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双修,引导农村小学生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书法是书法家技术和精神世界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提高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就不仅要在提升技巧上有所付出,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积累。书法课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阴阳结构、剖析生态伦理和体验内在情韵,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感悟书法艺术的内在真谛。
关键词:书法教学;文化传承;渗透策略
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说:“书法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灿烂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原动力。”书法是书法家技术和精神世界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提高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就不仅要在提升技巧上有所付出,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积累。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了解时代背景,提升审美情景
王羲之有言:“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指出了学习书法的关键门径,书法集合了书法家对生命、人生意义的感悟与追求,书法家通过用笔、结体、布局等表层结构,阐述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理想抱负,引发欣赏者的共鸣。然而时代造人,因此,要想深刻体悟书法的精妙,了解书法家的内心就离不开对其所处大时代的学习。
如以王羲之为例,王羲之身处晋代,在那个时代玄学盛行。王羲之的性格、审美追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玄学的影响。他主张不为外在的功名利禄所羁绊,以个人的性情发展为追求目标,倡导自由人格的实现。这种思想正是映扣着玄学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更有广为人知的典故“东床坦腹”显示其洒脱自由的精神面貌。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正是以文字为媒介展示出其自由不受羁绊的性格,并书写着整个时代的特征,形成流传后世与的独特艺术风格。倘若学生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时,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玄学思想等了解甚少,又怎会在精神上和书法家达到契合,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呢?另外,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其所表达的意趣往往随创作时作者的内心情景的波动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被形式技法所拘束,在介绍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还要带领学生更深入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如王羲之在写《乐毅》时多佛郁,书《画赞》时则意涉瑰奇等。只有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书法中的意趣之妙,学生才能产生审美共鸣,提升审美能力。
不同时代的人物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其性情、文化修养各具特色,因此书风也千差万别,所以要想深刻了解书法的玄妙,必要立足于作者的时代背景之上。学生只有将作者在大背景影响下的性情及创作时的心理动态了如指掌,才能体会书法的意趣,从而对学生自己在书法上的造诣有所推动。
二、理解阴阳建构,参悟人生哲学
《荀子·礼论篇》书“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人运用阴阳之理来解释万物生命的构成,大千世界在阴阳的相摩相荡中滋长开来。可见,古人以阴阳之道为万物生成之道,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其建构中也必蕴含着阴阳之道,因此,学习书法的内在奥秘,离不开明晰阴阳的道理。
《庄子》中有言“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阴阳中蕴含着辩证与统一的道理。阴阳体现着古代先人的独有思维方式,书法在历经历史的积淀与洗礼,在古人的思维方式中打磨而发展至今,因此要对书法进行深度解读,则需要以阴阳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东汉文学家蔡邕《九势》中曾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式出焉。”其中的阴阳即指书法中的黑白,笔势的向背和构成的虚实相映。阴阳的相互依存在书法中展示的淋漓精致,笔落在纸上,阴阳就已经形成,随着笔尖的不断行进,阴阳也发生了变化。书写过程中的逆势与顺势、提起与按压、笔锋的收放,行进过程中的快慢,转折时的方与圆,甚至于中锋与侧锋等等都体现着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虚实的变化是阴阳的转换,黑与白的衔接是阴阳的统一,在阴阳的变化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灵活生命力的作品。从而使欣赏者产生《书论》中所描述的“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的感觉,由此引发心理上的触动。
书法的艺术语言变化形式多样,教师应为学生指点迷津,依据具有鲜明特征的案例,帮助总结出普遍性的建构规律。深入解读阴阳之道,培养学生以传统思维理解书法中蕴含的哲理,推而广之,从而更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的练习和创作。
三、剖析生态伦理,观照社会秩序
世间万物皆依序着某种规律运行着,万物皆尽职尽责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依据着秩序,如此方有和谐。观之书法亦是如此,书法的生态伦理体现在被称为“结构法”的结体伦理和有“章法”之称的整体结构伦理两个方面。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语言,是一种心灵感知,所以极具有亲和力,因此为了让课堂更具灵活性,笔者运用大家所熟知的社会伦理来解释上述“二法”。
我们熟知点线、结体与整体构成了书法的形式,点线是最基本的元素,它通过一笔一划顾及每个字的体势,形成单独的字,因此它是服务于字的架构的。同时它也要满足结体及整个作品的要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体的和谐。同理,字作为整体的基本单位,也是要服从于整体布局。就这样点线、结体、整体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伦理中运行。拓宽思路,我们就会发现书法中的这种伦理恰似儒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一副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社会,行与行就是一个个小集体如社区等,字就是构成集体的家庭,点与线就是家庭中独立自主的个体。点画间的相交与相离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近可远;字中的长短、轻重不一,恰似家庭中的男女、老人孩子,大家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责任,遵守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才有了整体社会的和谐。书法的三大构成部分也如此,把握好各三者的作用才能创作出具有人性的作品。
