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古人对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现代家庭教育要充分挖掘、传承和利用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发扬光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传承优良的教育方法、借鉴和创新有益的教育载体形式。现代家庭教育传承传统家训文化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因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对于提升现代家庭教育水平、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切实有用。要充分重视现代家庭教育用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建构通过传承传统家训文化推动现代家庭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价值启示
家庭不仅是人身体的住处、生活的依托和心灵的归宿,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化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5000多年的中国文明中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家训文化。这不仅是古人对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也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国学热”是当前社会中的愈发明显的潮流和趋势,这是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后,在文化自信上的必然彰显。全社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也使得诸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贴纸或读本,成为了每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标配。然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且有时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系统地审视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现代家庭教育的丰富资源
家庭教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有“家教好”和“家教差”之分,由此也延伸产生出“家风好”与“家风差”之别,因此,依托家庭家教家风所凝结形成的传统家训文化必然也兼具精华和糟粕成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必然具有正负双重性质。因此,现代家庭教育在传承传统家训文化时,必须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传统家庭美德、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形式。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1],也是现代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需要我们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发扬光大。古人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尤其注重“德育为先”,往往把德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此种说法虽不尽科学合理,但却也不能够说毫无事实根据。家门人才辈出,家道长盛不衰,大多都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若子孙后代有德有才,便自会“生财”;两者若缺其一,哪怕留下“万贯家财”也终有穷尽,或易滋生奢懒,反遭其噬。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是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传统家庭美德,为子孙后代留下优良家教家风这一最好的财富。
(二)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
以身示范、严慈相济、相机而教、因材而教、循序渐进等方法,都是传统家训文化中所蕴含的比较普遍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所列出的八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除“平等交流”“相互促进”两种之外,其他六种教育方法都能直接在传统家训文化中找到原型。由于封建礼教讲究“三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的重视不够。但古代一些开明人士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是注重以理服人的,而不是无论父母说什么,子女就必须无条件服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还重视与孩子“相互促进”,常带领苏轼、苏辙共同研读诗书、探讨学问。“三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为苏门人才辈出提供了坚实的家文化支撑,共同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家族奇迹和历史美谈。
(三)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的多种教育载体形式
开展家庭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言传身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也是父母运用言行示范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方式。家庭是人生活的基本场域,是人情感的生发地,家庭教育只有融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古人在家庭教育生活化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周武王的“铭训”、孔子的“过庭之训”等都是将家庭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古人在注重言传身教的同时,还利用箴言警句、诗歌、戏剧、家书、有意义的实物等多种教育载体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比如,《朱子家训》全文虽仅500余字,但运用箴言警句的形式来呈现,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至今都被广为流传。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古代无法企及的历史条件。要结合现代家庭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问题,充分利用文字、话语、图像、音频、视频等多重手段传承和创新家庭教育的载体形式,提升现代家庭教育的质量水平。
二、现代家庭教育用好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
家庭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场域,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将有更多的时间在家庭度过,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是所有父母的普遍价值追求。“双减”指向家庭教育的人文性复归,促使家庭教育转向内质性成长[2],这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发、传承和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是提升现代家庭教育水平不可忽视的途径。但是,通过挖掘和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助力现代家庭教育,显然不是简单张贴几张传统家训剪纸、背诵几篇诸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传统家训读本就能实现的。要结合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实际情况,重思现代家庭教育用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
(一)要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助力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助力现代家庭教育要有问题导向,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为了利用而利用,而是要通过挖掘和精选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帮助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传承价值,并非单向度地指向作为子女的受教育者,而是也同时对作为施教者的父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要通过传承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传统家庭美德,涵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譬如,可以利用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耕读传家”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注重读书学习的同时,也要通过做家务、做值日生等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以培养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责任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素养。另一方面,父母尤其要注重通过借助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方法是否得当,不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提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是一些父母在抱怨孩子不爱学习时,却从未很好地反思应把家里的“麻将桌”变成“书桌”,把手中的“手机”换成“书籍”。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古人对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的智慧结晶,凝结着古代家庭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要善于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来反思和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要善于通过讲好传统家训文化故事涵养现代家庭教育
讲故事是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最喜爱、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青少年可能听不懂抽象的大道理,或是反感父母总是跟他们反复地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但却很喜欢听父母讲故事,并往往习惯带着好奇心去主动思考、寻根究底,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蕴藏着无以计数的家训故事,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孟母断织、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岳母刺字等诸多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至今都广为流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时,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3]由此可以管窥出,讲好传统家训故事对孩子蕴含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讲好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4]要通过精选传统家训故事题材,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故事讲得形象、生动、具体,让孩子在愉快地听故事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要在传承过程中推动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文明,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家庭教育实践积淀形成的。但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群体面临的家庭环境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所以,通过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助力现代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于传统家训文化中诸如“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表征的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固然是现代家庭教育所必须摈弃的,但是一些在传统家训文化中看似合理,却在现代社会不再合时宜的东西也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予以推陈出新、赓续发展。就如,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做到像孟母那样三迁其家,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这也正是传承“孟母三迁”这一传统家训文化的本质和精华所在。
三、结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或差关系到孩子的能否顺利成长成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古人进行家庭教育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而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更好地指引和支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同父母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有责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以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要通过家校协同机制等,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协同机制,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
[2]钟芳芳.减负增效格局下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29-34.
