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法治实践教育困境与出路
——以案例教学为视角
摘 要:实践体验是法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也应是实践性法治。学生有了实践体验,才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理、精神和价值有真正的感悟、认同与赞赏。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法治实践教育;案例教学
一、中小学法治实践教育的困境
1.法治教育主体存在缺位。目前,很多中小学法治教师的法律知识陈旧,缺乏对法治理念的研究,很难解答学生的一些法律疑问。而且师资配备匮乏。很多中小学法治辅导员都是由司法局、政法机关等部门的法律人士构成,但他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很难保证对中小学法治教育尽心尽力。中小学法治教师基本由班主任、教学主任或者校长兼职,但由于他们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很难保障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量。
2.法治教育内容与实践脱节。一方面,法治教育过于专业无法为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法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法治实践的需求,导致“学无所用”。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忽视中小学学生的法律需求,意图进行面面俱到的法律法规灌输。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法律问题具有层次性特征。举例来说,小学一二年级更应该明确了解交通法规和基本的自我安全防护。因此,“法治内容的编写不仅以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为基础,且要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选取学生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展开,注重知识要素的综合性。法治教育被替代为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或作为道德教育或纪律教育的补充。这导致法治教育并未得到真正开展,即使开展法治教育,也往往沦为机械的法条记忆活动。
3.法治教育方式存在单一化难题。法治教育属于系统性问题,不仅涉及学校、家庭,还涉及社会的各个环节。法治教育方式的单一化体现为手段单一化、过于强调惩戒性、过度倚重专门课堂与校园教育。中小学法治教育过于强调惩戒性。这可能导致法治教育效果不突出,甚至产生负面效果。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治理为例,青少年可能在校园中实施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这可能是因为其并未认识到该问题的错误性,因为规范认同缺失导致学生无法依据相关规范对自身行为展开评价。若过早或过度地将其行为交由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尽管这种处理方式也是一种法治教育,反而可能导致其成长为潜在的违法犯罪者。因为实施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归主流社会,形成规范认同,成长为守法公民。因此,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场合仍应限定为校园,其他教育主体起到辅助作用。
二、以案例教学为主导完善中小学法治实践教育的路径
(一)多渠道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师资供给
1.整合现有法治教育师资。系统整合现有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和法律顾问参与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机制,适当拓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聘任渠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在青少年普法工作方面的沟通协作,鼓励中小学校聘任法院、检察院、司法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律师事务所、高校法学院等基层法治实践组织人员参与学生法治教育,拓宽学校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
2.构建校际师资共享机制。探索构建区域内、校际联合聘任优秀法治副校长、辅导员。探索建立法治教育名师宣讲团,由热爱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有较高法治教育能力的人员定期开展校际巡讲,提高校外法治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3.吸纳专业特长家长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引导有余力、有热情、有专业能力的家长参加学校志愿性法治教育,或为学校法治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支持。
(二)拓宽法治实践教学活动内容
1.拓宽校内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要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辩论会、法律话剧、模拟人大和模拟政协,以此锻炼和提升学生理性解决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理解和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
2.开展校外法治实践。最常规和最方便的途径就是参观法治实践基地。为了帮助中小学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教育部门牵头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很多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各种教育技术和手段,提供实践性、互动式的教育内容,提升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以及大学法学院合作,联合开展各类法治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和当地法院开展“小法官办案”,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意识;和交警联合开展遵守交通法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按交通规则行事的安全意识。
3.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实践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学校丰富法治教育形式、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法治教育空间、生动法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法治网络实践活动,如“学宪法、讲宪法”的辩论赛,拍摄法治微电影、动漫,塑造法治教育的卡通形象等,以此增强法治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适当组织学生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等网站在线观看法院庭审视频。线上观看庭审视频避免了组织学生前往法院旁听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切实体验司法审判中的法治实践,提高了学校法治实践教育的效率。
(三)有效融入案例教学
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以生活中典型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感知、思考与分析事件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情感与能力综合提升的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1.精准选择有效案例。美国心理学家、学者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对教师教学至关重要。只有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甄选案例,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在对可感可知事物的剖析过程中,丰富认知、提升能力、萌生情感,从而充分发挥案例的育人功能。关注案例运用的适切性,注重实际获得。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因此,教师运用案例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基础搭设思维路径,以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的认知。
2.增强案例教学实效。案例教学借助典型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能力的综合提升。因此,教师充分运用案例所蕴含的问题或情境,给予学生将法律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实践空间,是增强案例教学的开放性,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案例的续写为学生搭设了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不仅促进了学生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助推了法治意识与生活智慧的悄然提升。
结束语
在涵养中小学生法治素养的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在对生活中典型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法治事件的分析过程中,逐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而筑牢法治社会基层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晶晶: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策略[J].中国教师,2019(7):31-34.
[2]张善超,李宝庆.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9(1):135-139.
[3]韩俊英,沈慧.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高教论坛,2018(1):55-57.
[4]靳玉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5(4):43-58.
作者简介:付莉,女,本科,息县八里岔乡中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法治实践教育。
- 【发布时间】2022/6/20 9:45:43
- 【点击频次】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