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走廊空间教育价值的四维审视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校园走廊空间不仅仅是实体性、静态性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是具有独特教育意蕴、动态发展的社会性空间,是学生间产生交互作用的承载体和渗透校园文化的教学空间。从作为校园文化渗透的公共教育空间、学生摆脱空间规训的自由活动空间、制止校园不良行为与校园暴力的改造空间、承载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集体回忆空间四个维度来审视校园走廊空间价值,突破了以往单一、孤立地看待校园走廊空间的认识局限,促使校园走廊空间重新回归教育者视野,助力教育者充分利用其引导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
关键词:校园走廊;教育价值;空间教育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校园走廊空间不仅仅是实体性、静态性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是具有独特教育意蕴、动态发展的社会性空间,是学生间产生交互作用的承载体和渗透校园文化的教学空间,以其隐性的教育功能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张力。虽然有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挖掘校园走廊的教育意蕴,但是整体而言校园走廊空间大部分被视为工具化、简单化的移动通道而遭到忽视,只看到其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行径通道、学生通向知识殿堂的物理空间价值,忽视了其所具有的校园文化渗透、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摆脱教室空间规训、承载集体回忆等多种附加性教育功能。因此重新审视校园走廊的价值意蕴,在重视作为实体性物理空间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要透视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使校园走廊空间回归教育者视野,作为教育空间的微场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走廊空间是校园文化渗透的公共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显性的“教”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产生影响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则是隐蔽地、潜移默化地,是通过主客体在校园公共空间的交互作用发挥其人文知识教育作用的,体现着不同校园的教育理念和审美观念。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空间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校园公共空间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正如Sahlberg,P(2007)指出,应充分利用包括学校楼宇、走廊、展厅在内的非课堂空间对青年学生的二次教育。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校园走廊承载着校规校训、校风校纪等诸多校园象征符号,完全具备校园文化的教育熏陶功能。学校通过整体塑造走廊空间和综合运用校园文化显性象征因素,增加校园走廊空间的层次感,使之具有文化浓度和育人功能,从而形成一种隐形教育场,使学生每天路过走廊都能看见,久而久之就在与这些象征符号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启迪思考、诱发想象中将其中蕴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自觉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准则。然而,一项针对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设计学校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他们对儿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公共空间知之甚少。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在建筑师眼中,校园走廊仅仅是一个疏散性的交通过道,但学生会将其变为非教学时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校园公共空间。
作为学生课休时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及校园文化渗透的公共教育场域,在设计时,应注意体现校园走廊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只有当校园走廊的自然活力和文化活力对学生产生吸引时,这个空间才能发挥其文化渗透功能。从设计内容出发,校园走廊的两侧墙壁通常会悬挂校规校训、学校与班级介绍、革命领袖的画像和名言警句,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等,这些举措可以增加学生在校园走廊的驻留时间,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定期更换粘贴内容,增强走廊校园文化的现实性、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设计形式出发,校园走廊悬挂的方式通常包括展板、标牌、横幅、显示屏等。虽然这些悬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校园走廊,但是在设置过程中也应注重体现对学生需求的真正关怀,进而才能起到校园文化与艺术的熏陶作用。例如,在校园中可以规划出一段走廊,以校园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布置装扮校园走廊,不仅能丰富学生与空间交流的情感体验,还能引导其与校园文化产生共鸣。
二、走廊空间是学生摆脱空间规训的自由活动空间
在大多数教育者看来,校园走廊仅仅是帮助其实现两个地点位移的物理性空间。但对于学生而言,校园走廊是一个神奇的空间,尽管它有着通道狭小,人群流动量大的“缺点”,但也因其开放性、自由性和非结构性等“优点”为学生所推崇。它不仅是课后同学们跨班级、跨年级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在课休时间摆脱固定空间规训、释放压力的休闲空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教室空间却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在教室中,为了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课室桌椅、仪器设备的摆放位置遵循着一定的时空秩序。而讲台与课桌相对而立的位置,实际上就表明了在教室空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行方式是有“方圆”的。也就是说,不同于开放自由的校园走廊空间,学生在制度化的“全景敞式”的教室空间中的自主性也极为有限。学生从行为到思想,从态度到情感都被规制在教室的空间规则中,被“监督的主人”决定着学习活动的节奏。因而,在不少学生的潜意识里隐藏着这样一种观念——“进教室就是地狱”,而课后的走廊才是天堂。
