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 潘 虹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扩宽学生的视野,感知外界新鲜事物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盲目无绪地多读、乱读未必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靠的是有计划的规范化引导。下面我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上认为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及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以在“晨读”时间,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诗歌和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及语言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可采用“设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提出你们知道书中谁的武力值最高吗?赤兔马、的卢马都是谁的座骑吗?等问题。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
  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成为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的习惯。徐特立老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能圈、点、勾、划和作批注的习惯。对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作出标记。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在句子下用“___”标出重点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出不明白处或异议处等。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随时翻检字典、词典。通过读书、思考、动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的好习惯。
  三是要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儿童,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三、培养个性化阅读模式
  个性化阅读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让学生对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是快速浏览全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教师对每一篇要阅读的文章,都要限定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然后回答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词、难句,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他们查字典,他们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关联来猜测生词、难句的含义和意思。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了,而且根据上下文猜词断句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二是快速回答问题。在学生快速扫读完阅读材料后教师
  给出一些“是”或“不是”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印象和理解。这些问题的设置都要浅显易答。因此,要常把这些问题留给基础稍差的同学,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三是坚持复述文章内容。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阅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在学生快速阅读完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鼓励他们开口。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①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②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任务要给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强化精读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许多学生反应,经过大量快速阅读练习,自己的阅读速度是上去了,但理解能力清寒是原地打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单靠快速阅读是很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物质基础,反复朗读理解是阅读的必经之路。个人认为,对读过的课文应选择其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不但要求他们弄懂每个句子中词与词、分句与分句之间的修饰关系,而且要把难句解说清楚,反复推敲,深悟其意,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言点和语篇结构。此外,精读完之后还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并讲出文章的构思层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五是重视引导学生的重复朗读。朗读需要重复,重复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提高流利程度,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的必然之路。只有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觉得阅读的课文熟悉而简单,既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字词,又能使学生读得更加流利。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时,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光靠一本教材和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是课堂所学的延伸。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让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在学每一篇课文前,让学生课下去收集有关课文以外的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给学生背诵某读物中的一些好的段落,让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或介绍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等,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要求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从时间到内容都要计划好,并严格执行,最后抓落实促阅读,为了督促计划的实施,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课时来指导课外阅读,检验阅读的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明确各学段学生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22/5/19 18:21:59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