[3]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N].人民日报,2016-10-14(2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作者简介:李育林,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风家教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价值启示
家庭不仅是人身体的住处、生活的依托和心灵的归宿,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化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5000多年的中国文明中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家训文化。这不仅是古人对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也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国学热”是当前社会中的愈发明显的潮流和趋势,这是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后,在文化自信上的必然彰显。全社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也使得诸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贴纸或读本,成为了每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标配。然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且有时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系统地审视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现代家庭教育的丰富资源
家庭教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有“家教好”和“家教差”之分,由此也延伸产生出“家风好”与“家风差”之别,因此,依托家庭家教家风所凝结形成的传统家训文化必然也兼具精华和糟粕成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必然具有正负双重性质。因此,现代家庭教育在传承传统家训文化时,必须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传统家庭美德、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形式。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1],也是现代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需要我们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发扬光大。古人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尤其注重“德育为先”,往往把德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此种说法虽不尽科学合理,但却也不能够说毫无事实根据。家门人才辈出,家道长盛不衰,大多都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若子孙后代有德有才,便自会“生财”;两者若缺其一,哪怕留下“万贯家财”也终有穷尽,或易滋生奢懒,反遭其噬。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是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传统家庭美德,为子孙后代留下优良家教家风这一最好的财富。
(二)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
以身示范、严慈相济、相机而教、因材而教、循序渐进等方法,都是传统家训文化中所蕴含的比较普遍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所列出的八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除“平等交流”“相互促进”两种之外,其他六种教育方法都能直接在传统家训文化中找到原型。由于封建礼教讲究“三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的重视不够。但古代一些开明人士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是注重以理服人的,而不是无论父母说什么,子女就必须无条件服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还重视与孩子“相互促进”,常带领苏轼、苏辙共同研读诗书、探讨学问。“三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为苏门人才辈出提供了坚实的家文化支撑,共同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家族奇迹和历史美谈。
(三)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的多种教育载体形式
开展家庭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言传身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也是父母运用言行示范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方式。家庭是人生活的基本场域,是人情感的生发地,家庭教育只有融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古人在家庭教育生活化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周武王的“铭训”、孔子的“过庭之训”等都是将家庭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古人在注重言传身教的同时,还利用箴言警句、诗歌、戏剧、家书、有意义的实物等多种教育载体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比如,《朱子家训》全文虽仅500余字,但运用箴言警句的形式来呈现,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至今都被广为流传。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古代无法企及的历史条件。要结合现代家庭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问题,充分利用文字、话语、图像、音频、视频等多重手段传承和创新家庭教育的载体形式,提升现代家庭教育的质量水平。
二、现代家庭教育用好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
家庭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场域,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将有更多的时间在家庭度过,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是所有父母的普遍价值追求。“双减”指向家庭教育的人文性复归,促使家庭教育转向内质性成长[2],这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发、传承和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是提升现代家庭教育水平不可忽视的途径。但是,通过挖掘和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助力现代家庭教育,显然不是简单张贴几张传统家训剪纸、背诵几篇诸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传统家训读本就能实现的。要结合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实际情况,重思现代家庭教育用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
(一)要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助力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助力现代家庭教育要有问题导向,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为了利用而利用,而是要通过挖掘和精选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帮助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传承价值,并非单向度地指向作为子女的受教育者,而是也同时对作为施教者的父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要通过传承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传统家庭美德,涵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譬如,可以利用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耕读传家”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注重读书学习的同时,也要通过做家务、做值日生等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以培养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责任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素养。另一方面,父母尤其要注重通过借助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方法是否得当,不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提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是一些父母在抱怨孩子不爱学习时,却从未很好地反思应把家里的“麻将桌”变成“书桌”,把手中的“手机”换成“书籍”。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古人对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的智慧结晶,凝结着古代家庭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要善于利用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来反思和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要善于通过讲好传统家训文化故事涵养现代家庭教育
讲故事是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最喜爱、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青少年可能听不懂抽象的大道理,或是反感父母总是跟他们反复地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但却很喜欢听父母讲故事,并往往习惯带着好奇心去主动思考、寻根究底,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蕴藏着无以计数的家训故事,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孟母断织、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岳母刺字等诸多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至今都广为流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时,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3]由此可以管窥出,讲好传统家训故事对孩子蕴含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讲好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4]要通过精选传统家训故事题材,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故事讲得形象、生动、具体,让孩子在愉快地听故事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要在传承过程中推动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文明,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家庭教育实践积淀形成的。但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群体面临的家庭环境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所以,通过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助力现代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于传统家训文化中诸如“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表征的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固然是现代家庭教育所必须摈弃的,但是一些在传统家训文化中看似合理,却在现代社会不再合时宜的东西也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予以推陈出新、赓续发展。就如,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做到像孟母那样三迁其家,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这也正是传承“孟母三迁”这一传统家训文化的本质和精华所在。
三、结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或差关系到孩子的能否顺利成长成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古人进行家庭教育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而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更好地指引和支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同父母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有责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以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要通过家校协同机制等,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协同机制,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
[2]钟芳芳.减负增效格局下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29-34.
[3]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N].人民日报,2016-10-14(2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作者简介:李育林,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风家教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发布时间】2022/7/17 13:01:58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