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有效提问

 

【作者】 郭亚敏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同样,语文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
  有专家提出,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即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课堂提问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一、围绕教学目标,精炼提问,引导学生把握重点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简明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能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两句话: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把你的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这样提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鲁迅的鼻子真的被墙壁碰扁了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
  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人民失去人生自由。“碰壁”是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这样就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抓住文章的题目、关键句、线索,提问要“准”
  题目有的点明了中心,文章有关键句、有“线索”,教学如果能以题目、关键句或“线索”为中心问题,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接触课文,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具体来说,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以“题目”为中心提问。
  有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点明了中心,抓住题目,常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青山不老》一文,抓住“青山不老”提问:这“青山”是谁创造的?老汉在怎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表面意思和含义分别是什么?这就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清晰地感知课文内容;进而感悟到老汉不辞辛劳、执着地绿化青山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孩子们能较轻松地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了。可见,这样的提问,既引领了一篇文章的教学,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以学生为本,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
  2、以“关键句”为中心提问。
  “关键句”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关键句”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中心问题,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和“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以“线索”为中心提问。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以“线索”为中心问题,顺藤摸瓜,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如《竹节人》一课,“竹节人”是文章的线索,可抓住线索设问:①文章围绕“竹节人”写了哪几件事?②从每件事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内容,也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了启发。
  三、提问明确具体,要有思维价值
  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凡卡》一课时,围绕凡卡写的信,可提问:爷爷能不能收到信?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生活?这说明了什么?显然,这样的文章具有思维价值,它能帮助学生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四、提问的难度适宜,逐层推进,教材与生活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提问的难易适度。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为此,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过深奥,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其难度应以让学生“跳一(下转第33页)(上接第34页)跳就能摘到苹果”为限。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学习《桥》这篇文章,可以设置以下问题:①山洪暴发,村民逃生的唯一通道是哪里?②老支书指挥村民逃生时,要求谁排在后面?③为什么老支书先揪出小伙子,让他排在后面?可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时,他却让小伙子先走?④老支书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⑤你体会到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几个问题就显示出了梯度,逐层推进,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的光辉形象,并受到熏陶。
  3、提问要将教材与生活结合,激发动脑的兴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新型玻璃》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将生活中见到的玻璃与文中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发明怎样的玻璃。这几个问题就把教材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
  五、提问要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及时、恰当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一般评价的原则是:①以表扬为主。②鼓励求异。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④鼓励学生积极评价。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理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让课堂风生水起,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2/4/8 20:22:46
  • 【点击频次】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