期刊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培育家国情怀的探究

 

【作者】 游珉峰 陈 玲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家国情怀在经济国际化的今天,已经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家国情怀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中心组成部分。而提升广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基础,便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育目标为基本导向,提炼出“关键”的主题,与课程相互连接。发掘深度价值,发展融合性教学;同时强调科学建构,实现资源课程化。从多维度广视角进行思考和感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洗礼、体会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真正入脑入心。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课;资源课程化
  一、紧扣核心素养,提炼“关键”主题,传播家国情怀之“正能”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存在育人手段固化的问题,这与教师授课经验、教育习惯、育人理念等因素有关,这不利于全方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知识与能力向生活经验的方面转化,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手法,以丰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比如,当前的疫情就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是责任与担当,是团结与协作,是爱与感恩,是自由与规则,是理性与科学,是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抗疫大事件是“活教材”,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源库。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发生,中国人民军队和医疗工作人员都蜕变成最美丽的流感逆行者,他们勇敢直面流感病魔,英勇奋战地赶赴最前线,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维护祖国最大利益而舍生忘死。
  在新冠肺炎流感疫情时期,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而这些感人事件就已经形成了生动的授课教学资源,为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老师们可以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相结合,抓住学生核心素养,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素材中,合理提炼出“关键”主题,可以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家速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家责任”“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法治文化精髓”“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协作”“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健康反思”“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宅家生活”等方面进行合理整合“正能量事件”,并课堂教学中加入了这些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不单单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家国情感的内涵,同时还可以把学生作为事情亲历者的共情感受调动起来,从而对道德和法治学科的育人意义加以强化,传播家国情怀之“正能”。  
  二、 关注国家时事,强化民众意识,提高家国情怀之社会活动
  现阶段很多学校都有这种现象: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古代圣贤们的书;关心家事、国事、天下等大事,事事不为人关心。这些都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科专任教师和其它相关学科专任教师都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件事。让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关注我国时事新闻是对学生进行关心党和国家重大思想路线方针重大政策的法治教育,是他们透视我国社会实际热点、把握社会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一种德育教学。它不仅能使学生透过这扇“窗口”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通过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更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不仅仅要学好这些书本知识,还要通过让学生懂得一些新的社会知识,懂得关心党和国家经济命运,了解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做到理论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努力成长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有道德素质的学生。
  我们的小朋友们尽管虽然年纪较小,但他们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是现代中小学生所必须具有的核心素养。为他们增长书本知识、开阔眼界、培育家国情感,通过电视和网络让孩子们及时关心国家时事、了解社会动态,让孩子们通过了解到的国家时事,结合生活实际写祖国繁荣发展专题日记等方式强化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国际意识,提高家国情怀之社会参与。比如,儿童们透过电视机和互联网目睹了疫情的严重,不少生命随着疫情逝去。奋战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们和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们为了抗击疫情而过于疲惫,有的人甚至传染上了病菌,而且有不少人为此伤亡……许多动人的事迹使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也明白了要爱惜生命、保护好自身,这也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生命教育。孩子们将会更懂得敬畏生命、感恩生活,学会健康成长,也在心中 树立起了家国情怀。
  党和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位一位公民连在一起,个人的前途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因而关心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每位公民爱国爱民意识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孩子们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关心国家国际时事,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内在需要。开展时事新闻教育、及时关注时事新闻是提高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不仅极大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动积极性,也对其它学科学习产生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 挖掘深度价值,开发融合性课程,凸显家国情怀之源本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为了对广大学生家国情怀进行培育,需要大量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支撑和保障。而对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为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体系上和现实生活、其他课程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切实有效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不断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老师们必须充分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竭力探索拓展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程设计实施教学视野,使学生在更加广阔、丰富、高效的课堂生态内掌握知识,增强意识。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最近的国内外局势发展、国际社会热门话题以及周围涌现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一本极佳的社会现实教材,同时也是培养中小学生家国情感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担任道德和法治课程教学的老师,应该把这一教学契机充分利用,通过发现教育资源的深层价值,多联系有关课程,构建丰富性的教育视域,开展融合性教学,从而进行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教学,凸显家国情怀之源本。教学中可以将数学、语文、科技、音乐、运动、艺术、生产劳动等多种课程加以融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寻找和祖国发展与变化有关的文字,并探索新阅读经典书籍的思维方式,制作一个新的思维互动导图;还可以运用EXCEL工具学习制作数据库折线图,在掌握祖国的最新发展数据同时还GET新技能;在英语学习基础上构筑一个和祖国发展息息相关的情景来进行互动对话;而音乐学科则可以通过音乐创编、音乐演唱和祖国当前最新发展变化有关的歌曲,这可以让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学习实践课程中明析祖国发展变化之巨大、学会感恩、懂得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避免为用而用的浅表性资源使用方法,要发掘和实现资源更深层次价值。例如,虽然最新的中国发展增长速度令人振奋,但“增长速度”后面则是我国民众的社会凝聚力,非同一般的科技水平,是我国民众的爱国主义之心。这些“背后”的社会价值,才是我国德育资源的真实社会价值与活力之所在,滋润着我国孩子们的家国情感。再比如,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主案例,通过学生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大量先进事迹的精选,使广大学生对中国当代人民英雄深入地了解。通过对当前国家决策部署和各地调控疫情措施的深入分析,了解了大国勇敢担当的精神内涵。对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深入培养,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的,由此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对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和人生价值观进行自我培育,使广大学生真正学会成长作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无论学生身处何方,都能心怀感恩热爱国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现有的道德教育生活实践经历和认识,经过对这部分优良教育素材的深入发掘,以情育情,以情激情,用为我国发展所做出巨大成绩的先进人物身上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去深刻的震撼和影响广大学生,使学生们对祖国情感上的强大感召力感同身受,从而增强了使命感和对我国的认可感。
