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作者】 廖春艳

【机构】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与转型中,如何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成为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初中历史课堂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展开论述,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培养方法,以求达到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目前虽然教育部还未颁布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但在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已提出了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这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可知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也会包含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这五大核心素养,将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变革与转型工作中要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二、历史学习的意义
  史学大家吕思勉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曾定义过何为历史。即“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变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学习历史就是在探究历史事件变迁、进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这种因果关系。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预测事件的结果。又通过谋划改良或补救的方法,以求做到以史为鉴,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作用和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认识历史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呢?这与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分不开的。
  三、历史解释的含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解释存在的问题
  何谓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这是历史解释的作用。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如:(1)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背景或原因时,史料选取不当或没有给足历史资料。(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分析史料的引导,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仅是罗列知识点,缺少必要的梳理和分析。(3)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本国的历史,没有把历史事件放在一个国际背景下进行介绍或分析,缺乏将知识点进行横纵联系的能力。(4)在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时,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却没有进行充分的讲解或解释,以至于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摘抄等。
  灌输式的讲授、片面的分析不仅没能培养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也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因”和“果”。在理不清和不理解历史事物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不具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更谈不上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而深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没有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导致的。
  四、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在探究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中落实
  在历史解释这一新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老师们在授课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对引发历史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究与分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时间顺序排序或者简单地梳理国内背景,特别是在教授八年级之后的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时。因为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世界也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事,它都已经不再单纯的仅是这一个国家的事。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其实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历史时应该注意收集相关史料并把目光放至整个全球,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大历史观下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强学生纵向知识联系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标记出英国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并附上相关资料。如:
  材料一:“从1770年到1841年,英国的的棉织业红棉量猛增了100倍……煤、铁等其他工业产量也迅速增加……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它的棉织品产量从1815年到1840年增长了三倍……(美国)自1783年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后,资本主义发展很快”
  ——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与此同时中国则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国家,国家富裕并拥有4亿多的人口。教师在展示相关史料并介绍相关背景后,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英国商人,你最想跟哪个国家做生意,为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面对商业交往一再受限,你会有什么想法?”等问题。
  通过背景介绍和设问的层层推导,帮助学生理解英国发动这次鸦片战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学生在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或目的时,也就能够自然地想到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掠夺工业原料。背景的介绍同时也方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中最重要的内容为什么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以及继英国之后为什么美国、法国也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中学生理解鸦片战争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掠夺工业原料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性的战争。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胜,就能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通过学生对该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揭示鸦片战争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即:腐朽和落后的封建制度才是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无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胜利与否,落后的封建国家避免不了在19世纪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大浪潮中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摆脱被殖民的命运需要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历史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设问及引导,在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理清了鸦片战争的“因”和“果”,弄清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落实了历史解释,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
  (二)在探究与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中落实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还发现,一些教师在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存在给一段简单的结论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材料里直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影响的现象。有时甚至都不给材料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生虽然能在材料中找到这句话或者能把这句影响背下来,但是却不明白垄断组织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催生出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又可以叫做帝国主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与没有落实历史解释这一素养有关。所以除了需要利用丰富史料在对历史事件原因的探究与分析中落实历史解释外,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时也应注意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行业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行业制作成一个表格,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进行对比。在此抛出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得较快的产业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新技术主要应用于棉纺织等轻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等重工业部门。之后教师可接着提问:重工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规模等方面与轻工业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得出重工业的规模更大,投入的资金、技术等成本更多的结论。
  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图表适当进行解释:正因为如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少数率先采用新技术且资金丰富的企业在竞争中挤垮技术落后的企业不断壮大起来,这些少数壮大起来的资本家们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同时又希望获得高利润所以他们聚在一起,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所以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开始通过控制某部门的生产进而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会凭借自身经济优势不断地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向干涉国家政治生活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成了垄断组织的代表。资本主义也慢慢从无序的、自由的竞争阶段逐步向有序的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则被我们称之为“帝国主义”。
  教师补充解释完毕之后又可以展示另两则资料:
  材料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英、俄、法、德四大国,它们在1876年的殖民地领土面积为4040万平方公里,人口27380万;到1914年,殖民地领土面积面积为6440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为49450万。整个非洲大路,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都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引导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以及分析,教师和学生完成了对垄断组织形成与发展的推理,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明白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因”带来的“果”,最终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的结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得到了落实。
  除了以上提及的在分析历史事物的原因和影响中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以外,也有其他的策略和方法。但无论是怎样的策略和方法,在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时都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对客观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学生则需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史料探究历史事物的“因”和“果”,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从而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课堂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下,在引导——探究——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吕思勉.中国大历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201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2018:5.
  • 【发布时间】2022/5/19 19:46:06
  • 【点击频次】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