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日益为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所重视。然而,习作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处于被灌输状态,其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不易得到充分发挥,加上生活范围、生活经验有限,课堂上仅靠老师单方面讲解,无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习作兴趣难以提高,思维无法展开,题材无法拓宽,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上习作课就害怕的心理定势,教师认为难教,学生感觉难写。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习作教学中,能打破传统的沉闷教学气氛,给课堂教学输入新鲜血液,使习作课形象生动。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采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可以提高学生习作评改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薄弱点。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具体”、“怕写作文”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极为关心而又棘手的问题。每当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都有畏惧感,写作文时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个头。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教师费尽口舌难改学生搜肠刮肚的尴尬。学生认为难写,教师认为难教,使习作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近些年来,我尝试着把多媒体带进习作教学中来,去改变学生习作难的现状,探索在习作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新路子。我由衷地感到:在习作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间接感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习作训练中去。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并予以保持,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若是“你不想写,也得写”,就会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这种“强扭的瓜儿”怎么会甜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习作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自制的录像片《妈妈的一天》,并配上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看着一组组熟悉的画面,听着那动听的乐声,感受着声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这些激起了学生对妈妈的理解、崇敬、赞美之情,情感受到极大的促发和深化,想象力得到了丰富,一幕幕有关妈妈的动人情景浮现在眼前,一阵阵感激妈妈的情感涌上心头,此时作文不是令人头痛的事,而成为学生抒发自我情怀的需要,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真实、情感动人了。又如学写小动物的习作,教师课前拍摄了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立即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从而有效地释放了学生对习作害怕的消极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可喜转变。
运用多媒体光、声、像有力的冲击,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习作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流淌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曾看过孝感的一位老师上作文教学示范课,在辅导毕业班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师生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一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在一张几天前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淌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二、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写得不够具体形象更是学生作文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除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差异之外,最主要是受了学生的观察所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由于不少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仔细正确的观察。如《鸟的天堂》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教学时,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按照作者叙述的顺序细心观察,把握作者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找出可以反映榕树之大的语句,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从“许多株中”看出作者是不知道只有一株的;从“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说明这棵榕树之大,主干都被遮住了。有的学生说: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这也说明榕树的大,因为河面本来是宽阔的,后来被榕树占了地方,所以河面变窄了……通过讨论,明白了用一个“大”字就可以概括出作者远望榕树时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榕树的形象,学习作者近看榕树的课文,使榕树的每一细小部分都生动形象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从而体会到作者把大榕树特点描写具体的方法。这样图文结合,启发诱导,使学生很顺利地学到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法,有利于在写作中借鉴和使用。又如比赛活动之类的习作教学,有些老师常常是先带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然后指导怎么写。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粗略的,很难做到活动、观察两不误,因此习作时对比赛的动作、表情甚至过程印象模糊,难以下笔。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比赛活动全过程,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有目的地去观察。对于重点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重放、慢放或定格,使观察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养成爱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上《难忘的一次拔河比赛》习作指导课时,课前,我在电脑中储存了六个录像片断:队员选拔、摩拳擦掌、赛前抽签、针锋相对、擂鼓助威、欢呼雀跃等。上课时,当计算机屏幕上再现比赛时一个个精彩、激烈、群情振奋的场面的时候,学生激动不已。一方面,在唤起学生回忆的同时,给每个学生增加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由于这样的画面随时可以定格或反复播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描写重点进行选择,进行场景的再现,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写作指导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掌握、所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习作评改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的能力是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习作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习作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习作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习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习作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自己习作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使习作“更上一层楼”。在减轻教师批改习作费力而效率不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能使习作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习作,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另外,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就为欣赏佳作开创了良境。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能被当范文与人交流,心里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强烈的写作意识。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习作的字词运用、选材谋篇和自我评改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学修改习作的习惯。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将声、图、视、听融合,新颖而又直观形象,使习作课堂教学得到优化组合,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我相信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习作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薄弱点。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具体”、“怕写作文”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极为关心而又棘手的问题。每当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都有畏惧感,写作文时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个头。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教师费尽口舌难改学生搜肠刮肚的尴尬。学生认为难写,教师认为难教,使习作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近些年来,我尝试着把多媒体带进习作教学中来,去改变学生习作难的现状,探索在习作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新路子。我由衷地感到:在习作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间接感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习作训练中去。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并予以保持,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若是“你不想写,也得写”,就会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这种“强扭的瓜儿”怎么会甜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习作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自制的录像片《妈妈的一天》,并配上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看着一组组熟悉的画面,听着那动听的乐声,感受着声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这些激起了学生对妈妈的理解、崇敬、赞美之情,情感受到极大的促发和深化,想象力得到了丰富,一幕幕有关妈妈的动人情景浮现在眼前,一阵阵感激妈妈的情感涌上心头,此时作文不是令人头痛的事,而成为学生抒发自我情怀的需要,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真实、情感动人了。又如学写小动物的习作,教师课前拍摄了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立即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从而有效地释放了学生对习作害怕的消极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可喜转变。
运用多媒体光、声、像有力的冲击,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习作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流淌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曾看过孝感的一位老师上作文教学示范课,在辅导毕业班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师生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一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在一张几天前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淌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二、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写得不够具体形象更是学生作文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除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差异之外,最主要是受了学生的观察所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由于不少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仔细正确的观察。如《鸟的天堂》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教学时,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按照作者叙述的顺序细心观察,把握作者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找出可以反映榕树之大的语句,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从“许多株中”看出作者是不知道只有一株的;从“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说明这棵榕树之大,主干都被遮住了。有的学生说: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这也说明榕树的大,因为河面本来是宽阔的,后来被榕树占了地方,所以河面变窄了……通过讨论,明白了用一个“大”字就可以概括出作者远望榕树时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榕树的形象,学习作者近看榕树的课文,使榕树的每一细小部分都生动形象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从而体会到作者把大榕树特点描写具体的方法。这样图文结合,启发诱导,使学生很顺利地学到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法,有利于在写作中借鉴和使用。又如比赛活动之类的习作教学,有些老师常常是先带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然后指导怎么写。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粗略的,很难做到活动、观察两不误,因此习作时对比赛的动作、表情甚至过程印象模糊,难以下笔。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比赛活动全过程,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有目的地去观察。对于重点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重放、慢放或定格,使观察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养成爱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上《难忘的一次拔河比赛》习作指导课时,课前,我在电脑中储存了六个录像片断:队员选拔、摩拳擦掌、赛前抽签、针锋相对、擂鼓助威、欢呼雀跃等。上课时,当计算机屏幕上再现比赛时一个个精彩、激烈、群情振奋的场面的时候,学生激动不已。一方面,在唤起学生回忆的同时,给每个学生增加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由于这样的画面随时可以定格或反复播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描写重点进行选择,进行场景的再现,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写作指导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掌握、所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习作评改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的能力是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习作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习作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习作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习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习作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自己习作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使习作“更上一层楼”。在减轻教师批改习作费力而效率不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能使习作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习作,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另外,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就为欣赏佳作开创了良境。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能被当范文与人交流,心里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强烈的写作意识。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习作的字词运用、选材谋篇和自我评改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学修改习作的习惯。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将声、图、视、听融合,新颖而又直观形象,使习作课堂教学得到优化组合,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我相信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22/9/13 6:48:02
- 【点击频次】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