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革命文化进校园的达成路径和现实境遇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2021年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革命传统进校园,这对传承革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民族复兴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并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创新和完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理念的总和,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革命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多样,应注意革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如营造育人氛围、开展主题活动、挖掘示范引领、创新教学模式、研发校本课程、设立教育基地等。同时还属意革命文化进校园的存在境遇,注重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活动组织分阶段层次、活动开展重仪式忌形式、活动过程应“形塑”非“型塑”等。
关键词:革命文化;达成路径;现实境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承,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革命文化进校园的达成路径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结合主题内容、载体形式,顶层设计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丰富革命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实现培育新人的价值:
第一,大力营造育人氛围。环境论认为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裨益革命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如充分利用橱窗、廊道和荧屏等设施,普及革命文化知识,宣传革命烈士故事,使英雄模范事迹上墙、上网、上线,让校内学子识英雄、敬英雄、学英雄,让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有信仰、有灵魂。
第二,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内容是教育基础,活动是教育的灵魂。主题活动是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主题教育事半功倍、一举多得。革命文化因其生成的历史性征,与青少年现实成长环境较远,容易滋生距离陌生感。故而应积极开展以“跨越时空·对话先烈”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利用节日契机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感恩教育;借助新型媒介如观看立体影像生动再现革命史实、自制视频短剧切身体悟革命历程、策划研学之旅重温拾忆革命故事。
第三,深度挖掘示范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革命历史正是由无数无名英雄和知名烈士,前赴后继、奋勇拼搏、敢于抗争、勇于牺牲造就的。英雄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不仅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方可赓续,更使我们的红色基因得以相传。因而,我们要礼赞英雄、捍卫英雄、敬畏英雄。同时,我们要努力发掘身边的模范人物。英国作家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上至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代楷模行业先锋,下至基层岗位标兵事迹、社区志愿者逆行英雄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型、精神的引领。
第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革命文化既有民族性,亦有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革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文化,将革命传统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如利用专用APP,学习强国、红色家书、党史专题等,将红色基因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通过数据收集和筛查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革命史实,如“数说革命”、“数风流人物”等活动,将革命传统资源数字化,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再如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等方式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在官方号、微信群、QQ群等平台适时上传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建设革命文化专题网站,使革命事迹、英雄人物占据网络阵地。
第五,探索社团研学课程。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应借助社团特有的育人特点,组建关于革命文化教育主题的社团,独辟主题教育新途径。辅之以开展理论研学和研习活动,既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革命文化理论;同时通过研学之旅开展实践考察活动,又能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体悟,促进革命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提升教育时效性。
第六,设立教育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提出实践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获得,更应自主运动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故而应充分利用革命圣地,打造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重温历史事件、采访当今模范,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报国之情,达到情感共鸣。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重走革命之路,体验先辈们的艰苦,感受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革命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境遇
在党中央文件精神的大力动员和号召下,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革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一刀切、评估机制重结果欠效果、活动过程唯形式轻实质。
首先注意阶段性。无论何种教育,都必须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革命文化进校园,更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学段,因人因时施教。如果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那初中生则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孕穗期”前的“分蘖期”。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渐追求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不稳定,也开始暴露出很多问题。此阶段对他们进行革命文化教育,须注意有阶段分层次。如七年级学生可多组织校园游、党史展、童心向党等之类的主题活动;八年级学生可多开展入团宣誓、团员教育、五四青年节等活动;九年级学生可多策划诸如演讲、竞赛、讲座等活动。
其次注重过程性。方法比结论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革命文化教育重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在活动中体悟到革命艰难历程、感受到民族自信心、领会到民族复兴己任。因此,对青少年植入红色基因、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应注意“形塑”,重视形成过程,强调环境塑造和自我形成并行的发展过程;而非“型塑”,即强调按照模型塑造,更重视结果。如对初中学段的青少年进行革命文主题教育应基于整体规划、连续理念,应对三年的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统筹安排、逐段设置,甚至可持续跟踪至毕业后,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对其教育效连续追踪。
最后切记走形式。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必须要有仪式。革命文化的教育,同样需要充足的仪式,创设特别的教育形式,赋予特定的教育意义。比如开展入团宣誓活动,宣誓虽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团员面向团旗,庄严宣誓,字字铿锵。牢记入团承诺,坚定理想信念。组织上入团只需一次,但思想行动上入团需要践行整个青春。但重仪式并非走形式,革命文化的主题教育切忌陷入“形式主义”。教育形式主义如执行过程表面化一刀切、教育效果数据化无温度等,此举不仅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育效果,同时有损党和国家的形象,不利革命故事的传递、革命精神的传承。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系统2021年度党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美]索尔兹伯里 著 朱晓宇 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7.
