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谈谈我的浅薄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思维也要有条理性
我平日教学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教学1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先拿出1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1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问盒子里面已有1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2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19+1=20),我再用手势表示盒内2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20+1=21)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并思考回忆操作过程,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二、从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我在教毫米的认识一课时。首先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课桌、书本有多长?要求人人动手用身边的工具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只有课本的长是整厘米数,宽、厚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呢?有部分学生就知道用毫米表式。接着我就让学生观察尺子的表面刻度,让学生找到1厘米的位置,并观察1厘米里边有几小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10个,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了1厘米=10毫米。最后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长度,拇指食指夹住课前准备的一枚一分硬币,另一只手抽掉,中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的长度。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1毫米的物体,学生找到尺子、购物卡、磁卡、电话卡厚度……等。经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使学生对1毫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格尺画出15毫米、3厘米、5毫米等,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了培养。
三、加强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皮亚杰认为智力技能的形式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表象比单纯的视听更深刻、更鲜明。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容易发挥其创新潜能。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怎样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在上平均分这一课时,我安排了学生自己来摆自己来进行平均分:
我让学生拿出10根木棒,按照每份2根,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自己动手分木棒,他们发现每份2根,可以分成5份,我再让小朋友分,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摆好后,告诉我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整节课,我们都是在摆小木棒,学生通过摆放小木棒,使学生更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平均分。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中,我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我没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圆形喝水杯子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我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学生的兴趣很浓,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交流,并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五、动手操作,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在充分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同时,揭示知识系统的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我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在三张大小相同的纸条上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1/2、2/4、3/6,再剪下每张纸上的阴影部分,比较大小,得出1/2=2/4=3/6。然后让学生从左往右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己归纳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此时,我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时我又问“分数与除法有何关系?根据两者的关系你们有没有想到什么?”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弄清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这时就有学生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要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我们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尽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不动,在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动手操作思维也要有条理性
我平日教学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教学1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先拿出1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1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问盒子里面已有1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2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19+1=20),我再用手势表示盒内2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20+1=21)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并思考回忆操作过程,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二、从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我在教毫米的认识一课时。首先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课桌、书本有多长?要求人人动手用身边的工具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只有课本的长是整厘米数,宽、厚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呢?有部分学生就知道用毫米表式。接着我就让学生观察尺子的表面刻度,让学生找到1厘米的位置,并观察1厘米里边有几小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10个,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了1厘米=10毫米。最后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长度,拇指食指夹住课前准备的一枚一分硬币,另一只手抽掉,中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的长度。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1毫米的物体,学生找到尺子、购物卡、磁卡、电话卡厚度……等。经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使学生对1毫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格尺画出15毫米、3厘米、5毫米等,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了培养。
三、加强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皮亚杰认为智力技能的形式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表象比单纯的视听更深刻、更鲜明。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容易发挥其创新潜能。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怎样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在上平均分这一课时,我安排了学生自己来摆自己来进行平均分:
我让学生拿出10根木棒,按照每份2根,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自己动手分木棒,他们发现每份2根,可以分成5份,我再让小朋友分,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摆好后,告诉我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整节课,我们都是在摆小木棒,学生通过摆放小木棒,使学生更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平均分。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中,我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我没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圆形喝水杯子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我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学生的兴趣很浓,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交流,并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五、动手操作,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在充分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同时,揭示知识系统的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我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在三张大小相同的纸条上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1/2、2/4、3/6,再剪下每张纸上的阴影部分,比较大小,得出1/2=2/4=3/6。然后让学生从左往右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己归纳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此时,我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时我又问“分数与除法有何关系?根据两者的关系你们有没有想到什么?”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弄清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这时就有学生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要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我们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尽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不动,在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发布时间】2022/6/20 9:49:43
- 【点击频次】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