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巧设实践活动 激发应用动力 探索意识表现

 

【作者】 黄 岚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表现初探

  摘 要:数学应用意识是主体主动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描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需要教师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很好的载体。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该在活动中形成、活动中体现、活动中发展。对模仿、描述、实践、合作、总结、优化、创新等应用意识表现展开探究,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与形成。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实践活动;意识表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够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初步了解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意识有助于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践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意向,它是主体主动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描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将其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很好的载体。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该在活动中形成、活动中体现、活动中发展。
  一、 外在动力:教师精心策划,外部渗透,激发应用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教师作为外因,循序渐进地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在小学阶段的启蒙工作中举足轻重。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趣味性、操作性、综合性和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外部渗透入手,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 教师直观演示,示例驱动,模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发挥,引导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的道理,并尽可能地暴露数学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例如“分段计费问题”,教学时我们从学生熟悉的“出租车计费”问题入手,通过观看视频,再现生活情境,理解“起步价”和“每超过1千米另加价”,得出第一段收费不变,超出第一段的按第二段价格算,明确两段间的临界点。教师通过真实情境的直观演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单价×数量=总价”求出各段价格,再把几段费用加起来就是车费。
  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段计费问题,用画图、文字、表格、照片等多种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并动笔算一算。”学生们有了课堂上真实的示例驱动,在生活中很快找到“阶梯水费”、“阶梯电费”、“停车场收费”、“医疗费报销”、“缴纳个人所得税”等都属于“分段计费问题”,在计算时也进行了有效地模仿。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模仿。会模仿、善模仿才是应用良好的开端。
  2. 个人逐项落实,任务驱动,描述
  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要利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以数学的视角考察面向的对象,将其用数学的语言进行阐述、理解、分析,进而达到数学地解决面向的问题,并推广应用。
  例如在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我们安排学生去调查家电商场两种品牌同种家电一年中的销售情况。
  (1) 制定详实的调查计划,在父母的陪同下完成。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两种品牌同种家电一年中的销售情况和趋势。
  (3) 哪一种品牌家电的销售情况更好?用你认为合理的方式进行说明。
  (4)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从获得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分析形成目前销售形势的原因。后续有什么打算和安排?
  (5) 了解商场的促销时间和促销力度,给出合理建议。
  (6) 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研究?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逐项落实,可以让学生明白统计的真正用途不仅仅是收集数据后在图表中写写画画。通过任务指引的实践操作,能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从决策者的角度理解、思考,用数学的文字、符号、图形语言进行分析并加以描述。描述的过程即是数学应用的过程。
  3. 小组分工探究,目标驱动,实践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任务:观察黄豆发芽
  准备:两个碟子,4粒黄豆,少许清水
  (1)测量未浸泡前的黄豆种子长是(     )毫米,宽是(     )毫米。
  (2)(     )月(   )日(      )时(     )分开始浸泡。(一碟放在室外,能照到阳光;另一碟放在室内,见不到阳光)
  (3)24小时之后,种子有什么变化?(                        )
  测量浸泡一天之后的黄豆长是(     )毫米,宽是(     )毫米。
  (4)第三天相同时间,种子有什么变化?(             )测量黄豆的长宽。
  (5)发芽后每天测量数据(单位:mm),记录一周。

 

 

 


  (6)比较同一碟里的两粒种子有什么差异?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7)比较室内和室外两碟种子的生长状况有什么差异?想想为什么不同?
  (8)种子生长离不开什么?
  (9)查资料了解:小朋友身体生长需要什么?
  小组分工,结合科学课学习的种子发芽实验,完成黄豆发芽过程的数学观察日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目标驱动下,亲身经历观察、测量、记录、研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情况,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实践能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 团队奖惩刺激,利益驱动,合作
  数学实践活动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在遇到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效率。例如:课堂实践活动“在一昼夜中,时针和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计算;有的学生画图;还有的学生直接在钟表上拨指针……解决途径不同,体会收获不一。教师适时给出奖惩刺激“比一比哪一组用时最短,方法最优?”,学生们争相寻求合作。
  通过利益驱动,在团队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体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合作比单干解决问题更全面,效率更高。
  二、 内在动力:学生主动参与,内在融合,提升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作为内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后的总结、优化、创新,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实践能力,提升应用意识。
  1. 互动反思交流,经验驱动,总结
  社会步入信息时代,课本中有不少开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需要学生自主去搜集信息,展开调查,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利率”之后,我们布置了“一笔款子怎样存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息?”
  实践后开展学生信息反馈与信息反思,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实践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在学生的经验驱动下,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和有效反思。组织交流活动启示,提高学生交换想法和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交流过程中,激发数学知识迁移应用的认知和理解,获得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总结是数学应用的催化剂。
  2. 实践能力突破,自我驱动,优化
  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挑战欲望,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仅能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还能通过实践反思提高关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作用认知。例如安排五年级学生完成几件家务,记录所需时间:洗衣机洗衣、晾衣、收拾房间、拖地、买菜、电饭煲煮饭,之后“制定家务时间表”。
  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可以一起做?怎样安排家务既有条理又节约时间?”通过平时对家人做家务的观察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们在时间研究过程中,自我驱动调整家务时间表,体会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感受到统筹安排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适时地提炼、完善,能让学生窥探到数学应用的内在价值。优化能提高应用的层次。 
  3.自定数学活动,兴趣驱动,创新
  学生是开放的、创造性的、非终极的存在,是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教育不能限定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实践活动,使数学应用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创造性。例如假期取消传统作业,提供可选活动:
  (1)阅读一本数学科普读物,绘制阅读思维导图。
  (2)利用立体几何的展开图,用纸制作模型或工艺品。
  (3)围绕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制作手抄报。
  (4)收集各种商品的商标图案,看看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自己设计几个商标图案。
  (5)设计假期生活安排表,考虑如何统筹安排,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6)设计“我的卧室装修计划”,墙壁贴墙纸,窗帘要安装,地砖要重铺,置办实用的家具,该怎么做预算。
  (7)外出旅游,设计出行方案,测量乘坐汽车、高铁、飞机的行驶速度。
  潜心设计学生感兴趣、善发挥、敢挑战的数学实践活动,或是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经历一个个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求异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是应用的至高境界。
  对模仿、描述、实践、合作、总结、优化、创新这些应用意识表现有了准确把握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制定指标和维度,尝试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表现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同时可兼顾应用意识的主动性、阶段性和广阔性等方面,让评价发挥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与形成。让数学应用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孙秀平.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8(06)
  [3]程艳菊.浅析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 小学版.2019(04)

 

 

  • 【发布时间】2022/10/1 12:21:37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