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作者】 胡雅静

【机构】 浙江省瓯海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许多课堂仍存在问题。本文以两节小学课堂为例,披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不一致,替代思考现象严重,学情资源利用不当等现象并探讨其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中心;替代思考;学情资源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教学的普遍手段,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但由于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课堂在人们心中过于根深蒂固,课堂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本文以几节小学课堂为例,披露课堂教学过程中阻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几类现象。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不一致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的教学行为若偏离教学目标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案例一所示。
  案例一:句群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回忆本单元课文中学习过的句群,体会句群结构特点。   
  问题1:通过本学期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中哪个片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我对25课“威尼斯小艇”印象很深。因为威尼斯小艇的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教师演示多媒体,呈现总分句群结构,学生齐声朗读。
  师:还有谁继续来交流?还有吗?
  生2、3、4分享自己喜欢的片段。
  通过案例一可知,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在找句群的过程中,体会句群结构特点。但教师的提问却要求学生回忆印象深刻的课文片段。教师的提问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偏差,这将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抓不住任务重点。在朗读句群时,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此时仅仅是在回顾课文,而忽略了对句群结构得理解。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应当明确教学目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在下达任务指令时严谨措辞,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替代思考现象频繁
  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教学的重心下放致学生,许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期增加课堂教学互动。但增加师生互动,并不等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两者之间错误的画上等号,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替代和优等生替代两类替代思考现象。
  (一)教师替代现象
  教师替代现象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将重心真正下放至学生所造成的教师代替学生完成问题解答的现象。许多教师习惯于在授课时找许多学生共同回答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只需回答问题的一小部分,最终经过大家的拼凑和教师的梳理,得到正确答案。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热闹,师生互动频繁,但只实现了课堂重心的“伪下放”。
  在案例一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许多发言的机会,但观其本质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心中早已有了问题的解答,学生仅需依次说出教师期待的答案中的一个,直到凑齐所有。然而,这类教学任务的难点通常在于找齐所有答案并有序梳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才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此时若将教学任务改为让学生以在课本上划线的形式找齐所有的句群并分类,便可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对所有句群的查找与归纳整理。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划线过程中,深入学生群体收集学情资源,并针对性的给予有效反馈。这样的课堂虽然没有过多的师生对话,但却实现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优等生替代现象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都希望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长”出新知识。但许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着力点发生了偏移。他们认为由学生口中说出答案,便意味着学生“长”出了新知识。而能快速说出正确答案的,往往是有课前预习习惯的优等生。因此,为顺利推进教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向优等生提问,或展示优等生的作业,让优等生说出答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这将导致由优等生代替全班同学思考现象的发生。
  案例二:正负数认识。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跟数打交道,你们对学过的数熟悉吗?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准确记录以下信息。
  (1)足球比赛上半场中国队进2个球,下半场丢2个球。
  (2)四年级共转来25名新同学,三年级转走10名同学。
  (3)张阿姨做生意,一月份赚6000元,二月份亏2000元。
  (教师巡视课堂,收集了四张学生填写的表格,逐一呈现如下)
  2、反馈交流:
  (1)交流表1: 

















  案例二中,教师没在展示作业前私下给予犯错的学生引导。在展示的过程中,也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通过欣赏四张交流表,学生最终将明白可以借助正负号表达不同方向的数,但知识并不是由学生自己长成的,而是通过看优等生的作业获得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思考答案,而非借优等生之口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三、学情资源利用率不当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利用好学情资源,即教师能够解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解读学生潜在的可能用于教学的重要资源;解读学生的差异。虽然现在许多教师已有搜集学情资源的意识,但对学情资源的利用仍然存在不足。以案例二为例。教师应根据该班级的学情判断这几张表格是否都有在全班面前呈现的价值。若仅仅是个别学生碰到的难点,教师直接私下提醒即可。其次,教师在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时,应及时给予引导,而非放任学生放错。
  以上是这两节课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按照自己的期待顺利的走完一节课的流程实则不难,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长,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作者信息:胡雅静,浙江省瓯海中学,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教师。
  注释: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 【发布时间】2022/6/20 9:55:15
  • 【点击频次】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