  四、注重科学建构,实现资源学科化,强化家国情怀之理念
  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丰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与多种现代化媒介技术手段、工具、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学科化,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就非常迫切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大多教学资源观,确立“活用教学资源”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资源”的全新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善于根据学校的不同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的创造性整合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学的各种具体内容、编排以及教学顺序等相关因素进行适当的优化补充或适时进行教学调整。
  单一化的学科教材提供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广大学生的需求多种多样,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广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建构,实现资源学科化。比如,对于宝贵的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发射成功等国家大事件下的宝贵德育教学资料,更多地要求我们变“使用”为“高效使用”,变“碎片化”为“学科化”继续使用,变“应对疫情”的使用作为“面对未来”的使用,这就对我们科学地整理加工好祖国大事件下的德育教学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中国近期的多次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大事件都是非常态的,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事件中的大量教学资源所要带给广大学生的远不止对这一事件的深入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一非常态的教学资源,进行对后战“疫”时代的持续德育,依托教育资源的科学化建设和运用,以推动“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而作为立德树人重点课程的道德与法治,也是整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的重点归口地。将上述德育资源重新定位,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题中,进行“多层”使用。或用作学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素材,或用作学生返校后课堂的重要资料,或用作课外拓展及其他专题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而进行教学资源应用课程化。如此,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加深课程教育效果,而且可以让疫情带来的反思与警醒得到传续,不断强化家国情怀之理念。从而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五、提升核心素养,科学多元评价,体现家国情怀之内涵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是当前人类教育发展中最难的部分,具体发展到对学生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一内隐素养的综合评估则更难上加难。家国情感是学校内在的、绝对不能忽略的一个素养,它并非通过纸笔测试便可以测出的,而必须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目的,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主要基础,并通过科学的多元测评方式,来使它变得更加“可视化”,这也是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
  1.调整评价目标
  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感,在制订目标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评价并非是最后的结果,因为评价指的是教学的全过程,,评价与教和学之间是相互交织和统一的。所以多元评价的目标重视的不仅是客观结果,同时也需要重视学习者的家国情怀情识、情感的内化过程,乃至情感最真切的外显表现。教师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中的良好实际思想道德活动表现情况进行具体评价时,评价时教师要着重突出对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参与性和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参与社会生活程度。
  2.不断充实道德评价内容
  在学生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活动行为具体认知的正确性,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同时教师评价学生在平时学习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主要重点应侧重于平时活动中学生具有的合作能力、良好心理品质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判断和实际思想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主要重点侧重于平时道德活动实践开展过程中的合作参与性和态度、真实的道德表现及平时学生是否充分地关注和关心到这个社会。
  3.尝试开放性成绩测试
  所谓“开放性”特指一种相对于德育闭卷测试或其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所有测试内容、测试地点、测试时间都开放。它无须学校任课教师或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考,还可以让学生不在统一的地点测试,测试时间一般可以持续长达一天。一天内测试学生若因现场问卷调查、了解或其他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等原因影响了正常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学生全部做完试题为止。如果我国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性,必将直接可能引起我国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过程整体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改革变化,从而彻底改变过去从德育学习课堂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能够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道德规范育人实践教学活动的功能。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即时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进行科学多元评价。但是不管什么的教学评价方式都必须有具体、清晰并且能够真正体现每个学生实际活动能力和学生情感表达思维的具体评价标准,并将这种具体评价标准的形成以及执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清晰地能够知道,学生才能够可以真正知道自身为何必须被评价并且将会如何进行评价,以此来促使其能够产生自发的完成任务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自主练习、老师的主动教学和二者共同积极参与的教学评价过程进行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这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可视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评价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教教学必须是多元化教学。唯有把道德与社会法治教育教学活动联合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与社区生活,才能从多方面深入不断扩大培养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范围和知识来源,从多方位全面对培养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课程整体特点相结合,通过对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不断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阅历与学识。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家国情怀有着更深切的整体认识与深刻了解,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质的培育真正得到实现。
  • 【发布时间】2022/4/8 20:18:43
  • 【点击频次】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