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不同主题、题材、作者、写法、意象等方面进行巧妙组群;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兼顾的对比阅读中聚焦诗情、通达情理、增强思辨;通过全面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经历、写作风格以及借助名人名家的诗评来真正知人论诗。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
古诗群文阅读就是以一定的标准把一组古诗整合在一起,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赏析,从而提升学生古诗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既能摒弃传统单篇古诗词教学那种零敲碎打带来的弊端,将原本孤立化、分裂化的教学变为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也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统整的概念,养成进行知识统整的习惯。古诗群文阅读还能大大地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广,以达到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提升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同时,教师精选不同内容、题材、诗人、写作手法、意象的古诗成群,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寻找其中的异同点,并且借助知人论诗来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全面提高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一、精挑细选妙组“群”
(一)以主题组群:探寻不同主题,知悉古人的情感生活
每首古诗都有诗人的写作对象,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写人物,有的描写事件等。教材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群文阅读的理念,一课往往就是一个小的古诗群。例如: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描写的内容都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与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吻合。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勾连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等诗,组成一个更大的传统节日古诗群。这样一组同一主题古诗群的建构及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角,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再学习群组中的其他诗词就容易得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和古人的情感生活,体悟了诗中浓浓的情感,感受了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
(二)以题材组群:探寻不同写作素材的写作特点
以题材组群进行群组教学,学生能对不同题材的古诗特点有所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渐渐在头脑中构建一个个不同题材古诗的认知图式。当学生以后再学到这类题材的古诗时,他们就能进行迁移运用。古诗按题材可分为: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等。教师在进行选题时,就可根据古诗的题材来进行选择组合,如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从军行》《塞下曲》《出塞》等边塞诗组合成群。在这个古诗群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知道边塞诗一般都描绘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边塞诗的意象),一般都反映了边疆地区军民的艰辛生活,绝大部分边塞诗气势宏大、慷慨激昂。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组群的时候,心中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要以学情为先导,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贪多求全,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力求一课一得,一组一得。
二、“比”物连类寻异同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群文阅读,量大是它的‘形’,而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因碰撞而激活则是它的‘神’。这里的‘神’也就是指特别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点,‘形’‘神’兼备应当是群文阅读的根本所在。”[1]比较阅读就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去寻找差异。在古诗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把根据一定方法组合成的这组古诗进行比较,辨别异同,知同辨异,具体可对比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原因、表现手法、意境画面、艺术风格等诗作的重点要素。经过综合对比分析,学生能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点,并在共同点中求得细节不同,加强对诗作某一意象的深刻认知,加强理解与记忆,并提升领悟能力。
(一)异中求同,聚焦诗情
诗歌讲究“藏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就能引导学生读出“藏情于景”“藏情于事”“藏情于人”等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二)同中求异,通达情理
古诗群本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维度组合成的,所以要找出共性的东西并不难,但仅仅了解这些共同点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共性中找到群组中几首古诗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比较、鉴别与赏析。
(三)异同兼顾,增强思辨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与“思维”位于系统的中观层面,运用古诗群文教学异同兼顾的策略,寻求古诗群文间的关联,深入学习文本的各种逻辑关联,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中,将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在深化阅读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品读。
三、知“人”论诗助鉴赏
(一)借助诗评
《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鹿柴》中的空山传语,深林返照;《鸟鸣涧》中的花落人闲,夜静山空,月出鸟鸣……真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怪不得宋代大词人苏轼会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代诗人施补华也赞叹:“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明代文学家王鏊如是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如果我们在学习王维的诗时适当补充这些名人对王维的评论,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二)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这一说法也出自《孟子》,意思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切身感受,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通过自身的想象、体验、理解,然后以己度人去领会、揣摩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主旨。
巧妙组群、对比阅读、知人论诗这三个古诗群文阅读途径,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进行古诗群文阅读赏析。当然,古诗群文教学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究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古诗课堂,爱上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群文阅读不可有“形”无“神”[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9(10):7.