相对于学校的其他封闭场所,如食堂、大礼堂、报告厅、实验室、图书馆和阅览室,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地使用空间的状态,其行为是在教师主导下完成的,他们就像机器上被拧紧的螺丝钉,是一个个不能动弹的元件。而校园走廊则不同,作为一个公共的、开放的、触手可及的空间,学生是自发的、非组织性地使用该空间。在校园走廊中,学生可以摆脱教师的规训和教室的限制进行充分的自由活动以达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学习压力、寻求个体自由、放松身心、彰显活力的目的。就其活动时间而言,一般以课间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为主。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来不及去有着更大活动区域的操场和运动场,而人潮的拥挤使学生无法长期呆在厕所,因而校园走廊成为了他们课间活动的首选场所。就其活动内容而言,学生在走廊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游戏、休憩、交谈、散步、玩手机、吃零食、阅读课外书籍等;就其活动目的而言,体现为躲避教师的监督,寻求教室空间规训外的自由,释放课业压力。正是因为有了校园走廊这个空间,学校才不至于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全景监狱”。在此意义上,校园走廊已不仅是学生课后休息的空间,而且也是其在学校规训中获取自由的重要场域。
三、走廊空间是制止校园不良行为与校园暴力的教育改造空间
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教室等受规训的空间中其行为是受教师管理的。而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走廊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有研究发现,在校园公共空间开展的社会交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已超过了课堂教学。然而,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由于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自我控制力弱的青春期,很难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容易在突发事件或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下滋生校园不良行为,如追逐打闹、抽烟、早恋等现象就时常能在校园走廊的拐角处发现踪迹。而更为严重的是,欺负、殴打、霸占财物等硬暴力与起绰号、孤立、嘲笑、谩骂等软暴力行为在校园走廊空间也时常发生。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从监管力度而言,由于班主任与教师不会时时停留在校园走廊对学生进行监管,走廊相对教室而言成为了一个“三不管”(无教师、无监控、无规训)的空间;第二,从走廊活动类型角度而言,校园走廊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社交互动的高频率使用地,而暴力行为的发生通常源于交往过程中的摩擦与矛盾。因而,作为学生在课休时间聚集场所的校园走廊,也由此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多发地。
事实上,校园走廊空间虽是滋生校园不良行为和校园暴力的“宝地”,但如果对其进行充分探索与利用,也可成为制止不良行为和暴力行为的教育改造空间。首先,在隐性教育意蕴上,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空间,校园走廊本身具有的层次性和空间分寸感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活动时感受到活动秩序感和空间序列感,以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发生概率。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校园走廊空间的教育意蕴?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这所学校的设计者通过廊道空间的线条设计使其内涵活动秩序和公共交往秩序,以期达到指引学生课后活动有序进行的目的;其次,在空间设计上,具有隐蔽性的视觉盲区是校园走廊空间容易滋生校园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校园走廊空间的视觉盲区进行去边缘化处理,将其转变为开放性、立体性的开放空间,既解决学生的聚集性要求,又能使其成为开阔的公共场地满足教育者对走廊空间的观察需求。最后,在氛围制造上,营造民主和谐的走廊氛围,使学生在其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能唤起其内心和谐健康的情感。以设计的手法提高走廊空间的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使走廊空间作为“无声的教育者”,成为教化与陶冶学生的场域。
四、走廊空间是承载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集体回忆空间
通过发挥集体记忆的作用,校园走廊为学生产生集体认同提供着持续的合法性来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走廊空间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率仅次于教室空间的场所,对其进行充分地利用可以使学生对内产生认同、理解、依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外确立起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边界”意识。
第一,校园走廊空间的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的重要依据。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环境之间的联结感愈强,联系愈积极,那么个体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也会愈强。首先,因犯错而被罚站走廊,因随地丢垃圾而被罚打扫走廊,是校园生活回忆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我们人生中无忧又幼稚的一面,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回忆学校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对母校的深刻情感。其次,共同打扫公共走廊是帮助学生制造集体回忆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小学普及的班级值周评比活动基本上都会将班级外的走廊卫生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班级学生如果要获得表彰,取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除了维护好教室内的整洁外,还必须维护好班级外的走廊卫生情况。当学生以集体的身份参与走廊空间清洁活动时,其行为实现了“个体-集体”的连通,营造了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记忆。