[3]《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编写组.初心——红色书信品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孙娜.部编本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D].2019.
[5]王莹、朱禹静.革命文化教育的德育渗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2020.
课题: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系统2021年度党建研究课题
编号:2021B090
关键词:革命文化;达成路径;现实境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承,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革命文化进校园的达成路径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结合主题内容、载体形式,顶层设计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丰富革命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实现培育新人的价值:
第一,大力营造育人氛围。环境论认为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裨益革命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如充分利用橱窗、廊道和荧屏等设施,普及革命文化知识,宣传革命烈士故事,使英雄模范事迹上墙、上网、上线,让校内学子识英雄、敬英雄、学英雄,让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有信仰、有灵魂。
第二,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内容是教育基础,活动是教育的灵魂。主题活动是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主题教育事半功倍、一举多得。革命文化因其生成的历史性征,与青少年现实成长环境较远,容易滋生距离陌生感。故而应积极开展以“跨越时空·对话先烈”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利用节日契机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感恩教育;借助新型媒介如观看立体影像生动再现革命史实、自制视频短剧切身体悟革命历程、策划研学之旅重温拾忆革命故事。
第三,深度挖掘示范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革命历史正是由无数无名英雄和知名烈士,前赴后继、奋勇拼搏、敢于抗争、勇于牺牲造就的。英雄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不仅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方可赓续,更使我们的红色基因得以相传。因而,我们要礼赞英雄、捍卫英雄、敬畏英雄。同时,我们要努力发掘身边的模范人物。英国作家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上至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代楷模行业先锋,下至基层岗位标兵事迹、社区志愿者逆行英雄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型、精神的引领。
第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革命文化既有民族性,亦有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革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文化,将革命传统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如利用专用APP,学习强国、红色家书、党史专题等,将红色基因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通过数据收集和筛查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革命史实,如“数说革命”、“数风流人物”等活动,将革命传统资源数字化,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再如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等方式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在官方号、微信群、QQ群等平台适时上传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建设革命文化专题网站,使革命事迹、英雄人物占据网络阵地。
第五,探索社团研学课程。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应借助社团特有的育人特点,组建关于革命文化教育主题的社团,独辟主题教育新途径。辅之以开展理论研学和研习活动,既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革命文化理论;同时通过研学之旅开展实践考察活动,又能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体悟,促进革命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提升教育时效性。
第六,设立教育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提出实践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获得,更应自主运动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故而应充分利用革命圣地,打造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重温历史事件、采访当今模范,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报国之情,达到情感共鸣。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重走革命之路,体验先辈们的艰苦,感受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革命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境遇
在党中央文件精神的大力动员和号召下,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革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一刀切、评估机制重结果欠效果、活动过程唯形式轻实质。
首先注意阶段性。无论何种教育,都必须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革命文化进校园,更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学段,因人因时施教。如果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那初中生则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孕穗期”前的“分蘖期”。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渐追求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不稳定,也开始暴露出很多问题。此阶段对他们进行革命文化教育,须注意有阶段分层次。如七年级学生可多组织校园游、党史展、童心向党等之类的主题活动;八年级学生可多开展入团宣誓、团员教育、五四青年节等活动;九年级学生可多策划诸如演讲、竞赛、讲座等活动。
其次注重过程性。方法比结论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革命文化教育重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在活动中体悟到革命艰难历程、感受到民族自信心、领会到民族复兴己任。因此,对青少年植入红色基因、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应注意“形塑”,重视形成过程,强调环境塑造和自我形成并行的发展过程;而非“型塑”,即强调按照模型塑造,更重视结果。如对初中学段的青少年进行革命文主题教育应基于整体规划、连续理念,应对三年的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统筹安排、逐段设置,甚至可持续跟踪至毕业后,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对其教育效连续追踪。
最后切记走形式。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必须要有仪式。革命文化的教育,同样需要充足的仪式,创设特别的教育形式,赋予特定的教育意义。比如开展入团宣誓活动,宣誓虽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团员面向团旗,庄严宣誓,字字铿锵。牢记入团承诺,坚定理想信念。组织上入团只需一次,但思想行动上入团需要践行整个青春。但重仪式并非走形式,革命文化的主题教育切忌陷入“形式主义”。教育形式主义如执行过程表面化一刀切、教育效果数据化无温度等,此举不仅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育效果,同时有损党和国家的形象,不利革命故事的传递、革命精神的传承。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系统2021年度党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美]索尔兹伯里 著 朱晓宇 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7.
[3]《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编写组.初心——红色书信品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孙娜.部编本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D].2019.
[5]王莹、朱禹静.革命文化教育的德育渗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2020.
课题: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系统2021年度党建研究课题
编号:2021B090
- 【发布时间】2022/7/17 19:17:00
- 【点击频次】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