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新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中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教学地位,以新的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为理论指导,合理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素养。大多数的小学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在学校开展各类小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中,又尤其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和不断提高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创新能力。如果用直观感受作为铺垫,化抽象为形象,对小学生而言,这就简单多了。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教学融合必不可少,也必将与时代共进,在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优化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我们教师要优化数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那如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呢?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化单调为丰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有这样明确提到:学校要十分注重学生培养和教育发展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培养广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意识、实际操作活动能力和对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的学校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善于组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丰富多彩的各类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产生学习上的兴趣。
例如本人在给学生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和面积公式时,利用了几何画板、Microsoft PowerPoint 等软件为学生们制作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教学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出了平行四边形如何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变化过程,让同学们感知到了割补全过程,清晰地看到了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高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等底和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它们在一起的面积都相等,通过这个课件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师生共同观察的过程就是对三角形进行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特别感兴趣,自然注意力也非常集中,通过细致观察的过程,记忆会更深刻。基于学生已有的图形面积公式的知识,有利于将已有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并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
二、活用信息技术,化肤浅为本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提到:“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授有关几何初步知识时,本人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直观性的教学演示:物体点点移动变化成线段,线段移动变化成面,面移动变化成体,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几何图形的内部结构,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教学时,本人就是通过利用课件制作把4个彩色的正方形(四面相同,通过直线横向进行平移,旋转等多种方法,组成一个彩色的正方体)我们需要的是让每位学生清楚、明确的知道正方体就是由4个彩色正方形所包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个本质属性。同时,也为学生后期学习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此外,本人发现利用这种信息技术课件通过多种组合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直观感受还能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把静止不动的图形转化成一种成为不断进行重复抽象运动的情境教学场景,充分发挥图形运动情境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正确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
《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提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数学教育的研究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其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将我们在课本里的所有知识点从静态转换成动态,而且还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都通过绘图、声音、动画、旋转等手段有效地从新知学习中进行过渡,吸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例如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每分钟800米的限制速度穿越一座长4千米的高架大桥,这列火车全部通过大桥需要用几分钟?很多学生们读题后则认为,车身的长短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只需要将其中一段桥的长度除以一定的速度,就能够得出一次过桥的时间。很难搞清楚使用(桥长+车身)÷火车的速度=火车过桥。于是我利用动漫课件来重新再现了火车经过桥的场景,使得学生们真正明白了当火车经过桥时,直到火车的尾部完全脱离桥面后才被确定为过桥,此时火车的头部与桥面刚好相同一个车身的长度,火车实际经过桥面的路程为(桥长+车身),由此再现过桥情境。这时,学生们思维清晰,并发出“噢,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如果硬生生地将公式塞给学生,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就算这一题勉强会了,相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解答。所以在这个时候正确运用一些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的教学,可以真正做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妙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现代数学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校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影响深远。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化、网络化。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及其表达形式的作用,开发和向学生推荐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小学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在学校开展各类小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中,又尤其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和不断提高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创新能力,这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有直观感受作为铺垫,化抽象为形象,对小学生而言,这就简单多了。有了信息技术这个支柱,学生也乐于思考抽象问题了。例如,本人在教授学习解答“相遇问题应用”这一部分重难点知识时,一般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通过绘制简单线段地图的形式,来带动学生体验相向、相遇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从思想上出发与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均太过抽象,所以小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的这种动态展示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看到整个彼此之间的相遇或者是彼此之间相向的完整过程,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进一步解决相遇问题。
