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开放教学 走一条创新的语文学习之路

 

【作者】 申 丹

【机构】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然而,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依然是“包办”过多,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缺乏生气。要突破这个“瓶颈”,教师就要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只有开放式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自己,才能训练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开放,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时空上开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生活同在。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始终是以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在封闭式的语文课堂上学习。针对这一弊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按照这一新的课程理念,语文教师应大胆突破课程“三中心”的束缚,把语文课程当作是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和不断开发的学习资源。在语文学习的时空上全方位地开放,做到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等。
  注重学科间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既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又强调“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设计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内容,通过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沟通课内外联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功能之一。语文课内综合性学习首先要做到课堂的开放。教师在角色上要有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法上要大胆改革——不再是讲授或问答,而是“对话”和“讨论”。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丰富,时空广,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多,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里的知识上面,就会给他们留下许多疑惑和遗憾。因此,语文教学还要注意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纵横联系,内外结合,拓宽知识的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如学了《丑小鸭》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再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文,课前可组织学生收看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搜集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时代背景、发生原因等资料,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切地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还可举行“我最敬佩的抗日英雄”读书报告会及征文活动等。
  学习时空的开放最主要的还是向家庭、社会和自然的开放。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记录典型事件,学习先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生活,丰富情感,提高认识。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二、在教学过程上开放
  我们组织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教师若实行绝对划一、呆板的教学设计,必然难以适应全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弹性设置,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式,才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在课前我不仅了解到不少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知道这是在描写深秋时节山林的景色,还了解到他们对古诗很感兴趣,希望多接触一些。为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的意思,在学了古诗《山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诗来诵读、品味。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自学和尝试。因为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都是螺旋式逐步推进的,这比其他学科的直线编排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语文学习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基础,可以无师自通,更要求培养自学能力,即不仅是“学会”,还要求“会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参与,充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次,要根据学情,以学定教。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常常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转变为尊重学生主体,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展开教学的新方式。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要优化组合,发展差异。在课堂上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差异,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作用。比如可以使用“分合式”学习,也就是在一堂课中,分别采用集体学习(称为合)、独立学习(称为分)、小组学习(分合结合)三种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在整堂课中交叉进行,以利于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小组学习时由学生主动探究教材,教师从旁协助,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借此达到师生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机会。
  三、在课堂情境上开放
  课堂情境的开放,主要是教学媒体的引进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行为所形成的课堂氛围。教学媒体是课堂外因环境的条件。根据教学需要配音,配乐,幻灯投影,或应用电脑软件,播放录像,让课堂声、光、图、色并茂,使课堂形成多媒体的教学时空,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引入课文情境,进入兴奋的学习意境,形成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教学动起来,学生思维动起来,这是课堂情境开放的显著标志之一。检验教学情境收效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调动如何,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甚明显,媒体渲染再浓也没有意义。因而,引进媒体,创设情境重在激发学生全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开放性。开放式课堂情境主要看学生表现,所以,要从学生学习行为上研究课堂的开放,从情感行为上要做到三点:一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尽情地、大胆地发言,大胆地表现自己。让学生发言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甚至七嘴八舌才好。说错了也不要紧,只要有勇于发言的行为就好。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和争论,教师要抓住课文重点,扼要地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浪,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让课堂形成热火朝天的讨论氛围。三是必要时,教师可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讲台前演讲,解难答疑,辩论是非,交流信息,锻炼敢于登台演讲的行为,形成一种人人敢于争讲台的课堂情境。四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自己的想象、见解。要开放,就要放手让学生的思维驰骋,情感奔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四、在学习活动上开放
  要创设开放式学习情境,就要有开放式活动,有活动才会展现出情境。课堂活动是教学开放的标志,又体现在学生作为主体的全员和全过程参与。
  其一是朗读的开放性。过去朗读课文由教师提名,一堂课只能有几个同学得到朗读机会,而且经常是一部分平时读得不错的同学。要开放,就要形成全班参与的热烈氛围,就应展示不同的朗读方式。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自由朗读,让教室里书声朗朗,可以自读、集体读、对话读、比赛读、探究读、表演读、默读等,根据课文特点、学生特点、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和方法,会使学生各有所得,情感兴致勃勃,思维尽情开放,能力得到训练,知识得到收获。
  其二是理解课文的开放性。过去,理解课文是教师讲述,一问一答,繁琐分析,收效甚少。思维和能力训练显得相当薄弱,学生课堂行为也表现乏力、无趣,这与今天的开放式教学所不相容。而开放式的理解课文就是要问题情境开放,学习行为开放,思维情感开放,从理解课文转向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主要表现是:(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竞赛,各抒己见,形成一种竞相探究,纷纷发言的氛围。(2)鼓励学生发言不拘一格,不必单是回答老师的提问,每篇课文、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准备想谈什么问题。可以讲对课文内容的见解和体会,可以评议人物,欣赏景物,鉴赏事物,可以谈课文内容、语言特点、词语意义、篇章结构,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和情境进行演讲和口头作文,可以质疑问难,解难答疑。(3)课堂辩论必不可少,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意见,合作学习,集体探究,解决问题,呈现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
  其三是学习训练的开放性。过去的课堂训练,主要特点是反复练习,死记硬背。这已为今天的创新教学所不许可。课堂学习训练的开放应做到以下三点:(1)知识训练不能光让学生做题,让学生在“题海”中跋涉,而应当在课堂中让学生更多地思考、回答、表达、质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解决问题。(2)进行全班评议式的训练,一个同学发言,全班评议,使每个同学都在评议中受到训练,增强发言能力和掌握学习的素质。(3)能力训练要构建活动性方式,如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情趣解题,合作解题等,都是学生主动求知,自主训练的有效方式,因为这是在开放的学习方式中解决问题,受到训练。(4)要摒弃死记硬背,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记忆方式。如背诵,可引导学生在读中背诵,理解中背诵,兴趣背诵,示范背,比赛背,抢先背,交流背,让课堂呈现一种快速的、情绪高涨的背诵气氛,这比起封闭式的自我独立背诵要有效率。开放式训练,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自主和群体竞赛与协作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素质。
  开放式学习活动多种多样,如作文讲评,可以全班参与,自评自讲、互评互讲、集体评、小组评、同桌评,评材料、评内容、评语言、评意义,形成开放式的充满热烈气氛的学习场面。
  五、在教学评价上开放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格、感情世界的关注。因此我们不要强迫学生做他做不了的事,不要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当学生的差异充分表现出来时,应给予尊重。只有通过广泛多样、客观公正的反馈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差异所在,满足各个学生在学习中的特殊需要。(一)评价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是广泛的,要评价每个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提问、作业、讨论,甚至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中,教师也要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集体评价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照顾学生的差异。(二)评价的公正性: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囿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只要学生发表见解立论有据,就应该得到鼓励。通过学习反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了解学生认真学习的信息,鼓励学生面对他们力所能及的练习,让他们充分表现知道了哪些,理解了哪些,会运用哪些知识技能,以开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问题答疑、板书设计、作业练习等方面的开放,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巧妙安排,大胆放手,使教学更加开放,更具活力,就会使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会使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很好地结合,从而走上一条创新的多彩的语文学习之路。
  • 【发布时间】2022/6/20 9:47:54
  • 【点击频次】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