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针对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在教科书中没有安排显性的语文要素,但在新课程标准里有明确地指出低年级的语文要素主要是通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和文中的泡泡语来呈现。本文探讨如何运用好课后题来落实语文要素、课后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低段教学;语文要素;课后习题
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期,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小学语文更是上一级学习的基础,温儒敏老师说“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正如数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目标既要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循序渐进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新时代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课上好,就要紧跟教改的步伐。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中教材教学要素所在,在语文的实践性教学中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语文训练体系。那么,低段的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去落实语文要素呢?
一、认识、理解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方法技能,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向学科关键能力。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我们要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要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我们要想正确的理解语文要素,就要学会分解提取课后题里面的关键内容。以及关联和把握学习水平。关联即习题与习题之间的关联、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每一册教材之间的关联,这是阶梯式的、递进式的,任何地方少一环都不行。学习水平即年级特点、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方式特点等等。这些特点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哪个年级应该怎么教,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将课堂的实效性发挥到极致,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能极大限度的收获更多。
“统编教材为了凸显出语文素养,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之间也是关系的: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语文要素来确定相关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方法,学习基本内容,养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因此要把目标意识在教学中树立准确,关注教学目标的递进性,把握目标的整体性非常重要。如果要清楚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就一定要搞清楚这些。
二、课后习题的具体作用及运用
(一)课后习题具有课前引领作用
1.课后习题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
文本和课后习题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以及教学难点。编者在选文时已经先对文本做了研究,他们的考虑的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正是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全方位考虑的。而课后练习正是编者考虑的结晶。只有弄清楚编者的用意,着力去挖掘习题的价值,教师才可能理清楚在教学中的脉络,让备课更好,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所以课后练习题应该是教师在做课前备课时的指南针。
2.课后习题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引路人。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先让学生先进行推测,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根据课后习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预习,将本课的重难点把握好了,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就能清楚的明白文章的脉络等。
(二)提高课后练习有效性的对策
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习题编排的特点,不断探索既规范又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能做到有效运用,让学生扎实有效学习,才能真正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理解编写用意,现在发行的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一是凭借课后练习思考题来导学、导练;二是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课后习题在课文后面都有安排,更是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特色与魅力,值得好好揣摩编者的编写用意,以发挥其最大价值。这些课后练习题看起来很简单,无外乎读、背、抄、写、理解、感悟,但其安排设计却蕴含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渗透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低段教材教学的课后题更是如此,把课后题吃透。再结合单元目标,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本课运用什么学习策略,学习了本课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等等。
就拿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小猴子下山》来说。他的课后题有三个:
1.朗读课文。
温儒敏老师说:“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要防止教学中过多的活动,把读书当做活动中的支架材料。”朗读课文首先要会认生字、新词,其次就是要通顺、流畅地读课文,只有读通顺、读流畅了才能熟读,才能朗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从生字、新词、句子、段落再到整篇课文,从初读到熟读再到朗读。这就是指向的语文要素里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技能。
2.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看插图呢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脑的能力。说一说,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能力。文中说空着手回家,为什么要空着手回家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先动脑筋想清楚、再组织清楚语言、最后再清楚地表达出来。还可以借此请学生说说这只猴子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他的行为习惯好吗。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如果你是这只猴子,面对这些事物,你又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既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了,还让学生养成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良好习惯。
3.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先认识这些动词,用不同的方式读这些动词,在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边读动词边做动作,用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扔”这个字,去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一道题注重的就是学习过后的实践和方法。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动词。这一道题里面的许多动词,学生已经清楚是什么意思了,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实际生活当中,所运用到的,或者说所看见的一些动作,然后来进行造句。在造句的过程当中去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再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可以正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所搭配的不同短语。我们现在的短语积累和在流畅的口头表达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为我们以后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教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和习题亦是相辅相成的,文本是母体,课后习题是结晶。在低段的教学中我们同样能看到语文要素的影子,这些习题就是一颗颗零星的珍珠、把他们串联起来就是鲜活的、较为系统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把这些散落的珍珠抓牢了,还怕学生们得不到美丽的“项链”吗?
参考文献:
[1]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2019
[2]方萍萍《新课程导学》 2014
[3]《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3
作者简介:蔡静婷,女,生于1990年2月,现就职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亥镇中心小学校,语文二级教师,担任洛亥镇中心小学校一年级语文年级组长,曾多次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指导黄呈忠老师执教的群文示范课《一样送别,几多离情》获片区一等奖,县二等奖等。我喜欢语文也喜欢教语文,但在教好语文上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低段教学;语文要素;课后习题
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期,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小学语文更是上一级学习的基础,温儒敏老师说“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正如数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目标既要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循序渐进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新时代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课上好,就要紧跟教改的步伐。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中教材教学要素所在,在语文的实践性教学中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语文训练体系。那么,低段的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去落实语文要素呢?