运用学生所熟知的社会伦理来解释书法中的建构,有利于拉进学生与艺术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结构法、章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使其感悟书法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体验内在情韵,提升艺术素养
书法是作者寄己精神世界与审美情怀的产物,当然情感的准确表达离不开一定的书写技巧,但是教师若仅仅注重技巧的提升,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书法教学应避免只谈技巧不求神采的现象发生。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作品展示出自己的神采呢,促进学生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就是不二选择。
在进行习作练习时,笔者告诉学生:“虽然书法中所展示的神采是由字的笔势表现的,但是如何建构笔势则是由你们的心决定的。要做到神由情起,情由心生,笔听从心的指挥。”然而这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只有依靠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调整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心神与气息达到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气高则神明”。所以,笔者一直强调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多游历、多体验、多观摩、多感悟。为此,笔者特意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感悟先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内在情韵。如指导学生阅读王羲之、欧阳修等大家的作品,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因此学习其作品不仅仅是从书法技巧角度学习,更是从文学角度升华内心。文学、书法都是艺术,正所谓艺术有相通之处,明晰书法与传统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利于学生将其两者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达到提升内在修养的目的。
书法造诣的提升与内在修养的提升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应具有打持久战的恒心。老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学生也可在鉴赏中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提升空间。另外,老师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大家的作品展,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其艺术素养。
鲁迅先生曾说:“书法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仅有诗的韵味还有歌的旋律,更有画的美感”可见,书法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现,学好书法不仅仅是简单技巧的提升,而是艺术情操的培养与升华,因此教师应从注重技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审视书法的内涵,在改善学生书写技巧的同时实现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从而,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感悟艺术的内在真谛。
参考文献:
[1]荆明.书法教学对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的策略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10).
[2]唐雪恩.从传统文化的流失看书法教学的实施[J].大众文艺,2014(10).
[3]单淳.弘扬传统文化 体现当代精神——对书法教学的体会[J].艺术教育,2008(7).
关键词:书法教学;文化传承;渗透策略
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说:“书法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灿烂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原动力。”书法是书法家技术和精神世界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提高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就不仅要在提升技巧上有所付出,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积累。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了解时代背景,提升审美情景
王羲之有言:“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指出了学习书法的关键门径,书法集合了书法家对生命、人生意义的感悟与追求,书法家通过用笔、结体、布局等表层结构,阐述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理想抱负,引发欣赏者的共鸣。然而时代造人,因此,要想深刻体悟书法的精妙,了解书法家的内心就离不开对其所处大时代的学习。
如以王羲之为例,王羲之身处晋代,在那个时代玄学盛行。王羲之的性格、审美追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玄学的影响。他主张不为外在的功名利禄所羁绊,以个人的性情发展为追求目标,倡导自由人格的实现。这种思想正是映扣着玄学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更有广为人知的典故“东床坦腹”显示其洒脱自由的精神面貌。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正是以文字为媒介展示出其自由不受羁绊的性格,并书写着整个时代的特征,形成流传后世与的独特艺术风格。倘若学生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时,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玄学思想等了解甚少,又怎会在精神上和书法家达到契合,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呢?另外,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其所表达的意趣往往随创作时作者的内心情景的波动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被形式技法所拘束,在介绍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还要带领学生更深入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如王羲之在写《乐毅》时多佛郁,书《画赞》时则意涉瑰奇等。只有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书法中的意趣之妙,学生才能产生审美共鸣,提升审美能力。
不同时代的人物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其性情、文化修养各具特色,因此书风也千差万别,所以要想深刻了解书法的玄妙,必要立足于作者的时代背景之上。学生只有将作者在大背景影响下的性情及创作时的心理动态了如指掌,才能体会书法的意趣,从而对学生自己在书法上的造诣有所推动。
二、理解阴阳建构,参悟人生哲学