五、采用信息技术,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数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对学具操作和信息技术数据资源有效地结合和再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多种情绪去参与到实践中来学习,使手、脑、语言有机地结合,使之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在运用中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评价,让学生保持愉快、上进的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能与教师和同学主动互动的学习氛围,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实践证明:教师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种具有“个性色彩”的综合评估活动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要比“公式化的语言”的评价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它能够促使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心满满,乐于接受挑战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教学原则。巧妙运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好结合之处,创设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育的课堂环境,化单调成长为丰富,化静态成长为动态,化抽象成长为形象,化被动成长为主动,从而切实地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优化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我们教师要优化数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那如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呢?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化单调为丰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有这样明确提到:学校要十分注重学生培养和教育发展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培养广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意识、实际操作活动能力和对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的学校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善于组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丰富多彩的各类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产生学习上的兴趣。
例如本人在给学生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和面积公式时,利用了几何画板、Microsoft PowerPoint 等软件为学生们制作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教学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出了平行四边形如何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变化过程,让同学们感知到了割补全过程,清晰地看到了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高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等底和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它们在一起的面积都相等,通过这个课件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师生共同观察的过程就是对三角形进行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特别感兴趣,自然注意力也非常集中,通过细致观察的过程,记忆会更深刻。基于学生已有的图形面积公式的知识,有利于将已有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并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
二、活用信息技术,化肤浅为本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提到:“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授有关几何初步知识时,本人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直观性的教学演示:物体点点移动变化成线段,线段移动变化成面,面移动变化成体,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几何图形的内部结构,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教学时,本人就是通过利用课件制作把4个彩色的正方形(四面相同,通过直线横向进行平移,旋转等多种方法,组成一个彩色的正方体)我们需要的是让每位学生清楚、明确的知道正方体就是由4个彩色正方形所包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个本质属性。同时,也为学生后期学习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此外,本人发现利用这种信息技术课件通过多种组合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直观感受还能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把静止不动的图形转化成一种成为不断进行重复抽象运动的情境教学场景,充分发挥图形运动情境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正确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
《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提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数学教育的研究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其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将我们在课本里的所有知识点从静态转换成动态,而且还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都通过绘图、声音、动画、旋转等手段有效地从新知学习中进行过渡,吸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例如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每分钟800米的限制速度穿越一座长4千米的高架大桥,这列火车全部通过大桥需要用几分钟?很多学生们读题后则认为,车身的长短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只需要将其中一段桥的长度除以一定的速度,就能够得出一次过桥的时间。很难搞清楚使用(桥长+车身)÷火车的速度=火车过桥。于是我利用动漫课件来重新再现了火车经过桥的场景,使得学生们真正明白了当火车经过桥时,直到火车的尾部完全脱离桥面后才被确定为过桥,此时火车的头部与桥面刚好相同一个车身的长度,火车实际经过桥面的路程为(桥长+车身),由此再现过桥情境。这时,学生们思维清晰,并发出“噢,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如果硬生生地将公式塞给学生,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就算这一题勉强会了,相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解答。所以在这个时候正确运用一些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的教学,可以真正做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妙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现代数学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校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影响深远。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化、网络化。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及其表达形式的作用,开发和向学生推荐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小学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在学校开展各类小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中,又尤其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和不断提高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创新能力,这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有直观感受作为铺垫,化抽象为形象,对小学生而言,这就简单多了。有了信息技术这个支柱,学生也乐于思考抽象问题了。例如,本人在教授学习解答“相遇问题应用”这一部分重难点知识时,一般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通过绘制简单线段地图的形式,来带动学生体验相向、相遇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从思想上出发与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均太过抽象,所以小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的这种动态展示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看到整个彼此之间的相遇或者是彼此之间相向的完整过程,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进一步解决相遇问题。
五、采用信息技术,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数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对学具操作和信息技术数据资源有效地结合和再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多种情绪去参与到实践中来学习,使手、脑、语言有机地结合,使之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在运用中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评价,让学生保持愉快、上进的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能与教师和同学主动互动的学习氛围,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实践证明:教师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种具有“个性色彩”的综合评估活动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要比“公式化的语言”的评价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它能够促使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心满满,乐于接受挑战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教学原则。巧妙运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好结合之处,创设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育的课堂环境,化单调成长为丰富,化静态成长为动态,化抽象成长为形象,化被动成长为主动,从而切实地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发布时间】2022/8/16 11:38:39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