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术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国画是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用笔用墨用色技法和能创作简单的写意画和工笔画。本文在阐述国画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笔墨的本质、用法以及笔墨运用的艺术性语言。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笔墨;运用
国画,又称中国画,其教学实施在小学美术学科中是以欣赏和述评方式出现在教材中的,是一种非常讲究笔墨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材中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对于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国画和艺术特色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独特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技法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美术素养。在这儿,我们暂且不言国画教学的方式方法,重点探讨国画创作的笔墨运用。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对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法有了正确认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那我们创作国画也就得心应手了。
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国画
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告之是还是不是,不用作概念的宣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明了其所指。清代画家恽南田曾用“有笔有墨谓之画”的精典语言让我们明了什么是中国画。在中国画里所谓的“笔”“墨”实际上就是指笔和墨的艺术运用。也就是说无笔墨不国画,笔墨是国画形成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那种有笔无墨或者有墨无笔的绘画都不能算作是一帽好的国画。从种种说法中可以看出“笔墨”对中国画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历来中国画家都非常重视笔墨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并将笔墨技法的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笔墨对国画来说,那就是根,是本,更是灵魂所在。所以,我认为中国画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用好笔墨,在笔墨上下功夫作文章,这就是中国画。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认知“笔墨”的本质
上文虽然把笔墨比作成了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想弄清这个概念。其实没有必要,只要知道其方法就应该行了,深究其意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曾经有人认为中国画就是“言以笔之气势”和“貌物之体势”的精当结合。现代著名文人林立在《笔墨与笔墨精神》一书中对此作出这样的解读:“这是一种具有中国哲学意义、具有现代完形心理特征的“概念”,它对笔法的强烈表现进行了一种深入的总结。所谓“墨”,其实就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气氛下,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和对大自然的一种深切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类似地,清画家沈宗骞所说的“用墨之道,在于心境”和“用笔有灵性”这两个词,更是直指其精髓。可见,上述种种言语的脱离,无不表明了笔墨对画家主观情感、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的心理状态的显现。当然,若要认同中国绘画中墨的存在性与应用针对性,则以笔为基础;应该说,这是一种人类的事物,而其形式、内涵、技巧,似乎都无关紧要。它的重要性在于艺术美感,在其运用的过程中对于每个运用者来说一定要牢记“用笔千古不易”与“用笔要与之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再次,要让学生认识到“笔墨”的运用技巧
中国画的创作实践,离不开对过笔墨的有效运用。对墨法的认识在中国画里,不能把“墨”色只看成是一种单一的颜色,而是要将“墨”分为多种层次不同的颜色,即“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六彩(黑、白、干、湿、浓、淡)”,在传统墨法中,墨法又有多种分类,常见有浓、淡、破、泼、积、焦、宿等七种墨法,而在中国山水画里应用最广泛的墨法就是“破墨法”和“积墨法”。作画者可按自己的擅长巧妙运用,使笔墨结合得体,在用墨上领会它的精髓,把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小学生我们在进行国画教学时往往只通过欣赏优秀作品的方式让他们了解,通过优秀作品了解其艺术价值和人文意蕴,对创作不作具体要求。而对于笔法,在小学美术课本中提到了中锋、侧峰、逆峰、拖笔四种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分别呈现其用笔过程,同时可让学生执笔模仿,这样就可很快了解其运用之法。
最后,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多作体验式思考
只有在运用中去感受其笔墨运用方法,才可能将其化作自身美术创作的一种实践技能。总的来说,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的民族特色。在使用笔的时候,讲究的是笔和墨的精妙运用和浑然组合。所以,如果没有笔墨的艺术魅力,国画就会丧失其所具备的艺术品质和精神内涵。由此可见,“笔墨”对于国画来说是尤为重要,正如人的灵魂精神之所在。它作为国画语言系统的核心地位,作为一个学画者我们应该学习与继承传统笔墨的技法。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利用生宣或熟宣进行尝试,通过临摹创作来检验、了解、掌握传统的笔墨这种艺术表达的语言,体会中国画的精髓,运用所学得的技法来展现美的画面,在新的时代里继续探讨中国画笔墨的发展和运用方法。
总之,对于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的教学我们只要学生对其笔法和墨法有基本认识即可,知道其简单分类(工笔画和写意画)以及在生宣和熟宣进行创作的不同就行。随着年级增高以及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我们再逐渐加大其培养力度,让学生对国画有着更充分的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好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琳,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年。