《荀子·礼论篇》书“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人运用阴阳之理来解释万物生命的构成,大千世界在阴阳的相摩相荡中滋长开来。可见,古人以阴阳之道为万物生成之道,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其建构中也必蕴含着阴阳之道,因此,学习书法的内在奥秘,离不开明晰阴阳的道理。
《庄子》中有言“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阴阳中蕴含着辩证与统一的道理。阴阳体现着古代先人的独有思维方式,书法在历经历史的积淀与洗礼,在古人的思维方式中打磨而发展至今,因此要对书法进行深度解读,则需要以阴阳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东汉文学家蔡邕《九势》中曾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式出焉。”其中的阴阳即指书法中的黑白,笔势的向背和构成的虚实相映。阴阳的相互依存在书法中展示的淋漓精致,笔落在纸上,阴阳就已经形成,随着笔尖的不断行进,阴阳也发生了变化。书写过程中的逆势与顺势、提起与按压、笔锋的收放,行进过程中的快慢,转折时的方与圆,甚至于中锋与侧锋等等都体现着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虚实的变化是阴阳的转换,黑与白的衔接是阴阳的统一,在阴阳的变化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灵活生命力的作品。从而使欣赏者产生《书论》中所描述的“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的感觉,由此引发心理上的触动。
书法的艺术语言变化形式多样,教师应为学生指点迷津,依据具有鲜明特征的案例,帮助总结出普遍性的建构规律。深入解读阴阳之道,培养学生以传统思维理解书法中蕴含的哲理,推而广之,从而更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的练习和创作。
三、剖析生态伦理,观照社会秩序
世间万物皆依序着某种规律运行着,万物皆尽职尽责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依据着秩序,如此方有和谐。观之书法亦是如此,书法的生态伦理体现在被称为“结构法”的结体伦理和有“章法”之称的整体结构伦理两个方面。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语言,是一种心灵感知,所以极具有亲和力,因此为了让课堂更具灵活性,笔者运用大家所熟知的社会伦理来解释上述“二法”。
我们熟知点线、结体与整体构成了书法的形式,点线是最基本的元素,它通过一笔一划顾及每个字的体势,形成单独的字,因此它是服务于字的架构的。同时它也要满足结体及整个作品的要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体的和谐。同理,字作为整体的基本单位,也是要服从于整体布局。就这样点线、结体、整体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伦理中运行。拓宽思路,我们就会发现书法中的这种伦理恰似儒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一副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社会,行与行就是一个个小集体如社区等,字就是构成集体的家庭,点与线就是家庭中独立自主的个体。点画间的相交与相离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近可远;字中的长短、轻重不一,恰似家庭中的男女、老人孩子,大家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责任,遵守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才有了整体社会的和谐。书法的三大构成部分也如此,把握好各三者的作用才能创作出具有人性的作品。
运用学生所熟知的社会伦理来解释书法中的建构,有利于拉进学生与艺术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结构法、章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使其感悟书法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体验内在情韵,提升艺术素养
书法是作者寄己精神世界与审美情怀的产物,当然情感的准确表达离不开一定的书写技巧,但是教师若仅仅注重技巧的提升,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书法教学应避免只谈技巧不求神采的现象发生。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作品展示出自己的神采呢,促进学生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就是不二选择。
在进行习作练习时,笔者告诉学生:“虽然书法中所展示的神采是由字的笔势表现的,但是如何建构笔势则是由你们的心决定的。要做到神由情起,情由心生,笔听从心的指挥。”然而这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只有依靠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调整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心神与气息达到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气高则神明”。所以,笔者一直强调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多游历、多体验、多观摩、多感悟。为此,笔者特意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感悟先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内在情韵。如指导学生阅读王羲之、欧阳修等大家的作品,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因此学习其作品不仅仅是从书法技巧角度学习,更是从文学角度升华内心。文学、书法都是艺术,正所谓艺术有相通之处,明晰书法与传统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利于学生将其两者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达到提升内在修养的目的。
书法造诣的提升与内在修养的提升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应具有打持久战的恒心。老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学生也可在鉴赏中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提升空间。另外,老师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大家的作品展,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其艺术素养。
鲁迅先生曾说:“书法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仅有诗的韵味还有歌的旋律,更有画的美感”可见,书法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现,学好书法不仅仅是简单技巧的提升,而是艺术情操的培养与升华,因此教师应从注重技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审视书法的内涵,在改善学生书写技巧的同时实现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从而,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感悟艺术的内在真谛。
参考文献:
[1]荆明.书法教学对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的策略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10).
[2]唐雪恩.从传统文化的流失看书法教学的实施[J].大众文艺,2014(10).
[3]单淳.弘扬传统文化 体现当代精神——对书法教学的体会[J].艺术教育,2008(7).
- 【发布时间】2022/7/17 18:53:27
- 【点击频次】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