一、认识、理解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方法技能,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向学科关键能力。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我们要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要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我们要想正确的理解语文要素,就要学会分解提取课后题里面的关键内容。以及关联和把握学习水平。关联即习题与习题之间的关联、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每一册教材之间的关联,这是阶梯式的、递进式的,任何地方少一环都不行。学习水平即年级特点、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方式特点等等。这些特点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哪个年级应该怎么教,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将课堂的实效性发挥到极致,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能极大限度的收获更多。
“统编教材为了凸显出语文素养,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之间也是关系的: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语文要素来确定相关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方法,学习基本内容,养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因此要把目标意识在教学中树立准确,关注教学目标的递进性,把握目标的整体性非常重要。如果要清楚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就一定要搞清楚这些。
二、课后习题的具体作用及运用
(一)课后习题具有课前引领作用
1.课后习题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
文本和课后习题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以及教学难点。编者在选文时已经先对文本做了研究,他们的考虑的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正是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全方位考虑的。而课后练习正是编者考虑的结晶。只有弄清楚编者的用意,着力去挖掘习题的价值,教师才可能理清楚在教学中的脉络,让备课更好,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所以课后练习题应该是教师在做课前备课时的指南针。
2.课后习题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引路人。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先让学生先进行推测,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根据课后习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预习,将本课的重难点把握好了,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就能清楚的明白文章的脉络等。
(二)提高课后练习有效性的对策
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习题编排的特点,不断探索既规范又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能做到有效运用,让学生扎实有效学习,才能真正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理解编写用意,现在发行的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一是凭借课后练习思考题来导学、导练;二是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课后习题在课文后面都有安排,更是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特色与魅力,值得好好揣摩编者的编写用意,以发挥其最大价值。这些课后练习题看起来很简单,无外乎读、背、抄、写、理解、感悟,但其安排设计却蕴含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渗透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低段教材教学的课后题更是如此,把课后题吃透。再结合单元目标,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本课运用什么学习策略,学习了本课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等等。
就拿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小猴子下山》来说。他的课后题有三个:
1.朗读课文。
温儒敏老师说:“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要防止教学中过多的活动,把读书当做活动中的支架材料。”朗读课文首先要会认生字、新词,其次就是要通顺、流畅地读课文,只有读通顺、读流畅了才能熟读,才能朗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从生字、新词、句子、段落再到整篇课文,从初读到熟读再到朗读。这就是指向的语文要素里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技能。
2.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看插图呢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脑的能力。说一说,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能力。文中说空着手回家,为什么要空着手回家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先动脑筋想清楚、再组织清楚语言、最后再清楚地表达出来。还可以借此请学生说说这只猴子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他的行为习惯好吗。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如果你是这只猴子,面对这些事物,你又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既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了,还让学生养成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良好习惯。
3.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先认识这些动词,用不同的方式读这些动词,在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边读动词边做动作,用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扔”这个字,去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一道题注重的就是学习过后的实践和方法。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动词。这一道题里面的许多动词,学生已经清楚是什么意思了,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实际生活当中,所运用到的,或者说所看见的一些动作,然后来进行造句。在造句的过程当中去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再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可以正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所搭配的不同短语。我们现在的短语积累和在流畅的口头表达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为我们以后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教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和习题亦是相辅相成的,文本是母体,课后习题是结晶。在低段的教学中我们同样能看到语文要素的影子,这些习题就是一颗颗零星的珍珠、把他们串联起来就是鲜活的、较为系统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把这些散落的珍珠抓牢了,还怕学生们得不到美丽的“项链”吗?
参考文献:
[1]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2019
[2]方萍萍《新课程导学》 2014
[3]《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3
作者简介:蔡静婷,女,生于1990年2月,现就职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亥镇中心小学校,语文二级教师,担任洛亥镇中心小学校一年级语文年级组长,曾多次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指导黄呈忠老师执教的群文示范课《一样送别,几多离情》获片区一等奖,县二等奖等。我喜欢语文也喜欢教语文,但在教好语文上还任重道远。
- 【发布时间】2022/4/8 20:46:09
- 【点击频次】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