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培智学生数感培养略谈

 

【作者】 方丽文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感是数学世界里的流行词汇,本文详细介绍了数感的定义及意义,结合培智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全面阐述培智学生数感培养的目的与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意识与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数感;培智学生;数学思维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狭义地讲,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性,是对数与形的一般理解和感悟。广义地讲,数感既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知觉,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应,又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就像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数感。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精确性、应用性广泛的学科。对于培智学校的特殊儿童来说,数学学习较其他学科显得尤为困难。他们的智力水平较低,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理解能力都远低于正常儿童,因此培智数学课堂经常会出现老师教的要死,学生还是学不会的尴尬局面。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数感,能较好地缓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数学思维与情感。培智学生由于能力限制,其数感没那么复杂,主要是对数形、数量和数的大小的敏感度,对数字运算的熟练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培智学生数感呢?
  一、在生活中启蒙数感
  培智学校的数学课程称为《生活数学》或《实用数学》,注重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明确《生活数学》要教给智力障碍学生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孩子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他周围的生活之中,并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充满与数相关的事物和活动,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事物,观察这些数并说一说,了解数的意义,从而启蒙数感。例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老师们都是带孩子从生活中寻找这些数字,教室里、手机上、车牌中....哪里都有数字。带他们观察数字、认识数形、感知数量、学习读写,孩子们会发现这些数字就在自己身边,很容易被认识和接受。认识数形是数感的第一步,在生活中认识、发现、寻找,在不断地观察过程中,同学们越来越亲近数学,对数字也更加敏感,形成了对数的良好感知觉,启蒙了孩子最初的数感。
  二、在计数中建立数感
  培智学生的数感是通过有意义的计数活动慢慢建立起来。计数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
  口头说数,也叫唱数,是口头按顺序说出数词。它仅是口头上的唱数,没有手与实物的对应。我在教学中很喜欢带孩子边拍手边唱数,为唱数加入节奏,孩子兴趣感更高,数起来更顺。认数阶段学生最早学会的是唱数,如同背儿歌一样按顺序唱出数词,能够帮孩子了解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奠基数感,为建立并形成数感做好准备。唱数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学会唱数,并不代表对数的实际含义的理解,如有的学生能唱数到20,却无法正确数5件物品。能唱数,并不意味着能计数。
  按物点数是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每一个数词与手点的物体一一对应。从口头数数发展到按物点数,学生要经历一个手口不一致的阶段,即说出的数词与实物没有一一对应。具体表现为:儿童按顺序说出数词,手却乱点实物,口快手慢或口慢手快,经过训练再逐步做到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在这个阶段,学生能用手逐一指点物体,按照数序说出数字,但他们往往不知道物体的总数。
  说出总数是按物点数后,能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来代表所数过的物体总数。例如,要知道教室里有多少学生,可以一个一个指着学生点数,使数字和学生一一对应。在数的过程中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数到最后一个学生所对应的那个数就是教室里学生的人数。点数是手段,说出总数、理解数的含义才是关键。对于培智学校学生而言,开始学习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是比较困难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先手把手带孩子点数,再逐渐过渡到口头提示,并反复强调“数到几就是几个”,强化总数意识。计数过程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物体中抽象出数概念,在一遍遍的计数活动中,学生的数感慢慢建立起来。从唱数到点数并说出总数,再到更高层次的数量计数,学生逐渐建立起数与量的联系,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计数活动意味着数感最初的建立和形成。
  三、在感知中丰富数感
  为了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各感官功能,达到康复训练的效果,数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运用多感官进行计数,主要是运用听觉、触摸觉和运动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加深对数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听觉感知某种声音发出的次数,如可以用敲响板、拍手、拍桌等方式发出声响,让学生数数。运用触觉感知物体的数量,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视觉辅助下,用手触摸物体,以确定物体的数量。如“摸物数数”,在口袋里放入物体,让学生触摸数出数量。运动觉是让学生感知自身运动的次数,如通过跺脚、拍手、拍肩等动作次数表示一定的数量。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多种感官结合起来感知数量。不同感官感知数量的过程中,屏蔽了学生最优势的视觉系统,从而让其他感官得到有效地锻炼,在充分地感知、感受、感应中,数感不断被丰富,学生对数的感知觉也更加强烈。
  四、在操作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形,理解数意,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培智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要注重通过操作活动来进行学习,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研究发现,培智学校学生的数字辨认能力优于对数的理解能力,比如学生能正确地唱数并指认数字,却不一定能按要求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所以在反复地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数的理解,尤为重要。例如,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准备100根小棒,要求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0根一捆,10个一是一十,巩固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再要求十根十根地数,数出10捆,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百”。这一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十”与“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起对较大数量的整体感知,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意识,在操作中体验了数感的价值。
  五、在应用中提升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要有使用数学的意识。数感的培养使得培智学生具有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升。为了能让孩子们回归并融入生活,培智数学课堂上大多采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实例,教师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
  例如,学校举行春游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多拍摄照片素材,过后带孩子一起挖掘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如乘车一共有多少人?买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培智学生能力较弱,他们无法独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有教师的参与引导,带他们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既完善了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又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探索与理解。在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有效地升华。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智力活动。数感的培养是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培智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活动,把数感培养贯穿于整体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这也是培养数感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培智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 柳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 张德勤 江苏教育 2004年8月
  [4]《培养数感的实践研究》 周华龙 教学月刊 2010年6月
  • 【发布时间】2022/9/10 16:58:20
  • 【点击频次】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