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教学的“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
——以Clil模式的“英语+科学”Goldfish为例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基于Clil理念,教师建构了“三链式学习情境”,即:基于生活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驱动性问题;基于问题而创设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探究结果而创设的分享情境,引导学生交流与建构新认知。“三链式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了感受科学探索过程、主动用英语建构知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多维场域;也为开展“英语+科学”跨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高效实现跨学科整体育人目标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践路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Clil模式;跨学科;“三链式学习情境”
一.解决的问题
(一)“三链式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基于交际的需要,当前小学英语教材由于其语言内容单薄而无法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在CLIL双聚焦模式下,科学内容与英语学习互为语境,科学内容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素材,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交际的情境;英语则是科学内容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拓展了学生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空间,对语言习得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三链式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跨学科与思维的发展。
科学·英语整合学习,既是跨学科的学习,也是跨思维的学习。“三链式学习情境”强调:基于探究科学本质问题的引领,沉浸式的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掌握科学关键词和关键句型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总结归纳分享研究结果时,需要概念陈述规范、清晰、明确。因此,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与跨学科思维得到了同步发展。
(三)“三链式学习情境”实现教学流程优化与再造。
基于“三链式学习情境”研制的可视化、结构化的嵌入式学习任务单:猜想任务单、探究任务单和分享任务单,将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以视觉形式充分展示出来,旨在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重构学习方式,是对教学评一体化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二、理论依据
(一)CLIL教学模式
CLIL教学法,二十年来国际上最为热议的教学模式之一,聚焦研究学科与语言整合式学习。 CLIL教学法建构的4C认知模型(Content,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旨在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高度匹配了新课标倡导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有助于学生将所学语言立即运用于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既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又高效达成了语言目标。
(二)情境认知理论 (Situated Cognition)
Brown等人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文化》一文中提出情境认知,也被称为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情境认知的主要观点:
1.人的心智是在情境中发展的,依赖于人、情境、物理环境的共同互动;
2.认知与情境密不可分,不是纯符号化的;
3.认知的发展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基于跨学科教学的“三链式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学生营造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语境的多维学习情境。
三、探索与思考
(一)“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策略与方法。
首先,科学概念和知识形成与获得和英语语言习得都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与环境中进行建构式学习,具有学科逻辑的一致性;其次,无论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还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教师为其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找到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具有认知路径的一致性; 最后,鼓励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和视角去观察(observe)记录(record)提问(ask questions)实验(experiment)以及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科学规范的表达与分享观点,为双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策略,具有目标达成的一致性。
A.双向追踪学情 了解学生语言和科学学科的认知储备,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B.双向分析内容 通过移植、共融、联动、互补等方式使内容和语言相互嵌入并相得益彰。C.多维度目标融合 充分理解英语和科学的学科逻辑,既保持学科原有的逻辑体系又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最终达成用英语去实现科学目标。D.探究式学习活动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的建立逐步优化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探究学习秩序。E.教学评一致性 研制链式任务单,为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的学习提供高效的教学评一体化流程。
(二)“三链式学习情境”范式。
基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基于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基于探究结果,创设分享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链式情境中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实践应用: Clil模式下“英语+科学”Goldfish 教学案例解析
(一)课程简介
学科?英语整合课程Light Up Science这套国际化课程依据我国英语和科学双重课程标准,以“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理念为引领,让学生在英语的语境下学习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为有机整合科学内容和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载体。
(二)单元主题语境
本课时选自Light Up Science 1A Unit2 Animals.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子主题为自然生态中的动物。本单元四个与动物有关的话题构成了大单元教学的完整体系。
(三) 三链式学习情境
在“三链式学习情境”中,教师的身份是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空间、机会和情境,这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反映知识生成与应用,促进学生协商与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题情境导学
问题和探究动机的形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导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金鱼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know about goldfish?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goldfish?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是:I want to know what body parts make it move? 学生带着这样的核心驱动问题进入接下来的探究情境中。
2.探究情境 探学
教师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问题,比如做计划,实施探究活动以及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小组共同计划对实物金鱼进行观察,记录下金鱼的身体部位。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It has... 记录并口头表达金鱼的身体部位。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鱼鳞、鱼鳍等鱼的身体部位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然后,小组启动第二个探究活动:体验AR场景中的鱼的身体结构,并试图发现鱼是靠鱼鳍进行运动的,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It uses fins to move. 最后,小组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对观察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
3.分享情境 展学
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是小学科学的学习目标。在本课时的分享情境中,学生把探究情境中的验证性实验资料,如金鱼的body parts以及What body parts make it move?等进行整理、筛选、提取并形成汇报提纲,最终以研究成果分享这种外显的形式,用简洁、规范的英语进行科学汇报与陈述。在分享情境中,学生还进行了自我反思,分享了How I know的方法与策略,如:I observe, I discover, I compare等,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和适切性,实现了语言知识的表意功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已有到潜在的过渡。
整个学习过程以“项目”为任务、以“成果”为目标、以“合作”为方式,以“英语”为工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英语交流与表达、质疑探索能力,让英语真正成为基于表达需要的工具。
五、成果与收获
(一)“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强化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实践与体验。
在“三链式学习情境”中,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通过观察、分类和归纳等学习策略,建构科学概念与提高科学素养;学生接触世界通用的科学话语体系,用自然习得英语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发展英语思维和语言能力。“三链式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空间与动力,加速了学生跨学科核心知识的生成。
(二)“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优化了一线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路径。
Light Up Science课程对任课老师极具挑战性力,它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我校英语团队以“人人参与,常态实践;校内赛课,常态研究;区域展示,常态推广”的“三段式”推进模式开展了双语学科实验项目,“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为实践跨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有效路径、策略与方法。
(三)“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深化了学校和区域“跨学科育人”的课程改革。
科学·英语整合学习,既是跨语言的学习,也是跨文化的学习,很好地实现了中外科学教育文化的融合,是“跨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三链式学习情境”建构,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和完善了学校和区域“跨学科育人”的课程体系,有效推动了学校和区域“跨学科育人”的课程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龚亚夫.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教学研究 7(2017):18-21.
[3]顾治华. 基于内容与语言融合(CLIL)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
[4]王焱. CLIL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J]. 文学教育(上), 2016(1):142-142.
[5]伍彩芬. 新国标下商务英语精读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从“语言中心化”到“内容与语言双聚焦”[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6]王惠. “小学英语课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法探讨.”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10(2017):209.
- 【发布时间】2022/7/17 19:17:51
- 【点击频次】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