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检查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很好地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教学效率;独立自主;自学
在大力提倡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讲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地去听课,效果明显会不同。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了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要靠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地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3.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是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去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件事,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非常有用。
4.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二、精心设计预习方法,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怎样才能使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将预习任务安排在课内进行。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三、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地一一落实,逐个考评。在每堂课的前10分钟,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又为教师找准讲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条件。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并且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前预习;教学效率;独立自主;自学
在大力提倡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讲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地去听课,效果明显会不同。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了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要靠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地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3.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是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去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件事,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非常有用。
4.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二、精心设计预习方法,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怎样才能使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将预习任务安排在课内进行。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三、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地一一落实,逐个考评。在每堂课的前10分钟,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又为教师找准讲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条件。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并且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22/6/20 9:42:28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