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有趣的活动、有序的思考、有效的计算

 

【作者】 戴艳丽

【机构】 湖北省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0×5=?》教学案例

  摘 要: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兼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对计算方法的讲解,而忽视了算理的渗透,让学生的计算常常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中。导致学生对计算题毫无兴趣,觉得枯燥、无味。遇到有一些变式练习,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这势必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更应重新思考计算算理与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在“趣”上做文章,,多想一些有趣的法子,通过情境创设、示范操作、数形结合等方式逐渐渗透计算算理,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有趣;有序;有效
  【案例描述】
  一、哎呀,什么也没有呀?
  课的伊始,老师高举右手,要求学生猜猜老师手里有什么?
  生1:粉笔。老师摇头
  生2:橡皮,老师又摇头
  生3:老师您的手里什么也没有。
  生:哎呀,我们上当了哟!
  师:你猜对了!什么也没有在数学里用什么数字表示呢?
  学生齐呼:用“0”表示。
  师: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0表示什么也没有,在数字中还有占位的作用。
  师:你回答的真好!有关0的加减法大家都学过,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习题:5+0=   36+0=     456+0=     23+0=
  5-0=   36-0=    456-0 =    23-0=(学生口算,最后得出规律)
  师:有关0的加减法我们会计算了,那有关0的乘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0×5=?)
  【点评:好的开课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用空举的右手,让学生猜手里有什么进行开课,故意让学生上当受骗,设计非常巧妙,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复习了0的意义,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奠定一个初步的基础。】
  二、哦哦,原来是这样啊?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课件演示:
  1、摆出5个盘子,每盘3个苹果,老师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要求共有几个苹果?
  生:用加法算列式为:3+3+3+3+3=15,用乘法算式是:3×5=15
  2、从每个盘子中拿去一个苹果,老师继续问:现在每盘有几人苹果?要求共有几个苹果?
  学生立刻举手回答:2+2+2+2+2=10或者2×5=10
  3、再从每个盘子中拿去一个苹果,现在共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以此类推得出:1+1+1+1+1=或者1×5=5
  4、再从每个盘子中拿去一个苹果,现在共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高呼:一个也没有了。
  师:那怎么列式?
  生:0+0+0+0+0=0也可以列式为:0×5=0
  (2)探索新知  发现规律
  师:你怎么知道0×5等于0的?
  生:0×5就表示5个0相加,5个0的和是0所以0×5的结果也是0
  师:是的0×5=0,那0×6呢?0×7呢0×1000等于几?
  生:都是0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
  生:任何数乘以0都是0
  师:那任何数乘以0呢?
  生:也是0
  师:那我们利用刚才得出的规律来试一试下面的习题。
  0 × 5 =       17 × 0 =
  20 × 0 =     0 ×0 =
  (学生轻松过关)
  【点评:形象生动、直观演示的情景,既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也是数形结合的体现。可以让学生知道原来计算的知识就是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不是从天而降的“天外之物”,也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算理。】
  三、哈哈,我也会做了哟!
  师:这样的习题我们会做了,那看看这样的练习题你会做吗?出示:
  130 × 5 =       402 × 3 = 
  师:仔细观察一下0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试题0在数字的末尾,一个0在数字的中间。
  师:现在你们独立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
  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算理。
  生:先用15乘以3得65再在后面添上一个0,
  师:为什么要添上0呢?
  生:130是13个十,13个十乘以5就是65个十,也就是650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算理:13个十乘以5就是65个十,也就是650
  生:402乘以3就是4个百乘3是1200,十位上是0表示没有就不用算,个位上是2,2乘以3是6,1200和6合起来就是1206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用402的每一位都乘以3也是1206
  老师板书算理:400 × 3 = 1200,
  2 × 3 = 6,
  1200 + 6 = 1206
  学生试算三个试题
  1500×5=     803×3=    506×9=
  小蜜蜂被一道题难住了, 谁来帮帮它?605 乘一位数,积没有 0,这个一位数是几?(这是一道开放的习题)(哈哈,这些习题我都算对了。)
  【点评:0在中间或者末尾的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是用练习的形式呈现的,是本节课主要要解决的计算习题。此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有问题时教师只是提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乘法算理的理解。】
  【案例分析】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过分注意算法的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会对计算知识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久而久之,感觉到计算知识繁锁、单调、枯燥。怎样把学生从“畏惧”、“厌学”中解脱出来,让计算教学 “返璞归真 ”,还其本来面目呢?通过对“0×5=?”这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
  计算教学时,应尽量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把教材中静态呈现、枯燥乏味的问题,“还原”到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贴近的地方去,在现实情境中生动有趣地揭示出相关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其计算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开始,我用了一次善意的谎言——老师高举右手,要求学生猜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揭示0的意义,让学生情绪高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利用动态的课件演示:5个盘子,每盘3个苹果,然后依次减少到 0个桃子,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每次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设计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是借助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理解3×5、2×5、1×5、进而推理算式 0×5、表示什么意义?通过观察发现规律: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从而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有序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只靠机械操练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在这节课中,我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叙述计算过程等一系列的笔算乘法的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后通过对比练习:130 × 5 =?和402 × 3 =?这两题,讨论: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反思,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会了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随机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述两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零,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零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零占位。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在看因数中有几个零就在末尾填写几个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三、有效的计算,体验成功的乐趣
  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因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乘法在计算中灵活运用。第二题是数学门诊是让学生观察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原因,目的是让学生避免在计算中出现类似的错误。第三题是算一算,1500×5=     803×3=    506×9=  这几道题是检验,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的辨别能力。 这三组是巩固性练习, 加强各种情况的混合对比练习,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第四题是思维拓展题: 小蜜蜂被一道题难住了, 谁来帮帮它?605 乘一位数,积没有0,这个一位数是几?这道题是开放性练习,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设计了这几道练习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凸现“三性”:既“有趣性”、“有序性”和“有效性”。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会思考、交流、合作、运用,这样的课堂也是有温度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林航《算理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研究与应用》
  [2]王永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运算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7(07):14-17.


  • 【发布时间】2022/6/20 9:38:02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