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

 

【作者】 散晓琴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意识。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基础课程,以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业。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课堂自由发展空间。文章首先概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随后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道德与法治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促进深度体验,提升探究能力
  教师要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层次价值,不仅让学生通过书本教材“知其然”,更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标。为此,教师要积极尝试师生角色转换,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参与转换。例如,在学习《美好集体有我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给自己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释放学习主动权,开展共享式教学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主动“放权”,同时要更关注当代中学生的学习诉求,确保课程教学模式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当代学生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有着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包括现阶段常见的公开课、微课等,与道德法治课程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基于互联网的辅助教学模式,也继承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案发布到校园网、QQ群里共享,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下载课件,自行学习。
  3.进行学科整合,培养综合素养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这至关重要,而这些素质无一例外都是跨越学科的综合素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道德与法治与初中其他文化课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历史、地理等,教师在讲解本学科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能使道德与法治内容更生动、灵活,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15年下发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深化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二、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才能转变为素养。此次参赛课堂教学中,不仅情境案例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常态,而且不少教师试图改变过去那种随意、零碎、杂乱、无序的情境设计,通过“主题情境探究”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问题为桥梁、探究为途径的集约式教学,将情境预设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系列。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探究,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性、整体性、逻辑性更强,并实现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国家社会到自身的有机连接。
  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观察、思考、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总之,学生是充滿创造力的群体,应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进取。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 【发布时间】2022/7/17 17:26:44
  • 【点击频次】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