第二,校园走廊空间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第二教育空间”是帮助学生产生集体记忆的重要场域。首先,在校园走廊空间中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走廊空间中的草木花卉、昆虫等生物及现象,通过延长学生在走廊空间的停留时间,使他们在走廊空间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感受自然的原初体验。在实现走廊空间教育价值的创生转化同时,丰富学生在校学习的集体记忆。其次,以校园走廊空间渗透学校文化,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使学生凝聚起对学校的情感价值认同,实现起对校园文化的浸润滋养,提高对母校的情感依恋。
结语
随着“教育空间”到“空间教育”的转向,关注学校公共空间为学校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课题方向。校园走廊空间在超越其作为交通功能过道的原始物理功能外,实际上还是一个充满多重属性的教育空间,并且当下许多重要的教育手段与教育议题也与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走廊空间总是蕴含着一种不断重构并创生教育价值的可能。通过对校园走廊空间的多维审视,了解其中的教育意蕴,促使校园走廊空间重新回归教育者视野,有助于教育者充分利用其引导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Sahlberg,P. Secondary Education in OECD Countries.2007.
[2] White, R. Youth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in of Public Spaces[J].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2001(20).
[3] 杨争光.杨争光文集(第3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00.
[4] 陈欣.从封闭到开放:对课堂秩序的新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6):64-66.
[5] 贺湉汐,屠莉娅.校园公共空间:从流动廊道转向深度社交演练场[J].上海教育,2021(16):34-37.
[6] Whitney I, Smith P K. A survey of the nature of bullying in junior/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J].Educational Research.1993:35(1) :3-25.
[7]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DB/OL].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52835138&ver=
3805&signature=i85ga1z4s1N3sTgR9
RVDXJ6l5qxMN66m*eLNKIb6t4olEvKFPEIecwMIzvEMYth5vP0AZ*dhwMz33Pylfl
D1SQ8vfRo1J3ujeghtmr9deI3TgunBTK0
VxiFwE*RKMB88&new=1.2002-07-31.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作者简介:蔡苗(1995-),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重大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广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D22ZDZ01-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ZDA002);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与防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VSZ021)
关键词:校园走廊;教育价值;空间教育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校园走廊空间不仅仅是实体性、静态性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是具有独特教育意蕴、动态发展的社会性空间,是学生间产生交互作用的承载体和渗透校园文化的教学空间,以其隐性的教育功能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张力。虽然有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挖掘校园走廊的教育意蕴,但是整体而言校园走廊空间大部分被视为工具化、简单化的移动通道而遭到忽视,只看到其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行径通道、学生通向知识殿堂的物理空间价值,忽视了其所具有的校园文化渗透、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摆脱教室空间规训、承载集体回忆等多种附加性教育功能。因此重新审视校园走廊的价值意蕴,在重视作为实体性物理空间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要透视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使校园走廊空间回归教育者视野,作为教育空间的微场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走廊空间是校园文化渗透的公共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显性的“教”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产生影响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则是隐蔽地、潜移默化地,是通过主客体在校园公共空间的交互作用发挥其人文知识教育作用的,体现着不同校园的教育理念和审美观念。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空间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校园公共空间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正如Sahlberg,P(2007)指出,应充分利用包括学校楼宇、走廊、展厅在内的非课堂空间对青年学生的二次教育。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校园走廊承载着校规校训、校风校纪等诸多校园象征符号,完全具备校园文化的教育熏陶功能。学校通过整体塑造走廊空间和综合运用校园文化显性象征因素,增加校园走廊空间的层次感,使之具有文化浓度和育人功能,从而形成一种隐形教育场,使学生每天路过走廊都能看见,久而久之就在与这些象征符号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启迪思考、诱发想象中将其中蕴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自觉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准则。然而,一项针对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设计学校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他们对儿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公共空间知之甚少。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在建筑师眼中,校园走廊仅仅是一个疏散性的交通过道,但学生会将其变为非教学时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校园公共空间。
