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的密码
【关键词】 ;
【正文】 高效课堂作为引领全国课改的一个重要品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爱。这就要求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我用了大约两周的时间读完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由衷的感叹一声,我太喜欢这本书了!从这本中,我看到了于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于老师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这本书始终围绕植根课堂,行走课堂,研究课堂,引领课堂,书写课堂为一线教师指明方向,大量的、鲜活的教学事例,引发我对高效课堂的诸多思考。
一、创新的课堂理念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统一,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终极追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联系,是课堂效率的应然内涵。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
在谈到“学习快乐率”时,于老师特别强调:“快乐的缺失,往往起源于课堂上学生‘预习权’的剥夺。快乐源于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在课堂上要想生产快乐,就必须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
二、巧拾“零”让课堂充满活力
零关注,零起点,零阅读,零书写,零生成,零体验,零疑问,零批评,零作业,零板书,这些现象存在于您的课堂吗?如果存在,存在几种?据我观察,这些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常课堂,公开课上也不乏这些现象的出现。用我们的视野转换艺术关注更多的弱势群体;用我们的深入了解消除教学授课的零起点;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学权,代替我们一味的讲;用适当的书写形式代替一味的动;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代替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就会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动态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灵感;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替代老师过多的讲解;用质疑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人无完人,我们不能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所以用巧妙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板书可以更好的整合我们的课堂资源,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课堂布置作业,当堂训练,当堂检查也许更能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减少因时间过长造成的知识遗忘。
也许您不认可于老师高效课堂的所有观点,但他的很多观点的确能让我们受益,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更能体现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三、“合作”是通向“天堂”的“绿卡”
在合作这一观点中,于老师提出了“伙伴效应率”和“课堂动车组”。在他看来,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人格修炼的重要途径,他甚至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析。其实,这也正是新课改精神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他又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先天“伙伴”的缺失,会带来人格的缺陷,我们要通过课堂的小环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继而形成合作的人格。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着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而一旦把小组变成一个个“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动车组”的原理是把每一节车厢都变成一个“自动力系统”,既有车头在前面带,又有车厢在后面一起使劲,力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小组合作包括三个层面:独学、对学、群学。1.独学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独立学习能力永远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课堂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让独学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其中有两个环节尤其重要,一是确保独学的时间,二是确保独学的反馈,否则将会使有些学生养成“依赖优生”的习惯。2.对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树立“对子”意识,建立“对学”机制,是落实“兵教兵”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快捷高效的一种合作习形式。3.群学是合作学习的整合和拓展。相对于班级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群,相对于小组来时,小组内又可以组建更小的群。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效课堂非常重视课堂文化、小组文化的建设,并且始终把文化当作课改生态来对待。小组文化建设的七个要素包括:组名、组号、组训、组徽、组旗、组歌、组徽。小学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事中看文化,行中看文化,做中看文化。
小组合作实现了“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个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能够照亮通往“天堂”的路。
四、透视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最多是常规,这是大家普遍的感觉。于老师引导我们用“第三只眼”透视教学常规管理中的细节漏洞,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要树立“集体备课,不能没有我”的观念。备课应该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专家替代,骨干替代,“集体”替代都会带来“我”的缺失。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备课的本质是什么?备课的本质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内化和外化。所谓的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理解个性化意义的建构的过程。内化不是教师对教材文本或教参文本的复制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历和生活经验,加之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历的整合。教学设计的撰写就应该建立在这样的整合之上。凡是不能烂熟于心的备课,都不会享受课堂上话语流淌的潇洒。再次,课堂上“三个意识”不能或缺。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三维意识,同时也要讲究效率意识。有些课堂只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只想让课堂热闹一点,好看一点,学习效率却大打折扣。课堂不是花样展示会,求真务实的教学作风不能丢。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做到多用学生的“动”代替教师的“动”,学生个体的就“动”建立在群体的“动”的基础之上。多用学生课堂上的“练”代替老师的“讲”。有一个老师让学生用“炒”组词,学生纷纷响应:炒菜、炒白菜、炒土豆、炒黄瓜。这样炒下去并没有多大意义。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向别的方面引导。譬如,来一句提醒:“谁能把‘炒’放在后面组词呢?”这样,也许“小炒”“爆炒”等词语就会出现。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意识制约创新能力,创新习惯制约创新品格。
五、高效课堂因你的故事而精彩
于春祥老师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带来了《党为啥还不来》、《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谁把椅子来撞翻》、《小桔灯象征什么》等等精彩的教学故事。每每读完一个故事,也许你会会心一笑,抑或陷入沉思。故事里的事,事事伴智慧,事事都给力。《党为啥还不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学内容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课堂教学要少一点成人意识,多一点儿童需要;少一点成人替代,多一点儿童思考。《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故事里的老师“教案意识”太重。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为了在结课时板书课题,以求画龙点睛的功效,不惜一步步引学生进入“圈套”。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教师的智慧在于关注课堂上创生的学习资源,而不在于用教师的结论替代学生的思考。
如果你也能伴随着课堂教学,写出你的故事,课堂会因为你的故事而精彩。
于春详老师非常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从教师的读书、职业精神到随笔写作再到微博课改碎思录,都给予了年轻教师无数的箴言。人人都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读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磨砺,我们读书越来越少,生命也就成了“常能态生存”。我觉得于老师用“常能态生存”这个词汇形象地刻画了很多人的生活。但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天天阅读,读教育,读时事,读天文地理,不断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发我们潜在的智慧和能量,以一种“潜能态生存”,让我们的教育生涯更加精彩。“什么才不能替代?答曰,优秀!优秀可以争取,但是,优秀不可替代。”于老师的这句话已经在我的脑海生根发芽。
