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优化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例谈
“双减”政策的落地,给小学阶段部分数学教师提示:日常开展数学教学,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任务总量给小学生群体带来的压力。最好是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一边培养学生的兴趣,一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后任务。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
一、“说”数学,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其本身具有严谨的、条理清楚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实体,数学的推理和它的结论是无可争辩、毋庸置疑的。数学证明的精确性、确定性也是其道理体现的一个主要方面。
例如: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这一课时的知识点包括理解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等,特别是比的意义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对于体育球类比赛两队得分是否是数学意义上的比,学生不太理解,而课堂中又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可在课后布置学生说理作业:足球比赛记分牌上的3︰2是数学中的“比”吗?允许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或与家长交流,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足球比赛记分牌上的3︰2不是数学中的“比”。
理由:第一,球类比赛中的“3︰2”表示比赛双方的得分情况,是“差”比,即表示相差关系,一方得3分,另一方得2分,双方相差1分;数学中的“3︰2”表示的是“3÷2”,是“倍”比,商为1.5。鉴于此,球类比赛中的“比”(其实是比分),其后面的那个数可以为0,而数学中的“比”,其后面的那个数(相当于除数)不可以为0。
第二,数学中的“比”是可以化简的,如“4︰2=2︰1”。同样的“4︰2”放在球类比赛中却不可以化简,如果化简,就不能反映双方在比赛中的实际得分了。
再如疫情期间,把居家生活、疫情与数学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了数学知识是有用的。现在这种防疫形势正是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生命观念、担当精神、自学能力的最好的教育素材,就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渗透教育。布置学生把福建省、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疑似人数、新增人数情况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 “画”数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向他人解释某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错理由时,有时费尽口舌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拿起笑来涂涂画画,再配以话语解释,一下子就说明问题了。数学知识相对生涩、抽象,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学习数学时,通过举例,经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可以得到一些数学猜想,而其内在的数学道理,往往需要借助“形”来帮助理解,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图形解释、理解、分析、记忆数学问题。
如:教学三年级《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的实践作业:
一根16分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宽都是整分米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大?谁的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此类作业,学生通过自主创新试一试,画一画再计算就可以轻易地得到验证,获得创新成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再如:1个12吋的披萨换成2个6吋的披萨,合理吗?在学习“圆的面积”之后,可布置这样的一道说理题。学生通过画图说理,一目了然。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画”数学作业内容能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促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老师们可设计以所学内容为根源,采用知识树、思维导图、数学小报的形式,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作业模式,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将最近的一单元或某个知识点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多元化的思考学习,感悟数学的魅力。
三、“做”数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长期以来, 传统的作业形式大都是让学生写、抄、算、背, 由教师从课本、参考书、练习册或其他资料中找习题让学生练习。这种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成为探索的主体, 在作业环节给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的机会,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与切身感受, 加强对知识的认知。实践性与操作性的问题一般适合于比较抽象的课程内容, 学生需要直接经验帮助学习, 进而过渡到间接经验与抽象理解。为了使数学作业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可设计实践性作业。
除了课后作业之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前的作业,比如说在“认识千克”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走进超市,去收集一些用千克作为单位的商品,将这些商品拍成图片,作为课堂学习的资料,学生在这样的作业可以对“千克”这个单位有个大概的了解。再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圆形,找找这些圆的共同特点,并布置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画圆。在经历这些作业的时候,学生会对圆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等到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这些作业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比如说画圆的作业,有的学生画的比较好,有的学生画得不圆,课上可以引导大家回顾画圆的过程,发现学生画圆的问题出在哪里,关于画圆的教学就丰富了许多,并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可以进一步丰富作业的形式,除了书面作业之外,实践性的作业和操作性的作业都是有效的作业,学生在作业中可以强化操作能力,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比如说在“圆柱的体积”的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量筒,让学生使用生活中废弃的玻璃瓶为原材料来完成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读”数学,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编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等栏目,专门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等。通过数学阅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数学日记、思维导图、数学游戏、数学魔术类书籍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作业。
1.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阅读。每天下午放学时,任课老师在布置学生回家作业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和布置一些明天新课内容的预习作业,包括明天新课中所涉及的教学例图、例题、概念、解释语言、关键词的理解等。针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和提炼出几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练习题,而应是学生必须通过认真看书阅读才能回答的预习作业。问题不在于多少,只要能促使学生真正去看书阅读就行),鼓励和引导学生回家认真看数学书,把明天的数学问题预先想好。
2.复习、预习结合阅读。在上面第一点要求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回家先看看今天学过的知识,再预习明天新课内容。教师可以围绕复习和预习作综合考虑,设计和布置一些复习和预习相关联的问题,以承上启下。只要老师们能有这个意识,相信这样的复习和预习的问题一定能够设计出来(但要切记不是单纯的习题,而是能够激发学生去阅读的好问题)。
3.丰富阅读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包括阅读数学史话、数学故事、数学课文、教材插图、教师板书、数学问题等,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数学文本,开拓视野,提升思考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述能力和对数学的灵感能力。这样的教学生动活泼,是一种主动的和个性化的教学(每个学生阅读能力不同,感受也不同,体现了个性化),也是一种多赢的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更加强调要布置有效作业,努力实现作业的减量增质,达到作业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在兴之所至中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愉快地完成作业,在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 【发布时间】2022/6/20 9:41:13
- 【点击频次】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