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饭圈文化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引导

 

【作者】 赵华安 刘卓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饭圈文化是青少年追星文化的新形式,其对中小学生成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理想信念的扭曲,主体意识的缺失,娱乐消费的奢靡,人际关系的疏离。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包括:加强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饭圈文化;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追星”具有普遍性。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崇拜明星的比例分别为69.2%、70.9%、62.7%,呈现高度娱乐化的特征。[1]尤其是随着追星文化更新迭代发展成为当前的饭圈文化,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饭圈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
  一、饭圈文化是青少年追星文化的新形式
  饭圈是追星的粉丝所组成的特定群体,“饭”源于英文单词“Fans”,意指粉丝;“圈”是粉丝对群体边界的自我认定,因而饭圈就是追星的粉丝“圈地自娱”的产物。但是饭圈又是一种全新的追星形式,是文化资本深度介入和网络社交平台兴起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文化资本深度介入“造星”产业,对偶像明星进行全方面包装和流水线式批量化生产,从而为全新的偶像崇拜形式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为追星的粉丝突破时空限制的聚集提供了技术支持,二者的结合造就了饭圈的产生和追星文化的更新迭代。所谓的饭圈文化,就是指围绕饭圈这一特定粉丝群体所形成的组织规范和运作形式的文化样式,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狂热的情感崇拜,二是严密的群体组织,三是高度的商业化,四是明显的青少年亚文化形态。
  二、饭圈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在校学习的角色承担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追星。虽然不能否认明星崇拜在特定条件下对中小学生成长具有正向作用,但我们更不能忽视追星和饭圈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的扭曲。以偶像明星为中心的饭圈所呈现的偶像明星形象却是经过文化资本全方位包装的“人设”产物,这种经过“美颜滤镜”所呈现的形象不是明星个人特质的再现,而只是某些能够产生商业利益的大众情感的混合体。这样的饭圈明星容易对中小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信念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美即优”的等价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让他们错觉般地认为被看见和被喜欢的“外在美”是饭圈明星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进而会滋生出“恃靓方可行凶”,“有美才有资本”的所谓成功之道的错误观念,从而扭曲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大多数饭圈明星“一夜爆红”,往往凭籍着一次综艺、一部影视就收获了大量的人气和关注,殊不知这主要是文化资本炒作的结果。但这已经给广大的中小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认为成功除了需要外在美的先赋条件以外,还需要添加一点偶然和运气的垂青,至于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则是一笔带过或者无关紧要的,这又是一种对人生信念的扭曲。
  二是主体意识的缺失。中小学生正在经历青少年成长中主体意识构建的人生阶段,这种主体意识的构建往往需要通过他者参考的自我认同加以实现,这既是寻找与自我相同的他者来表明“我是谁”,也是区别与自我相异的他者来否定性地强化“我是谁”的过程。但是饭圈这样的群体不是一个有效的他者参考系,不但无法完成“我是谁”的自我认同回复,甚至会损害自我意识的构建。一方面,饭圈文化强调对偶像明星的无条件崇拜,加之内部的群体压制氛围,使得中小学生往往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另一方面,饭圈的封闭和偏执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则进一步强化粉丝成员的群体极化。长此以往,陷于饭圈文化中的中小学生不但无法构建有效的主体意识,反而有可能沦为实现饭圈群体某种目的的工具人。
  三是娱乐消费的奢靡。饭圈文化强调对偶像明星的支持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尤其是体现在金钱物质上。这种饭圈内部粉丝为偶像明星的花钱叫做“氪金”,一般是通过集资和众筹来完成的。氪金往往不是出自自愿,而是带有群体胁迫的成分。例如,“能买一张专辑就咬咬牙买三张”,“你不买我不买,爱豆何时才会出头?”这样的口号术语充满了对粉丝舆论绑架的色彩。另外,不花钱来追星的粉丝在饭圈文化中被称之为“白嫖粉”,是备受歧视的。这样的一种饭圈文化氛围,不但强迫着毫无经济基础的中小学生为偶像明星大肆花钱,还扭曲了他们的消费观念。
  四是人际关系的疏离。虚拟世界中的饭圈群体一般可以给予学业繁重的中小学生两种精神满足:一是自我期许在偶像明星身上实现的情感迁移;二是现实缺失的心理补偿,例如认同和赞许。但是这些满足都不是通过在现实世界的努力拼搏所获取的成绩来实现的,因而是虚假的,不过这些精神满足却给予了中小学生虚幻的快感,从而使其更加紧密地“抱团”饭圈。这种沉溺于虚幻世界的行为不利于中小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进行,强化了自我的孤僻与封闭。
  三、消除饭圈文化负面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常被称之为的“德育”。这种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制定消除饭圈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负面影响的教育引导策略,不仅仅是一个纠正偏差的过程,更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
  一是要加强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实现导引作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英雄模范事迹教育,从内容上讲,应该是具体的,是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具体事迹;从形式上讲,应该是从细微处切入,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浸润中小学生的心灵。英雄模范人物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格范式,对中小学生进行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偶像重构过程,实现偶像崇拜从饭圈明星到模范力量的转向。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引导中小学生深入了解人生价值的深刻意义,以强化偶像崇拜的转向。在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往往体现着社会意义和自我牺牲的对立统一,英雄模范人物往往是以自我牺牲来换取更大的社会意义,在这里必须向中小学生阐明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问题。一方面,必须肯定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正当索取;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人生价值根本上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基础是创造和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生超脱关于饭圈明星表面、肤浅的审美旨趣,确立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
  二是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实现育人功能。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小学生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实质上是实现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推动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知”和“行”相统一的过程。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原理,首先是要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意识,然后是推动这种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这就是认知与践行相结合,从而实现个体有效的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主流文化教育,就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意识的认知过程,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化过程来丰盈学生的个人本质和自主意识,实现超脱饭圈文化的虚拟满足和群体胁裹。
  三是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现自律效果。饭圈文化的生成有赖于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支撑,因而非常有必要向中小学生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使用,也就是要向中小学生阐明使用网络和社交软件的目的是什么,避免个人沉迷于网络;二是合法使用,也就是要向中小学生阐明使用网络和社交软件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触犯法律红线;三是合理使用,也就是要向中小学生阐明使用网络和社交软件的道德规范,避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将网络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行为的过程,以实现个人的自律和自觉抵制饭圈文化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赵霞.我国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7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批准号:20BKS1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华安: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卓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发布时间】2022/10/1 12:28:09
  • 【点击频次】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