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教育的西行之路——生如唐僧,师若悟空

 

【作者】 翁宇衡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背倚着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但西行路千年风霜。教育的西行之路亦是如此吗?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唤醒。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教育的本质即是在言传身教中去体会,去感悟,渡人的同时何尝不是自渡,教育他人时,我们何尝又不是时时在被人教育。若是从源头讲起,兴许尽是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讲解,但将教育之路比作《西游记》,可能我们会被深深吸引。有人曾发问:“咱们如果以《西游记》为例,老师们觉得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老师们最开始所有的答案都是“唐僧”,碎碎念才符合教师形象呀,对方却笑着说“不应该学生才是那个小唐僧吗?”
  这话值得深思,在西行的路上,老师们不就是那个护送唐僧西天取经路上的高徒,学生才是这条路上的唐僧,理清《西游记》的人物关系,就能明白教育的西行之路的角色定位了。
  跋涉“西行取经”之路,是一个遭遇冲突和困境,同时又不断寻求转变和出路的过程。如同传说中的“齐天大圣”,虽天赋异禀,仍需西行修炼劫难,方可修成正果。
  西行之路,是《西游记》所有人物的修行之路,同时也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陶行知先生曾在文中《师范生要把自己变成孙悟空》一文中,把教师比作孙悟空。既有孙悟空,便有唐三藏。教师“变”了孙悟空,那唐僧推谁去做呢?教师的唐僧当然是学生。教师应该拜学生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唐僧向西天取经,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若不是孙悟空保驾护航,也不知死了多少回,哪能修得正果?所以,如果把我们教师比作孙悟空,那么学生就是唐僧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他们从生下来到进入学校学习这条路上也是遇到无数“妖魔鬼怪”,而这些“妖魔鬼怪”就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坏习惯。孩子们这一路走来是辛苦的,他们既要学着成长,又要和诸多的妖魔鬼怪做斗争。回顾我们自己的读书时代,何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如果斗赢了,就取得人生的真经,获得学习和事业的成功;而如果斗输了,他们就会被坏习惯吞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愿意看着我的学生们被妖魔鬼怪吞噬,所以在教育的西行之路上我们得当孙悟空这个让所有妖怪都闻风丧胆的角色,一路护送“小唐僧”们取得真经!
  既然选择了教师作为我的职业,我就要爱这份工作,“专业是在沉浸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不要让生气破坏你的容颜”,不管孩子们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而人生来善良,他们再怎么调皮,都有一颗善良和渴望爱的内心。
  教书匠和教育家,最大的区别就是教书匠是传授知识、技能、方法,教育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者。那些貌似没有注意到的小事,但却能深深扎根于心,在锦门,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毕业后会再回来学校看望老师的学生,她们大多不是优等生,反而是那些后进生。后进生在接受了老师的真心教育后,他们更懂得感恩,或者通俗地说,他们更懂感情。
  从教之路,从来都是一条自我的修行之路。当我们启迪童真、激发心灵时,我们彼此的心里早就有很多东西在悄然滋长:思维、知识、品行、道德、规则……无论是什么,我们都在这条路上收获一个日益成熟、日趋完善的自己,这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做好老师,其实是做更好的我们教师自己。
  教师无法陪伴每一个学生去经历人生中所有的精彩。却可以在摆渡学生某一段人生的同时,摆渡我们自己,寻找我们自己的彼岸。正如孔子的教育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者、尊者对我们安心,愿意把事务交给我们,愿意与我们共事,共同创造与承担;让年轻的生命在离开我们之后,会对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念念不忘,并从中受益……这看似朴素的人生志向,其实是作为教师的最高理想,也是我们教师在“摆渡”过程中孜孜以求的彼岸。我们要当好西行之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护送“小唐僧们”到达彼岸,取得真经。
  当然,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不期待回报,要做一个似乎“傻乎乎”的仁者,只希望自己所带过的学生,能够从我这儿学到有用的知识,不管是课本知识,还是为人处事之道,这样我们在教育的西行之路上,作为高徒护送“唐僧”这一历程就没白走一遭。
  • 【发布时间】2022/7/17 13:32:45
  • 【点击频次】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