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很大一部分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属于相对枯燥的一门课程,许多同学在该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始终找不到要领,而最重要的一个情况是缺乏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那么,扼杀高中学生群体数学科目学习兴趣的根因在什么地方,而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群体又应当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高中生学习数学来说亦是如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由以往的枯燥、乏味转化为新鲜、有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欲具有积极意义;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他们在遇到数学难题时,往往会一改以往“畏难”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肯钻研起来,这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其数学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生手开方时,告诉学生“任何一个完全平方数,都能够通过手开方把它的平方根求出来”,学生开始不信,可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完全平方数,老师当堂演示。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算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个“法宝”。
二、用悬念来导入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如果在开课之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整堂课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将大有裨益。新课的引入途径很多,兴趣导入就是应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它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一般不把问题讲透,有意设置悬念,刺激学生处于一种欲知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入乘方中对数的计算一节内容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将一张《宁夏日报》对折50次,大家猜猜大概有多厚呢?”有生答:“大概有几尺厚吧。”师答:“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生答:“能有几丈吗?”师答:“再大胆些。”有生答:“总不能有几百米吧?”师笑答道:“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能到达月球了,我们可以顺着爬上月球去见嫦娥和吴刚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师答:“不相信,那就动手验证一下吧。”学生也憋不住了,个个紧张的进行对数计算,算错的同学自觉地找同学纠正。抽象的对数计算,经过这样的引入,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对数的计算这节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为本节知识的顺利获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适合学生独立探究,有些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则更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时,不应只是为了赶潮流而合作,而是从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出发,科学进行分组、设置小组任务等。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实现组内成员异质、组间成员同质,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组员都能发挥各自所长。例如在教授高中数学《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在上课之初,我先将学生分为了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在本节课中,我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了几个问题:(1)什么叫角?角是如何分类的?(2)角具有哪些性质?如何定义象限角?(3)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吗?如何表示终边相同的角?让他们就上述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描述最准确、用时最少的小组将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小组任务发布后,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生活实际为认知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是比较低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内心对数学学习是有些排斥的,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枯燥、抽象,要想学生先学会这些枯燥的概念,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可以逆向操作,将生活中的问题前移,引导学生先分析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现象,然后由此生成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再抛出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用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具体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一系列分析和计算,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都是具象化的,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解释也趋于合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生成积极的情感,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课后,笔者有意和几个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课堂上的这个环节进行交流,他们反馈经过这项活动感觉到数学既不神秘,也不可怕,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所有的教学包括数学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双向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靠的不仅仅是教师激情澎湃的说教,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响应,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让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具体事件的引入或是问题的呈现,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让他们实现从“苦”学到“好”学再到“乐”学的转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向,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绩感,启发他们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形成主体性,逐步发展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完善,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把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兴趣教学融合起来,进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高中生学习数学来说亦是如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由以往的枯燥、乏味转化为新鲜、有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欲具有积极意义;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他们在遇到数学难题时,往往会一改以往“畏难”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肯钻研起来,这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其数学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生手开方时,告诉学生“任何一个完全平方数,都能够通过手开方把它的平方根求出来”,学生开始不信,可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完全平方数,老师当堂演示。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算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个“法宝”。
二、用悬念来导入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如果在开课之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整堂课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将大有裨益。新课的引入途径很多,兴趣导入就是应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它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一般不把问题讲透,有意设置悬念,刺激学生处于一种欲知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入乘方中对数的计算一节内容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将一张《宁夏日报》对折50次,大家猜猜大概有多厚呢?”有生答:“大概有几尺厚吧。”师答:“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生答:“能有几丈吗?”师答:“再大胆些。”有生答:“总不能有几百米吧?”师笑答道:“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能到达月球了,我们可以顺着爬上月球去见嫦娥和吴刚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师答:“不相信,那就动手验证一下吧。”学生也憋不住了,个个紧张的进行对数计算,算错的同学自觉地找同学纠正。抽象的对数计算,经过这样的引入,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对数的计算这节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为本节知识的顺利获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适合学生独立探究,有些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则更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时,不应只是为了赶潮流而合作,而是从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出发,科学进行分组、设置小组任务等。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实现组内成员异质、组间成员同质,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组员都能发挥各自所长。例如在教授高中数学《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在上课之初,我先将学生分为了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在本节课中,我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了几个问题:(1)什么叫角?角是如何分类的?(2)角具有哪些性质?如何定义象限角?(3)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吗?如何表示终边相同的角?让他们就上述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描述最准确、用时最少的小组将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小组任务发布后,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生活实际为认知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是比较低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内心对数学学习是有些排斥的,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枯燥、抽象,要想学生先学会这些枯燥的概念,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可以逆向操作,将生活中的问题前移,引导学生先分析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现象,然后由此生成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再抛出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用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具体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一系列分析和计算,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都是具象化的,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解释也趋于合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生成积极的情感,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课后,笔者有意和几个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课堂上的这个环节进行交流,他们反馈经过这项活动感觉到数学既不神秘,也不可怕,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所有的教学包括数学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双向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靠的不仅仅是教师激情澎湃的说教,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响应,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让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具体事件的引入或是问题的呈现,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让他们实现从“苦”学到“好”学再到“乐”学的转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向,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绩感,启发他们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形成主体性,逐步发展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完善,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把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兴趣教学融合起来,进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2/9/10 17:07:46
- 【点击频次】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