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思维激荡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笔者多年从事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激发思维
思维活跃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思维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地启发才能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而思维的活动往往使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但必须注意杜绝“满堂问”,因为它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厌倦,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与于课堂之外。我们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探究把它们逐一解决。
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面积的求法,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做拼图实验:并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思考,主动探求新知,从而形成探究能力,为学习梯形面积打下基础,更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二、改变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完成一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达到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宽广,印象深远的目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低年级以简单应用题“苹果有8个,梨有10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为基本框架,老师引导学生改变第二个条件(梨有10个),补充直接或间接条件(苹果比梨多5个;梨比苹果少5个;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梨的个数是苹果的5倍;梨的个数比苹果多5倍……)随着条件的改变,解题思路不断地改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也得到了发展。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也可以用一道简单题目为基本框架,巧妙地设计“变”的练习,这里的“变”并不是题目的任意拔高或加深难度,而是指思路的拓宽、能灵活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的空间。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
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三、剖析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因为“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所以数学课上,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数学思考,以问题为载体,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这道题:今天是12月10日,(1)小明的生日刚过完,是上个月的倒数第二天,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我引导学生思考:上个月是哪个月?生:11月。师:那么11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生:小月,是30天。师:那么倒数第二天,是哪一天?生:是29日。师:所以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生:11月29日。(2)再过25天是小红的生日,小红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师:从哪天开始再过25天呢?生:从12月10日开始。师:1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生:大月,是31天。师:12月10日至12月31日,有几天?生:21天。师:接下去就是几月份呢?生:1月份。师:那么25-21=4(天),所以小红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增强思维的密度,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激发思维
思维活跃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思维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地启发才能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而思维的活动往往使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但必须注意杜绝“满堂问”,因为它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厌倦,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与于课堂之外。我们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探究把它们逐一解决。
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面积的求法,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做拼图实验:并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思考,主动探求新知,从而形成探究能力,为学习梯形面积打下基础,更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二、改变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完成一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达到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宽广,印象深远的目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低年级以简单应用题“苹果有8个,梨有10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为基本框架,老师引导学生改变第二个条件(梨有10个),补充直接或间接条件(苹果比梨多5个;梨比苹果少5个;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梨的个数是苹果的5倍;梨的个数比苹果多5倍……)随着条件的改变,解题思路不断地改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也得到了发展。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也可以用一道简单题目为基本框架,巧妙地设计“变”的练习,这里的“变”并不是题目的任意拔高或加深难度,而是指思路的拓宽、能灵活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的空间。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
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三、剖析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因为“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所以数学课上,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数学思考,以问题为载体,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这道题:今天是12月10日,(1)小明的生日刚过完,是上个月的倒数第二天,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我引导学生思考:上个月是哪个月?生:11月。师:那么11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生:小月,是30天。师:那么倒数第二天,是哪一天?生:是29日。师:所以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生:11月29日。(2)再过25天是小红的生日,小红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师:从哪天开始再过25天呢?生:从12月10日开始。师:1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生:大月,是31天。师:12月10日至12月31日,有几天?生:21天。师:接下去就是几月份呢?生:1月份。师:那么25-21=4(天),所以小红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增强思维的密度,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 【发布时间】2022/7/17 18:53:42
- 【点击频次】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