作为学生课休时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及校园文化渗透的公共教育场域,在设计时,应注意体现校园走廊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只有当校园走廊的自然活力和文化活力对学生产生吸引时,这个空间才能发挥其文化渗透功能。从设计内容出发,校园走廊的两侧墙壁通常会悬挂校规校训、学校与班级介绍、革命领袖的画像和名言警句,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等,这些举措可以增加学生在校园走廊的驻留时间,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定期更换粘贴内容,增强走廊校园文化的现实性、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设计形式出发,校园走廊悬挂的方式通常包括展板、标牌、横幅、显示屏等。虽然这些悬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校园走廊,但是在设置过程中也应注重体现对学生需求的真正关怀,进而才能起到校园文化与艺术的熏陶作用。例如,在校园中可以规划出一段走廊,以校园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布置装扮校园走廊,不仅能丰富学生与空间交流的情感体验,还能引导其与校园文化产生共鸣。
二、走廊空间是学生摆脱空间规训的自由活动空间
在大多数教育者看来,校园走廊仅仅是帮助其实现两个地点位移的物理性空间。但对于学生而言,校园走廊是一个神奇的空间,尽管它有着通道狭小,人群流动量大的“缺点”,但也因其开放性、自由性和非结构性等“优点”为学生所推崇。它不仅是课后同学们跨班级、跨年级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在课休时间摆脱固定空间规训、释放压力的休闲空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教室空间却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在教室中,为了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课室桌椅、仪器设备的摆放位置遵循着一定的时空秩序。而讲台与课桌相对而立的位置,实际上就表明了在教室空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行方式是有“方圆”的。也就是说,不同于开放自由的校园走廊空间,学生在制度化的“全景敞式”的教室空间中的自主性也极为有限。学生从行为到思想,从态度到情感都被规制在教室的空间规则中,被“监督的主人”决定着学习活动的节奏。因而,在不少学生的潜意识里隐藏着这样一种观念——“进教室就是地狱”,而课后的走廊才是天堂。
相对于学校的其他封闭场所,如食堂、大礼堂、报告厅、实验室、图书馆和阅览室,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地使用空间的状态,其行为是在教师主导下完成的,他们就像机器上被拧紧的螺丝钉,是一个个不能动弹的元件。而校园走廊则不同,作为一个公共的、开放的、触手可及的空间,学生是自发的、非组织性地使用该空间。在校园走廊中,学生可以摆脱教师的规训和教室的限制进行充分的自由活动以达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学习压力、寻求个体自由、放松身心、彰显活力的目的。就其活动时间而言,一般以课间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为主。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来不及去有着更大活动区域的操场和运动场,而人潮的拥挤使学生无法长期呆在厕所,因而校园走廊成为了他们课间活动的首选场所。就其活动内容而言,学生在走廊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游戏、休憩、交谈、散步、玩手机、吃零食、阅读课外书籍等;就其活动目的而言,体现为躲避教师的监督,寻求教室空间规训外的自由,释放课业压力。正是因为有了校园走廊这个空间,学校才不至于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全景监狱”。在此意义上,校园走廊已不仅是学生课后休息的空间,而且也是其在学校规训中获取自由的重要场域。
三、走廊空间是制止校园不良行为与校园暴力的教育改造空间
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教室等受规训的空间中其行为是受教师管理的。而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走廊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有研究发现,在校园公共空间开展的社会交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已超过了课堂教学。然而,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由于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自我控制力弱的青春期,很难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容易在突发事件或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下滋生校园不良行为,如追逐打闹、抽烟、早恋等现象就时常能在校园走廊的拐角处发现踪迹。而更为严重的是,欺负、殴打、霸占财物等硬暴力与起绰号、孤立、嘲笑、谩骂等软暴力行为在校园走廊空间也时常发生。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从监管力度而言,由于班主任与教师不会时时停留在校园走廊对学生进行监管,走廊相对教室而言成为了一个“三不管”(无教师、无监控、无规训)的空间;第二,从走廊活动类型角度而言,校园走廊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社交互动的高频率使用地,而暴力行为的发生通常源于交往过程中的摩擦与矛盾。因而,作为学生在课休时间聚集场所的校园走廊,也由此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多发地。
