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单调、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在推理、运算过程中让其活起来、动起来,变的有滋有味,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产生浓厚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和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入“愤”和“悱”的境界。这样做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影响。例如:在学习交换律时,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加法(或乘法)的算式,从而得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只是加号(或乘号)两边的代数式进行了互换,他们的和(积)不变。然后问学生那么减法(或除法)有这样的规律吗?要想在减法(或除法)中运用这个规律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讲授数学知识时,要注重将知识点放入相应实际问题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纸板,把三个角剪下后摆成一个平角,并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学生去发现“三内角之和为180度”这一规律,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在讲述初三两圆的位置关系时,自制一套幻灯片,结合物理知识,应用运动学的观点,在幕布上使一圆逐渐向另一圆靠近,使两圆之间从外离到外切,再到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发现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进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渴望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教学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选题要“有的放矢”,不要搞“题海战术”
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形成能力,编拟习题的原则是符合课程标准,可根据教学目标精选习题,力求概念习题化,体现一定的知识点和能力上的要求,采用题组的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练习,充分注意题组的梯度,控制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在习题的形式上,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暴露问题的、一题多解的、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错误,有的会因此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讲评。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订正,然后教师再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再练习,从而使学生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使他们在每一节课都能学一点新知识,取得一点进步,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看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这种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享受成功的乐趣。
六、活用教材,消除两极分化
在新教材中,抛弃了一些偏难的概念、公式,如: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差)公式;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降低了平面几何的证明难度等。对这些已省的难度大的知识,不应该再去挖掘、讲解。对于课本上较难的概念,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采用层层突破的方法,使大面积学生理解掌握。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这节课,概念较多,有单项式、多项式等有关概念共八个,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掌握这8个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下列步骤教学,分解教学难点:(1)概念的形成教学。思考并回答问题:-3x、ab?、-xy这些代数式是怎样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特征?先由个体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观点,初步形成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出单项式及有关概念。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多项式概念。(2)设计有梯度的练习,突破难点。分三个层面:一是概念的直接应用题;二是开放题:学生按要求设计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小组内交流;三是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代数式,并指出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应用这八个概念。(3)个别指导,课外补差。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作业的反馈,教师的个别指导中慢慢领悟概念的真谛。这些都体现对教材的“活用”、巧用、对学情的准确把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标准》的理解,不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反馈中感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预防了两极分化。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提高数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在教学中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和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入“愤”和“悱”的境界。这样做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影响。例如:在学习交换律时,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加法(或乘法)的算式,从而得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只是加号(或乘号)两边的代数式进行了互换,他们的和(积)不变。然后问学生那么减法(或除法)有这样的规律吗?要想在减法(或除法)中运用这个规律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讲授数学知识时,要注重将知识点放入相应实际问题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纸板,把三个角剪下后摆成一个平角,并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学生去发现“三内角之和为180度”这一规律,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在讲述初三两圆的位置关系时,自制一套幻灯片,结合物理知识,应用运动学的观点,在幕布上使一圆逐渐向另一圆靠近,使两圆之间从外离到外切,再到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发现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进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渴望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教学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选题要“有的放矢”,不要搞“题海战术”
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形成能力,编拟习题的原则是符合课程标准,可根据教学目标精选习题,力求概念习题化,体现一定的知识点和能力上的要求,采用题组的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练习,充分注意题组的梯度,控制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在习题的形式上,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暴露问题的、一题多解的、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错误,有的会因此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讲评。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订正,然后教师再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再练习,从而使学生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使他们在每一节课都能学一点新知识,取得一点进步,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看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这种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享受成功的乐趣。
六、活用教材,消除两极分化
在新教材中,抛弃了一些偏难的概念、公式,如: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差)公式;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降低了平面几何的证明难度等。对这些已省的难度大的知识,不应该再去挖掘、讲解。对于课本上较难的概念,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采用层层突破的方法,使大面积学生理解掌握。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这节课,概念较多,有单项式、多项式等有关概念共八个,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掌握这8个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下列步骤教学,分解教学难点:(1)概念的形成教学。思考并回答问题:-3x、ab?、-xy这些代数式是怎样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特征?先由个体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观点,初步形成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出单项式及有关概念。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多项式概念。(2)设计有梯度的练习,突破难点。分三个层面:一是概念的直接应用题;二是开放题:学生按要求设计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小组内交流;三是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代数式,并指出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应用这八个概念。(3)个别指导,课外补差。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作业的反馈,教师的个别指导中慢慢领悟概念的真谛。这些都体现对教材的“活用”、巧用、对学情的准确把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标准》的理解,不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反馈中感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预防了两极分化。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提高数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在教学中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 【发布时间】2022/10/1 12:40:14
- 【点击频次】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