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积教学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探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数学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这其中,面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们能对多边形有初步了解,并能慢慢掌握一些运算技巧,尝试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但在面积求解时,会涉及到边、直角、垂线、公式等多项内容。这些知识点也是学生出错概率较高的部分。本文就此进行阐述,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解题的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面积计算;易错点;教学方法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学生们对于一些难点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解决面积问题时,认为选择对了公式就万事大吉了。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一旦题型发生变化,就会束手无策。以下就面积教学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无法领会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有关面积测试题,很多学生套用公式问题严重,比如:在三角形面积求解时,随手使用了长方形面积公式。而在计算平行四边形时,又错用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同样,由于梯形涉及的条件更多一些,也是错误频发的重“灾区”。很多学生对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甚了解,对于各种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知之甚少。
从梯形面积中,面积、上底和下底为已知条件求梯形高,学生屡屡出错。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逆向思维能力,无法理清上、下底和高,与梯形面积的相互关系。再比如,三角形与某一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但两者面积相差20cm?,求两者的面积各为多少。通过分析发现,出错的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有2倍之差,无法合理选择×2,或者÷2。一直认为两个图形面积是1:1的关系。
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学生们未能深刻领悟面积公式的真实含义。慢慢地养成“拿来主义”的习惯,计算面积时无法准确选择公式,进而造成计算错误。
一般情况下,针对判断题“一个平行四边形被拉成方形后,其面积不变,但周长变短了”,很多学生就容易混淆。此题是错误判断,应该是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一旦发生混淆,就容易影响到学生的辨别能力。实际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前提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后,有关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很容易了解了。
二、问题万变不离其宗,要抓住知识点的本质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小学生读题不深入就直接列出公式,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公式套用正确,一切万事大吉。一旦题目稍稍调整,那么十有八九会发生计算错误。在纠错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但下次错题时,同类问题还会发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理解不透彻,只是抓住一两个线索就判定选用哪个公式。此外,有关图形的问题,容易从视觉角度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一旦图形的方向或者位置发生变动,或者不同的图形合成一新图形,或一个图形分解为几个图形,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误区。
有关任意多边形的知识,涵盖了一些子概念知识。在讲解多边形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延伸子概念知识,避免因为线段、边、高等分辨不清,引发认识错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增加概念间的联系,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把握与图形相关的各知识点。
三、准确区分“底”和“高”,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高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无论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如果底不再水平面上,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判断错误。当图形有水平高时,学生们很容易画出高。如果需要学生“找”底和高的时候,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实质,就是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征理解不深刻,容易造成平行、垂直等概念上的混淆。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弄懂高,能画高,能感知高。尤其是钝角三角形,要接受外高这一“现实”(很多学生认为高必须在三角形三条边之内)。同时,还有让学生接受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底”和三个“高”。当然,一些学生对钝角三角形的延长线和外高等会产生疑惑,此时教师要通过典型的图形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特殊”情况的客观存在。
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当中,“高”属于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教师要从授课开始,就让大家会画高,感受高。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要准确找到实物的本质(底、高等等)。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以点带面,从概念到理解,对所有知识点驾轻就熟。
四、深刻理解面积单位,不断提升计算能力
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是一个常见的出错点。另外,面积单位换算也是学生们容易“翻车”的地方。学生们容易将公顷、平方千米混淆,容易混淆公里和里,最终造成计算错误。对此,教师应该针对错误点进行准确解释,并增加练习机会巩固知识。一般情况下,教师习惯于用学习成绩来判定教学质量,但是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学生的成绩会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与教材的难度不无关系,如果学生的整体成绩只是某一章节出现下滑,就能判定大家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纠偏,或者借助一些实物,让学生们体验图形面积。
总结
总之,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以后学习几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易出错知识点对症下药,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公式的本质。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准确选择公式,认真计算。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面积计算;易错点;教学方法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学生们对于一些难点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解决面积问题时,认为选择对了公式就万事大吉了。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一旦题型发生变化,就会束手无策。以下就面积教学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无法领会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有关面积测试题,很多学生套用公式问题严重,比如:在三角形面积求解时,随手使用了长方形面积公式。而在计算平行四边形时,又错用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同样,由于梯形涉及的条件更多一些,也是错误频发的重“灾区”。很多学生对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甚了解,对于各种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知之甚少。
从梯形面积中,面积、上底和下底为已知条件求梯形高,学生屡屡出错。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逆向思维能力,无法理清上、下底和高,与梯形面积的相互关系。再比如,三角形与某一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但两者面积相差20cm?,求两者的面积各为多少。通过分析发现,出错的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有2倍之差,无法合理选择×2,或者÷2。一直认为两个图形面积是1:1的关系。
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学生们未能深刻领悟面积公式的真实含义。慢慢地养成“拿来主义”的习惯,计算面积时无法准确选择公式,进而造成计算错误。
一般情况下,针对判断题“一个平行四边形被拉成方形后,其面积不变,但周长变短了”,很多学生就容易混淆。此题是错误判断,应该是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一旦发生混淆,就容易影响到学生的辨别能力。实际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前提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后,有关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很容易了解了。
二、问题万变不离其宗,要抓住知识点的本质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小学生读题不深入就直接列出公式,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公式套用正确,一切万事大吉。一旦题目稍稍调整,那么十有八九会发生计算错误。在纠错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但下次错题时,同类问题还会发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理解不透彻,只是抓住一两个线索就判定选用哪个公式。此外,有关图形的问题,容易从视觉角度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一旦图形的方向或者位置发生变动,或者不同的图形合成一新图形,或一个图形分解为几个图形,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误区。
有关任意多边形的知识,涵盖了一些子概念知识。在讲解多边形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延伸子概念知识,避免因为线段、边、高等分辨不清,引发认识错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增加概念间的联系,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把握与图形相关的各知识点。
三、准确区分“底”和“高”,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高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无论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如果底不再水平面上,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判断错误。当图形有水平高时,学生们很容易画出高。如果需要学生“找”底和高的时候,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实质,就是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征理解不深刻,容易造成平行、垂直等概念上的混淆。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弄懂高,能画高,能感知高。尤其是钝角三角形,要接受外高这一“现实”(很多学生认为高必须在三角形三条边之内)。同时,还有让学生接受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底”和三个“高”。当然,一些学生对钝角三角形的延长线和外高等会产生疑惑,此时教师要通过典型的图形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特殊”情况的客观存在。
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当中,“高”属于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教师要从授课开始,就让大家会画高,感受高。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要准确找到实物的本质(底、高等等)。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以点带面,从概念到理解,对所有知识点驾轻就熟。
四、深刻理解面积单位,不断提升计算能力
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是一个常见的出错点。另外,面积单位换算也是学生们容易“翻车”的地方。学生们容易将公顷、平方千米混淆,容易混淆公里和里,最终造成计算错误。对此,教师应该针对错误点进行准确解释,并增加练习机会巩固知识。一般情况下,教师习惯于用学习成绩来判定教学质量,但是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学生的成绩会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与教材的难度不无关系,如果学生的整体成绩只是某一章节出现下滑,就能判定大家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纠偏,或者借助一些实物,让学生们体验图形面积。
总结
总之,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以后学习几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易出错知识点对症下药,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公式的本质。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准确选择公式,认真计算。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 【发布时间】2022/4/8 20:35:30
- 【点击频次】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