事实上,校园走廊空间虽是滋生校园不良行为和校园暴力的“宝地”,但如果对其进行充分探索与利用,也可成为制止不良行为和暴力行为的教育改造空间。首先,在隐性教育意蕴上,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空间,校园走廊本身具有的层次性和空间分寸感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活动时感受到活动秩序感和空间序列感,以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发生概率。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校园走廊空间的教育意蕴?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这所学校的设计者通过廊道空间的线条设计使其内涵活动秩序和公共交往秩序,以期达到指引学生课后活动有序进行的目的;其次,在空间设计上,具有隐蔽性的视觉盲区是校园走廊空间容易滋生校园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校园走廊空间的视觉盲区进行去边缘化处理,将其转变为开放性、立体性的开放空间,既解决学生的聚集性要求,又能使其成为开阔的公共场地满足教育者对走廊空间的观察需求。最后,在氛围制造上,营造民主和谐的走廊氛围,使学生在其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能唤起其内心和谐健康的情感。以设计的手法提高走廊空间的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使走廊空间作为“无声的教育者”,成为教化与陶冶学生的场域。
四、走廊空间是承载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集体回忆空间
通过发挥集体记忆的作用,校园走廊为学生产生集体认同提供着持续的合法性来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走廊空间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率仅次于教室空间的场所,对其进行充分地利用可以使学生对内产生认同、理解、依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外确立起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边界”意识。
第一,校园走廊空间的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的重要依据。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环境之间的联结感愈强,联系愈积极,那么个体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也会愈强。首先,因犯错而被罚站走廊,因随地丢垃圾而被罚打扫走廊,是校园生活回忆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我们人生中无忧又幼稚的一面,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回忆学校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对母校的深刻情感。其次,共同打扫公共走廊是帮助学生制造集体回忆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小学普及的班级值周评比活动基本上都会将班级外的走廊卫生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班级学生如果要获得表彰,取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除了维护好教室内的整洁外,还必须维护好班级外的走廊卫生情况。当学生以集体的身份参与走廊空间清洁活动时,其行为实现了“个体-集体”的连通,营造了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记忆。
第二,校园走廊空间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第二教育空间”是帮助学生产生集体记忆的重要场域。首先,在校园走廊空间中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走廊空间中的草木花卉、昆虫等生物及现象,通过延长学生在走廊空间的停留时间,使他们在走廊空间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感受自然的原初体验。在实现走廊空间教育价值的创生转化同时,丰富学生在校学习的集体记忆。其次,以校园走廊空间渗透学校文化,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使学生凝聚起对学校的情感价值认同,实现起对校园文化的浸润滋养,提高对母校的情感依恋。
结语
随着“教育空间”到“空间教育”的转向,关注学校公共空间为学校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课题方向。校园走廊空间在超越其作为交通功能过道的原始物理功能外,实际上还是一个充满多重属性的教育空间,并且当下许多重要的教育手段与教育议题也与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走廊空间总是蕴含着一种不断重构并创生教育价值的可能。通过对校园走廊空间的多维审视,了解其中的教育意蕴,促使校园走廊空间重新回归教育者视野,有助于教育者充分利用其引导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Sahlberg,P. Secondary Education in OECD Countries.2007.
[2] White, R. Youth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in of Public Spaces[J].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2001(20).
[3] 杨争光.杨争光文集(第3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00.
[4] 陈欣.从封闭到开放:对课堂秩序的新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6):64-66.
[5] 贺湉汐,屠莉娅.校园公共空间:从流动廊道转向深度社交演练场[J].上海教育,2021(16):34-37.
[6] Whitney I, Smith P K. A survey of the nature of bullying in junior/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J].Educational Research.1993:35(1) :3-25.
[7]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DB/OL].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52835138&ver=
3805&signature=i85ga1z4s1N3sTgR9
RVDXJ6l5qxMN66m*eLNKIb6t4olEvKFPEIecwMIzvEMYth5vP0AZ*dhwMz33Pylfl
D1SQ8vfRo1J3ujeghtmr9deI3TgunBTK0
VxiFwE*RKMB88&new=1.2002-07-31.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作者简介:蔡苗(1995-),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重大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广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D22ZDZ01-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ZDA002);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与防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VSZ021)
- 【发布时间】2022/7/17 12:56:49
- 【点击频次】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