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初中化学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化学这门功课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需要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取得的优异的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对活动内容有着强烈需要和爱好的时候,才是学生能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初三才接触化学,化学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他们又开始有兴趣学习化学了。
二、用化学家创新的事迹启迪学生
整个化学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化学家发明创新的事迹,如:提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侯德榜生产纯碱为国家争光的事迹,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发明炸药的行为,无一不启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理想追求,创新的热情动力,创新的成果魅力,从而使创新意识和精神在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原野上扎根、生长。
三、联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创新灵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哥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个对化学无兴趣的学生不会认真记忆化学知识,不会把知识信息牢固地储存在大脑里。尤其是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只有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中的奥秘。如学习碳时,提出“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是利用了碳的什么性质呢”学生经过学习和探究。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大大激发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再如新石灰雕像为什么会被腐蚀?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五、善于利用资源,丰富实验手段
对于一些有毒、有危险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不适合在教室里演示,要想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就要将这些实验做成录像或幻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播放,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比如,进行镁、铝、铁三种金属同时和酸反应速度的比较,通过多媒体投影出的现象明显;在对浓硫酸稀释时,总有同学分不清到底要把水加到浓硫酸中还是把浓硫酸加到水中,如果我们能够让他看到把水加到浓硫酸中的后果,那我想他们一定很难忘。
六、协调师生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学生坦言:当初喜欢上化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化学可以做实验,化学实验的新奇多变,像“魔术”一样能深深的吸引我们。但是,化学教师都是中途接手的,这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感情基础几乎为零,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某科老师的情感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的师生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同样会爱护你,尊敬你,会愿意与教师谈心、交流思想。但是,通常由于“师”与“生”的界线和教师的“威严”,使很多学生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容易产生难以跨越的隔阂。这时,我们教师也只能进行教学,就无所谓育人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个性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信任。这样,教师用实际行动为楷模,才会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七、上好第一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本身就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老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避开书本,讲一些生活中喜闻乐见又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如“鬼火”现象,假酒案件,绿色食品等,并用化学知识予以解释。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非常有用,化学知识高深莫测,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再做几个化学小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奶”“魔棒点灯”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太“好玩了”,天天盼望上化学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化学这门功课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需要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取得的优异的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对活动内容有着强烈需要和爱好的时候,才是学生能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以此来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老师,才是一名合格称职的好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争做这样的好老师吧!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初三才接触化学,化学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他们又开始有兴趣学习化学了。
二、用化学家创新的事迹启迪学生
整个化学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化学家发明创新的事迹,如:提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侯德榜生产纯碱为国家争光的事迹,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发明炸药的行为,无一不启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理想追求,创新的热情动力,创新的成果魅力,从而使创新意识和精神在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原野上扎根、生长。
三、联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创新灵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哥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个对化学无兴趣的学生不会认真记忆化学知识,不会把知识信息牢固地储存在大脑里。尤其是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只有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中的奥秘。如学习碳时,提出“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是利用了碳的什么性质呢”学生经过学习和探究。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大大激发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再如新石灰雕像为什么会被腐蚀?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五、善于利用资源,丰富实验手段
对于一些有毒、有危险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不适合在教室里演示,要想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就要将这些实验做成录像或幻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播放,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比如,进行镁、铝、铁三种金属同时和酸反应速度的比较,通过多媒体投影出的现象明显;在对浓硫酸稀释时,总有同学分不清到底要把水加到浓硫酸中还是把浓硫酸加到水中,如果我们能够让他看到把水加到浓硫酸中的后果,那我想他们一定很难忘。
六、协调师生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学生坦言:当初喜欢上化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化学可以做实验,化学实验的新奇多变,像“魔术”一样能深深的吸引我们。但是,化学教师都是中途接手的,这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感情基础几乎为零,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某科老师的情感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的师生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同样会爱护你,尊敬你,会愿意与教师谈心、交流思想。但是,通常由于“师”与“生”的界线和教师的“威严”,使很多学生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容易产生难以跨越的隔阂。这时,我们教师也只能进行教学,就无所谓育人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个性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信任。这样,教师用实际行动为楷模,才会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七、上好第一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本身就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老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避开书本,讲一些生活中喜闻乐见又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如“鬼火”现象,假酒案件,绿色食品等,并用化学知识予以解释。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非常有用,化学知识高深莫测,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再做几个化学小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奶”“魔棒点灯”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太“好玩了”,天天盼望上化学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化学这门功课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需要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取得的优异的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对活动内容有着强烈需要和爱好的时候,才是学生能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以此来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老师,才是一名合格称职的好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争做这样的好老师吧!
- 【发布时间】2022/9/13 6:47:01
- 【点击频次】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