[2]汪洋.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2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
古诗群文阅读就是以一定的标准把一组古诗整合在一起,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赏析,从而提升学生古诗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既能摒弃传统单篇古诗词教学那种零敲碎打带来的弊端,将原本孤立化、分裂化的教学变为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也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统整的概念,养成进行知识统整的习惯。古诗群文阅读还能大大地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广,以达到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提升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同时,教师精选不同内容、题材、诗人、写作手法、意象的古诗成群,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寻找其中的异同点,并且借助知人论诗来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全面提高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一、精挑细选妙组“群”
(一)以主题组群:探寻不同主题,知悉古人的情感生活
每首古诗都有诗人的写作对象,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写人物,有的描写事件等。教材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群文阅读的理念,一课往往就是一个小的古诗群。例如: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描写的内容都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与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吻合。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勾连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等诗,组成一个更大的传统节日古诗群。这样一组同一主题古诗群的建构及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角,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再学习群组中的其他诗词就容易得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和古人的情感生活,体悟了诗中浓浓的情感,感受了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
(二)以题材组群:探寻不同写作素材的写作特点
以题材组群进行群组教学,学生能对不同题材的古诗特点有所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渐渐在头脑中构建一个个不同题材古诗的认知图式。当学生以后再学到这类题材的古诗时,他们就能进行迁移运用。古诗按题材可分为: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等。教师在进行选题时,就可根据古诗的题材来进行选择组合,如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从军行》《塞下曲》《出塞》等边塞诗组合成群。在这个古诗群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知道边塞诗一般都描绘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边塞诗的意象),一般都反映了边疆地区军民的艰辛生活,绝大部分边塞诗气势宏大、慷慨激昂。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组群的时候,心中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要以学情为先导,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贪多求全,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力求一课一得,一组一得。
二、“比”物连类寻异同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群文阅读,量大是它的‘形’,而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因碰撞而激活则是它的‘神’。这里的‘神’也就是指特别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点,‘形’‘神’兼备应当是群文阅读的根本所在。”[1]比较阅读就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去寻找差异。在古诗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把根据一定方法组合成的这组古诗进行比较,辨别异同,知同辨异,具体可对比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原因、表现手法、意境画面、艺术风格等诗作的重点要素。经过综合对比分析,学生能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点,并在共同点中求得细节不同,加强对诗作某一意象的深刻认知,加强理解与记忆,并提升领悟能力。
(一)异中求同,聚焦诗情
诗歌讲究“藏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就能引导学生读出“藏情于景”“藏情于事”“藏情于人”等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二)同中求异,通达情理
古诗群本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维度组合成的,所以要找出共性的东西并不难,但仅仅了解这些共同点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共性中找到群组中几首古诗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比较、鉴别与赏析。
(三)异同兼顾,增强思辨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与“思维”位于系统的中观层面,运用古诗群文教学异同兼顾的策略,寻求古诗群文间的关联,深入学习文本的各种逻辑关联,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中,将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在深化阅读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品读。
三、知“人”论诗助鉴赏
(一)借助诗评
《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鹿柴》中的空山传语,深林返照;《鸟鸣涧》中的花落人闲,夜静山空,月出鸟鸣……真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怪不得宋代大词人苏轼会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代诗人施补华也赞叹:“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明代文学家王鏊如是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如果我们在学习王维的诗时适当补充这些名人对王维的评论,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二)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这一说法也出自《孟子》,意思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切身感受,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通过自身的想象、体验、理解,然后以己度人去领会、揣摩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主旨。
巧妙组群、对比阅读、知人论诗这三个古诗群文阅读途径,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进行古诗群文阅读赏析。当然,古诗群文教学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究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古诗课堂,爱上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群文阅读不可有“形”无“神”[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9(10):7.
[2]汪洋.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22.
- 【发布时间】2022/4/8 20:26:50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