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作者】 邹德兵

【机构】 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标准是指导教材编选、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在2001和2011两个“标准”基础上,根据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人要求修订而成。指导思想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以“人”的培养为核心,必会带来新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应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探寻提高教学成效的活力和源泉。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要素;教学方式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变化
  1、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新课标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它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含四大要素: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为此,新课标进行了两大调整:一是语文课时量增加为20%~22%,其余学科分别为6%~15%不等;二是古诗文学习量大幅提高,由129篇增加为160篇。新课标的这两大变化,突出了语文课程在学生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价值,或不可替代性。文化自信是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中习得的,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关键要素。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是形成学生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所使然。
  2、四大板块。所谓四大板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它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将原课标中阅读与“理解”的表述,重新定义为“阅读与鉴赏”;“口语交际”与“习作”这两个既分工又合作的部分合二为一,变为“交流与表达”,以体现语文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学习”升级为“梳理与探究”,强调对字、词的自主梳理和总结。
  3、三大学习任务群,即:(1)基础型,以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基础为主;(2)发展型,主要包括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拓展型,包含两个含义: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
  新课标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与定义。由阅读的“理解”上升为“鉴赏”“创意表达”由一本书的一般性浏览和了解,转变为“整本书”的尝试性读析,“跨学科阅读”。这表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再拘泥于知识的积累与简单运用,而是更加侧重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倾向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例如,教材《草船借箭》,以前的阅读要求可能是:概括草船借箭的经过,以及从中表现的人物性格,相对更为简单;而新课标后的考查方式则可能变为:请联系原著《三国演义》,举例分析诸葛亮“足智多谋”的人物性格,甚至试探究一下,诸葛亮“事必亲躬”思想性格“忠”的利与弊等。
  二、语文要素中对“人”的关注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十分突出的学科。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单元语文要素既有阶段性,又有发展性,相互之间互为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新课标是在前两个“标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借鉴和吸收了前两个“标准”的优秀成果,又发展了新的教学理念,而语文要素中对“人”的关注始终是一个不变的主题。
  譬如,语文课本中“人物描写”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四(上)“体会人物的内心”,到四(下)“感受人物的品质”,再到五(下)“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从上述语文要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不仅包括体会人物的心情及其变化,还包括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及其成因,更包括从人物内心反映感受其精神品格。从纵向上看,从体会人物“心情”到感受人物“品质”,再到体会人物“特点”,由浅入深,体现了从人物情感到体会人物品质的梯度。
  再如,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上,四年级上、下两册分别是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来实现的,语文五(下)的语文要素则表述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由对事件的一般了解,到“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再上升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要素的发展性目标,也反映了新课标核心素养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思维与创新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是语文学科价值“人文关怀”的必然要素。从“我要的是葫芦”、“刻舟求剑”到“自相矛盾”的荒诞滑稽,以及“草船借箭”、“田忌赛马”中诸葛亮、孙膑这些智者的“善谋”,“王戎不取道旁李”一名孩童的“善察”,无不闪烁着“思维的火花,照亮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审美创造是新课标核心要素的又一要义,它是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以及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种理念,反映在原教材的要素是:二(上)以“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为重点,三(上、下)以“关注有新鲜感”和“优美生动的语句”为主,五(下)杨氏之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其机智而风趣的妙语给人活泼之美,而晏子使楚的语言智慧则更成为人们乐道的话题。
  语文要素由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到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到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再到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这种系统而又科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则会自然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一贯重视“人”的要素,把“人”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从对课文中人物的内心及品格的领会和把握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想象与创意表达能力。从对“人”的“思维”和“语言”智慧中,形成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要素中对“人”的关注,无不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文情怀和价值。
  三、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学是一项学科系统工程。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则是实现国家这一人才培养战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优秀的教育文明成果,都在教师的一课、一时,一言、一举中才能实现转化。新课标下的教科书摆上我们的桌面还需一些时日,但我们应该,也可以从新、旧课标的联系中,去发现新教材的要素,为未来的教学找到一点方向。
  参考文献:
  [1][2]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发布时间】2022/6/20 9:56:08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