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增“评”减“负”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双减”所倡导的减负增效提质,通过课程评价的优化也能进一步掀起新一轮的改革热潮。探究初中语文“减负”意蕴,构建语文课程评价新路径,将对“减负”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减负”意蕴;课程评价;构建路径
一、初中语文“减负”意蕴
(一) 应然意蕴
1. 回归育人为本的本质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也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的育人观中提出,未来新社会的形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在初中阶段,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基本素养,扩大初中生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育人为本的总要求。减轻学生在校内的作业负担,优化课后服务,把时间支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他们在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能够有更多的自由,推动“减负”回归育人为本的本质。
2. 回归语文素养的原义
一个具备语文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的人并不相同,新课改进行至今,从“知识至上”到“核心素养”的转化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回归语文素养的原义是对立德树人任务的响应,也是“双减”政策于语文课程变革的要求之一。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面下功夫,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远比千百次机械的作业巩固更有效果。
3. 回归课程评价的初心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回归课程评价的初心,还评价以本来面目,“评”的远不是学习的好坏,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而帮助师生共同探索改进的途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课程评价的间接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回归课程评价的激励、导向、预测等本体的、语文课程论意义上的功能才是“双减”视角下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
(二) 实然意蕴
1. 促进语文课程高质量重构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并不是特别复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有效避免他们进入高中后出现学习障碍。原本需要作业进行教学成果的检验,现在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随堂的练习或者反馈来检验,语文课程就内在重构了教学的基本环节。提质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探索更加契合“双减”政策的新教法,有益于促进语文课程的高质量重构。
2.助推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既要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要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发展的期待,也是“双减”的题中应有之意。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单靠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片面专项的培育容易导致初中生单方面的发展过于突出。
语文作为一门主课程,作业又以书面作业居多,学生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其他课程更多。“减负”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也减轻了他们的作业焦虑,这顺应了身心发展规律,也慢慢构建出和谐的课程实施环境。
二、增“评”减“负”构建路径
(一)丰富评价理论,建设课程评价体系
多年来,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不能针对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常常是以硬性的课程目标来衡量动态的课程实施,单纯地以是否达标来评价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好坏程度,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程评价体系具有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常见的课程评价模式有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以及斯塔佛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如何将国外先进的课程评价理论“本土化”,就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师夷长技以自强”才是长远之计。
例如对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运用在语文课程中主要是活动课程,评价中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以外,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又比如目标评价模式,运用在语文课程中主要是学科课程,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制定好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就容易落实,教学计划就容易开展起来。“减负”背景下,因地制宜制定出具体的可以参照的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师生共同负担的新举措。
(二) 鼓励主体参与,追求课程评价公平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动力之一,追求评价公平可以反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环节的有效重构。注重评价主体的交互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建立起师师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交互性评价和监督机制。
这样的课程评价和监督机制落实在语文课程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对象选择等等过程中,不同主体从各个角度进行课程评价。例如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考虑的,在知识与能力板块的评价主要分为针对基础知识积累评价、综合运用能力评价、深入探究能力评价等等。这几种评价在语文课程中最适宜的评价主体是不一样的,例如基础知识积累评价可以依靠学生自己来进行,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需要依托语文老师、课程专家之类的一线教育人员。在此过程中,鼓励全员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课程评价的相对公平,而且也能适度缓解课程评价的压力进而落实“减负”。
(三)讲究动态评价,重视课程评价过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就难以避免的会出现难以量化以及主观随意性强的问题。加强过程评价,利用这样动态的、开放的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改革》中的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又特别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在初中语文课程评价里,采用“档案袋”的评价可以有效展现课程的不同层次。
“档案袋”包括“儿童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记录、自我评价的记录、教师的指导与评价的记录”。其中,表现学生学习成果与过程的作品应该要展现出学生学习的实态,能够反映出学生自身学习的真实轨迹。“根据所积累的作品的一定的系统性,进行更替取舍的梳理与选择。”学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具有未完成性。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选择能够系统展现学习阶段成果的作品,进行选择和整理,有益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监控,也有利于后续课程计划的适度调整。
三、结语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是《意见》的直接诉求,“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却是总要求。初中语文课程开展贯穿于学生在校时间的始终,所以作业并不是衡量学生学业的唯一工具,开展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评价,发挥评价主体的协同力量,挖掘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但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全球经验: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第5页。
[2]马陆亭:《系统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5期。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01)。
[4]钟启泉.发挥“档案袋评价”的价值与能量[J].课程与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21.08。
[5]徐家秋,郑迎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概述[J].语文学刊,2008(08)。