一、创新的课堂理念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统一,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终极追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联系,是课堂效率的应然内涵。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
在谈到“学习快乐率”时,于老师特别强调:“快乐的缺失,往往起源于课堂上学生‘预习权’的剥夺。快乐源于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在课堂上要想生产快乐,就必须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
二、巧拾“零”让课堂充满活力
零关注,零起点,零阅读,零书写,零生成,零体验,零疑问,零批评,零作业,零板书,这些现象存在于您的课堂吗?如果存在,存在几种?据我观察,这些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常课堂,公开课上也不乏这些现象的出现。用我们的视野转换艺术关注更多的弱势群体;用我们的深入了解消除教学授课的零起点;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学权,代替我们一味的讲;用适当的书写形式代替一味的动;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代替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就会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动态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灵感;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替代老师过多的讲解;用质疑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人无完人,我们不能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所以用巧妙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板书可以更好的整合我们的课堂资源,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课堂布置作业,当堂训练,当堂检查也许更能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减少因时间过长造成的知识遗忘。
也许您不认可于老师高效课堂的所有观点,但他的很多观点的确能让我们受益,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更能体现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三、“合作”是通向“天堂”的“绿卡”
在合作这一观点中,于老师提出了“伙伴效应率”和“课堂动车组”。在他看来,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人格修炼的重要途径,他甚至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析。其实,这也正是新课改精神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他又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先天“伙伴”的缺失,会带来人格的缺陷,我们要通过课堂的小环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继而形成合作的人格。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着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而一旦把小组变成一个个“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动车组”的原理是把每一节车厢都变成一个“自动力系统”,既有车头在前面带,又有车厢在后面一起使劲,力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小组合作包括三个层面:独学、对学、群学。1.独学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独立学习能力永远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课堂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让独学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其中有两个环节尤其重要,一是确保独学的时间,二是确保独学的反馈,否则将会使有些学生养成“依赖优生”的习惯。2.对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树立“对子”意识,建立“对学”机制,是落实“兵教兵”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快捷高效的一种合作习形式。3.群学是合作学习的整合和拓展。相对于班级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群,相对于小组来时,小组内又可以组建更小的群。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效课堂非常重视课堂文化、小组文化的建设,并且始终把文化当作课改生态来对待。小组文化建设的七个要素包括:组名、组号、组训、组徽、组旗、组歌、组徽。小学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事中看文化,行中看文化,做中看文化。
小组合作实现了“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个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能够照亮通往“天堂”的路。
四、透视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最多是常规,这是大家普遍的感觉。于老师引导我们用“第三只眼”透视教学常规管理中的细节漏洞,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要树立“集体备课,不能没有我”的观念。备课应该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专家替代,骨干替代,“集体”替代都会带来“我”的缺失。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备课的本质是什么?备课的本质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内化和外化。所谓的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理解个性化意义的建构的过程。内化不是教师对教材文本或教参文本的复制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历和生活经验,加之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历的整合。教学设计的撰写就应该建立在这样的整合之上。凡是不能烂熟于心的备课,都不会享受课堂上话语流淌的潇洒。再次,课堂上“三个意识”不能或缺。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三维意识,同时也要讲究效率意识。有些课堂只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只想让课堂热闹一点,好看一点,学习效率却大打折扣。课堂不是花样展示会,求真务实的教学作风不能丢。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做到多用学生的“动”代替教师的“动”,学生个体的就“动”建立在群体的“动”的基础之上。多用学生课堂上的“练”代替老师的“讲”。有一个老师让学生用“炒”组词,学生纷纷响应:炒菜、炒白菜、炒土豆、炒黄瓜。这样炒下去并没有多大意义。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向别的方面引导。譬如,来一句提醒:“谁能把‘炒’放在后面组词呢?”这样,也许“小炒”“爆炒”等词语就会出现。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意识制约创新能力,创新习惯制约创新品格。
五、高效课堂因你的故事而精彩
于春祥老师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带来了《党为啥还不来》、《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谁把椅子来撞翻》、《小桔灯象征什么》等等精彩的教学故事。每每读完一个故事,也许你会会心一笑,抑或陷入沉思。故事里的事,事事伴智慧,事事都给力。《党为啥还不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学内容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课堂教学要少一点成人意识,多一点儿童需要;少一点成人替代,多一点儿童思考。《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故事里的老师“教案意识”太重。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为了在结课时板书课题,以求画龙点睛的功效,不惜一步步引学生进入“圈套”。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教师的智慧在于关注课堂上创生的学习资源,而不在于用教师的结论替代学生的思考。
如果你也能伴随着课堂教学,写出你的故事,课堂会因为你的故事而精彩。
于春详老师非常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从教师的读书、职业精神到随笔写作再到微博课改碎思录,都给予了年轻教师无数的箴言。人人都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读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磨砺,我们读书越来越少,生命也就成了“常能态生存”。我觉得于老师用“常能态生存”这个词汇形象地刻画了很多人的生活。但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天天阅读,读教育,读时事,读天文地理,不断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发我们潜在的智慧和能量,以一种“潜能态生存”,让我们的教育生涯更加精彩。“什么才不能替代?答曰,优秀!优秀可以争取,但是,优秀不可替代。”于老师的这句话已经在我的脑海生根发芽。
- 【发布时间】2022/11/20 3:17:20
- 【点击频次】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