[2]蔡雄,谈谈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J].考试周刊,2014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笔墨;运用
国画,又称中国画,其教学实施在小学美术学科中是以欣赏和述评方式出现在教材中的,是一种非常讲究笔墨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材中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对于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国画和艺术特色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独特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技法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美术素养。在这儿,我们暂且不言国画教学的方式方法,重点探讨国画创作的笔墨运用。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对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法有了正确认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那我们创作国画也就得心应手了。
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国画
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告之是还是不是,不用作概念的宣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明了其所指。清代画家恽南田曾用“有笔有墨谓之画”的精典语言让我们明了什么是中国画。在中国画里所谓的“笔”“墨”实际上就是指笔和墨的艺术运用。也就是说无笔墨不国画,笔墨是国画形成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那种有笔无墨或者有墨无笔的绘画都不能算作是一帽好的国画。从种种说法中可以看出“笔墨”对中国画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历来中国画家都非常重视笔墨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并将笔墨技法的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笔墨对国画来说,那就是根,是本,更是灵魂所在。所以,我认为中国画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用好笔墨,在笔墨上下功夫作文章,这就是中国画。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认知“笔墨”的本质
上文虽然把笔墨比作成了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想弄清这个概念。其实没有必要,只要知道其方法就应该行了,深究其意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曾经有人认为中国画就是“言以笔之气势”和“貌物之体势”的精当结合。现代著名文人林立在《笔墨与笔墨精神》一书中对此作出这样的解读:“这是一种具有中国哲学意义、具有现代完形心理特征的“概念”,它对笔法的强烈表现进行了一种深入的总结。所谓“墨”,其实就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气氛下,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和对大自然的一种深切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类似地,清画家沈宗骞所说的“用墨之道,在于心境”和“用笔有灵性”这两个词,更是直指其精髓。可见,上述种种言语的脱离,无不表明了笔墨对画家主观情感、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的心理状态的显现。当然,若要认同中国绘画中墨的存在性与应用针对性,则以笔为基础;应该说,这是一种人类的事物,而其形式、内涵、技巧,似乎都无关紧要。它的重要性在于艺术美感,在其运用的过程中对于每个运用者来说一定要牢记“用笔千古不易”与“用笔要与之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再次,要让学生认识到“笔墨”的运用技巧
中国画的创作实践,离不开对过笔墨的有效运用。对墨法的认识在中国画里,不能把“墨”色只看成是一种单一的颜色,而是要将“墨”分为多种层次不同的颜色,即“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六彩(黑、白、干、湿、浓、淡)”,在传统墨法中,墨法又有多种分类,常见有浓、淡、破、泼、积、焦、宿等七种墨法,而在中国山水画里应用最广泛的墨法就是“破墨法”和“积墨法”。作画者可按自己的擅长巧妙运用,使笔墨结合得体,在用墨上领会它的精髓,把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小学生我们在进行国画教学时往往只通过欣赏优秀作品的方式让他们了解,通过优秀作品了解其艺术价值和人文意蕴,对创作不作具体要求。而对于笔法,在小学美术课本中提到了中锋、侧峰、逆峰、拖笔四种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分别呈现其用笔过程,同时可让学生执笔模仿,这样就可很快了解其运用之法。
最后,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多作体验式思考
只有在运用中去感受其笔墨运用方法,才可能将其化作自身美术创作的一种实践技能。总的来说,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的民族特色。在使用笔的时候,讲究的是笔和墨的精妙运用和浑然组合。所以,如果没有笔墨的艺术魅力,国画就会丧失其所具备的艺术品质和精神内涵。由此可见,“笔墨”对于国画来说是尤为重要,正如人的灵魂精神之所在。它作为国画语言系统的核心地位,作为一个学画者我们应该学习与继承传统笔墨的技法。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利用生宣或熟宣进行尝试,通过临摹创作来检验、了解、掌握传统的笔墨这种艺术表达的语言,体会中国画的精髓,运用所学得的技法来展现美的画面,在新的时代里继续探讨中国画笔墨的发展和运用方法。
总之,对于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的教学我们只要学生对其笔法和墨法有基本认识即可,知道其简单分类(工笔画和写意画)以及在生宣和熟宣进行创作的不同就行。随着年级增高以及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我们再逐渐加大其培养力度,让学生对国画有着更充分的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好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琳,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年。
[2]蔡雄,谈谈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J].考试周刊,2014年。
- 【发布时间】2022/8/16 11:41:31
- 【点击频次】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