作者简介:赵贝(1996-),女,汉族,浙江兰溪人,21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减负”意蕴;课程评价;构建路径
一、初中语文“减负”意蕴
(一) 应然意蕴
1. 回归育人为本的本质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也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的育人观中提出,未来新社会的形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在初中阶段,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基本素养,扩大初中生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育人为本的总要求。减轻学生在校内的作业负担,优化课后服务,把时间支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他们在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能够有更多的自由,推动“减负”回归育人为本的本质。
2. 回归语文素养的原义
一个具备语文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的人并不相同,新课改进行至今,从“知识至上”到“核心素养”的转化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回归语文素养的原义是对立德树人任务的响应,也是“双减”政策于语文课程变革的要求之一。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面下功夫,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远比千百次机械的作业巩固更有效果。
3. 回归课程评价的初心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回归课程评价的初心,还评价以本来面目,“评”的远不是学习的好坏,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而帮助师生共同探索改进的途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课程评价的间接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回归课程评价的激励、导向、预测等本体的、语文课程论意义上的功能才是“双减”视角下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
(二) 实然意蕴
1. 促进语文课程高质量重构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并不是特别复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有效避免他们进入高中后出现学习障碍。原本需要作业进行教学成果的检验,现在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随堂的练习或者反馈来检验,语文课程就内在重构了教学的基本环节。提质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探索更加契合“双减”政策的新教法,有益于促进语文课程的高质量重构。
2.助推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既要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要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发展的期待,也是“双减”的题中应有之意。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单靠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片面专项的培育容易导致初中生单方面的发展过于突出。
语文作为一门主课程,作业又以书面作业居多,学生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其他课程更多。“减负”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也减轻了他们的作业焦虑,这顺应了身心发展规律,也慢慢构建出和谐的课程实施环境。
二、增“评”减“负”构建路径
(一)丰富评价理论,建设课程评价体系
多年来,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不能针对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常常是以硬性的课程目标来衡量动态的课程实施,单纯地以是否达标来评价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好坏程度,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程评价体系具有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常见的课程评价模式有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以及斯塔佛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如何将国外先进的课程评价理论“本土化”,就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师夷长技以自强”才是长远之计。
例如对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运用在语文课程中主要是活动课程,评价中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以外,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又比如目标评价模式,运用在语文课程中主要是学科课程,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制定好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就容易落实,教学计划就容易开展起来。“减负”背景下,因地制宜制定出具体的可以参照的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师生共同负担的新举措。
(二) 鼓励主体参与,追求课程评价公平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动力之一,追求评价公平可以反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环节的有效重构。注重评价主体的交互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建立起师师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交互性评价和监督机制。
这样的课程评价和监督机制落实在语文课程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对象选择等等过程中,不同主体从各个角度进行课程评价。例如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考虑的,在知识与能力板块的评价主要分为针对基础知识积累评价、综合运用能力评价、深入探究能力评价等等。这几种评价在语文课程中最适宜的评价主体是不一样的,例如基础知识积累评价可以依靠学生自己来进行,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需要依托语文老师、课程专家之类的一线教育人员。在此过程中,鼓励全员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课程评价的相对公平,而且也能适度缓解课程评价的压力进而落实“减负”。
(三)讲究动态评价,重视课程评价过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就难以避免的会出现难以量化以及主观随意性强的问题。加强过程评价,利用这样动态的、开放的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改革》中的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又特别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在初中语文课程评价里,采用“档案袋”的评价可以有效展现课程的不同层次。
“档案袋”包括“儿童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记录、自我评价的记录、教师的指导与评价的记录”。其中,表现学生学习成果与过程的作品应该要展现出学生学习的实态,能够反映出学生自身学习的真实轨迹。“根据所积累的作品的一定的系统性,进行更替取舍的梳理与选择。”学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具有未完成性。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选择能够系统展现学习阶段成果的作品,进行选择和整理,有益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监控,也有利于后续课程计划的适度调整。
三、结语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是《意见》的直接诉求,“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却是总要求。初中语文课程开展贯穿于学生在校时间的始终,所以作业并不是衡量学生学业的唯一工具,开展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评价,发挥评价主体的协同力量,挖掘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但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全球经验: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第5页。
[2]马陆亭:《系统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5期。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01)。
[4]钟启泉.发挥“档案袋评价”的价值与能量[J].课程与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21.08。
[5]徐家秋,郑迎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概述[J].语文学刊,2008(08)。
作者简介:赵贝(1996-),女,汉族,浙江兰溪人,21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22/4/8 20:34:15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