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育人中各个学科教学都应担当的教育教学任务。本文探讨了美术学科教学利用课堂常规训练、尊重个体差异、达成情感目标等几个操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有效实践
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每个人发展都离不开的必然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积极健康心理的获得受到越来越的威胁,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缺陷、心理疾病等。针对如此心理现象,国家多次出台文件要求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三教联合”心理教育培养态势,让学生有着良好心理健康与知识获得、技能发展协调同步。而学校作为“三教联合”主导者又肩负素质教育主责任自然就应扛起其重任。而美术学科实施既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扛手,自然果敢担责而实施,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而将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个性心理的任务完成与自身美术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相结合,不仅要授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美术素养,同时还应通过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和愉悦性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之养成健康人格,为其终身学习和积极生活奠定良好心理健康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聊聊如何在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
一、利用课堂常规训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常规既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由于美术学科与一般学科有很大不同的就是它的实践性体现了空间宽广,学生活动范围大,与一般课堂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伊始时抓好课堂常规训练,让学生有序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平台,因为健康的心理源于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科学的是非判断。每学期初,我们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美术室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明确的行为要求。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犯错并非是故意,而是他们“不知”惹的祸。因此,加强课堂常教育和训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其依据我们可用“中小学生课堂常规”“小学生守则”等共用规则,也应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提出一些要求。如要求他们不准迟到、早退,到美术室绘画时要求,要做到听指挥,规范操作,爱护各种器材;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等。通过这样以强化课堂常规为手段的教学实施,不仅能使认识到常规训练对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过程明知是非,增强行为判断力,减少因错误认知导致的不良心理的形成机会,更利于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利用个体差异尊重促进学生自信心理形成
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美术潜能。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应让每位学生的不同潜质都能获得不同程度发展。落实这一目标,多年实践告诉我,唯有尊重个体差异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才能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针对性的美术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门学科学习有着与其他学科学习不同的快乐,从而增强美术学习自信,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学习心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实施分层教育,梯度要求,分类评价,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做到因人施教、对“症”施教,切不可采取“齐步走”策略和“一刀切”的大统模式,既满足不了优生的学习需求,也让差生“吃不消”,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尊重差异的另一种良好方式就是满足学生被肯定的心理需求,能让不同学力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肯定,受到赏识。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自信能催生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是恶性循环。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尊重差异施教,让不同学生都能获得力所能及的成功是我们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自信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重要举措。
三、利用达成情感目标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说到底就是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占了主导,焦虑、沮丧、不安等消极心理奴役了学生。而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强调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而这个方面的目标达成就落在了情感态度目标实现中。作为一线执教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在美术视觉参与和动手操作中进行多种创意活动,通过审美欣赏和绘画实践在发展美术素养中增强学习自信,获得环境适应力和心理自由感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育人因素作载体,通过情感态度目标整合,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在获得情感态度培养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健康心理调节。我们知道,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异常丰富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蕴含着许许多多能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责任的元素,尤其应结合当今新课改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创新策略予以渗透。但只要我们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和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做到常态化实施,就一定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的。
总之,美术教学实施中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时代要求,作为一线执教的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通过其天然的学科优势,发挥这一素质教育平台优势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为他们将来全面发展和积极生活奠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勤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
[2]李克飞,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6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有效实践
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每个人发展都离不开的必然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积极健康心理的获得受到越来越的威胁,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缺陷、心理疾病等。针对如此心理现象,国家多次出台文件要求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三教联合”心理教育培养态势,让学生有着良好心理健康与知识获得、技能发展协调同步。而学校作为“三教联合”主导者又肩负素质教育主责任自然就应扛起其重任。而美术学科实施既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扛手,自然果敢担责而实施,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而将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个性心理的任务完成与自身美术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相结合,不仅要授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美术素养,同时还应通过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和愉悦性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之养成健康人格,为其终身学习和积极生活奠定良好心理健康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聊聊如何在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
一、利用课堂常规训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常规既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由于美术学科与一般学科有很大不同的就是它的实践性体现了空间宽广,学生活动范围大,与一般课堂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伊始时抓好课堂常规训练,让学生有序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平台,因为健康的心理源于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科学的是非判断。每学期初,我们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美术室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明确的行为要求。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犯错并非是故意,而是他们“不知”惹的祸。因此,加强课堂常教育和训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其依据我们可用“中小学生课堂常规”“小学生守则”等共用规则,也应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提出一些要求。如要求他们不准迟到、早退,到美术室绘画时要求,要做到听指挥,规范操作,爱护各种器材;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等。通过这样以强化课堂常规为手段的教学实施,不仅能使认识到常规训练对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过程明知是非,增强行为判断力,减少因错误认知导致的不良心理的形成机会,更利于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利用个体差异尊重促进学生自信心理形成
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美术潜能。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应让每位学生的不同潜质都能获得不同程度发展。落实这一目标,多年实践告诉我,唯有尊重个体差异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才能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针对性的美术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门学科学习有着与其他学科学习不同的快乐,从而增强美术学习自信,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学习心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实施分层教育,梯度要求,分类评价,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做到因人施教、对“症”施教,切不可采取“齐步走”策略和“一刀切”的大统模式,既满足不了优生的学习需求,也让差生“吃不消”,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尊重差异的另一种良好方式就是满足学生被肯定的心理需求,能让不同学力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肯定,受到赏识。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自信能催生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是恶性循环。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尊重差异施教,让不同学生都能获得力所能及的成功是我们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自信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重要举措。
三、利用达成情感目标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说到底就是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占了主导,焦虑、沮丧、不安等消极心理奴役了学生。而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强调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而这个方面的目标达成就落在了情感态度目标实现中。作为一线执教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在美术视觉参与和动手操作中进行多种创意活动,通过审美欣赏和绘画实践在发展美术素养中增强学习自信,获得环境适应力和心理自由感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育人因素作载体,通过情感态度目标整合,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在获得情感态度培养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健康心理调节。我们知道,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异常丰富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蕴含着许许多多能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责任的元素,尤其应结合当今新课改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创新策略予以渗透。但只要我们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和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做到常态化实施,就一定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的。
总之,美术教学实施中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时代要求,作为一线执教的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通过其天然的学科优势,发挥这一素质教育平台优势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为他们将来全面发展和积极生活奠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勤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
[2]李克飞,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6年。
- 【发布时间】2022/10/1 12:37:34
- 【点击频次】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