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山区初中“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作者】 潘 杰

【机构】 广东省兴宁市合水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纵观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无论是在蒙昧的跟师学艺的原始雏形教育,还是今天的规模化、程序化、层次化、现代化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和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同时期、地域的“后进生”其表现和成因也有差异。山区初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领域,其“后进生”的占比之大及受特殊的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进生”教育转化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寻找到对山区初中“后进生”有效的、可复制的教育转化的策略迫在眉睫。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转化;策略
  一、山区初中“后进生”的类型 
  (一)学习问题型“后进生”
  山区学生大多数比较质朴、守规矩,知道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但可能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或是遇到学习困难时身边又无人可以求助,或是由于个人智力问题等原因,他们当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总是靠后,自然就成为了学习问题型“后进生”。
  (二)纪律问题型“后进生”
  山区学校,留守学生多,他们的生活、教育一般由祖辈管理。隔代教育,爷孙沟通问题多,管不住时就只能放任自流。有些学生受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形成性格叛逆,好动贪玩,爱出“坏点子”的不良习惯。这些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服从家长、学校管理,常跟父母、老师对着干,他们一般都很聪明、活泼,但懒于动手动脑,对学习没兴趣,成为纪律问题型“后进生”。
  (三)综合问题型“后进生”
  山区学生自小长在广阔农村天地,少有约束,无拘无束。父母忙于农务或外出经商务工,与孩子聚少离多,溺爱成分较多,严厉管束行为偏少。造成部分孩子自由散漫、调皮捣蛋、目无纪律,惹事生非,反复无常,无心学习,成绩落后,拖班级后腿,成为综合问题型“后进生”。  
  二、山区初中“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全面了解“后进生”、关心和尊重“后进生”、用真情感染“后进生”和有针对性地开出良方。 
  (一)全面了解“后进生”
  1、了解“后进生”的生活环境
  对“后进生”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包括他的家庭环境和交往环境。有的学生在校内屡犯错误,却在家庭中得到呵护;有的在同学中比较孤独,在家庭也不受欢迎;有的父母离异,得不到很好的管理和爱护。通过对家庭环境的了解,可以把握“后进生”在家庭的受教育情况及其家庭地位。通常情况下,“后进生”总是愿意与和他本人基本状况相似的学生交往,从而获得语言上的相互沟通,精神上的彼此安慰,但可能也会有其他情况,教师通过了解,也可适当借助他人促进转化工作的进行。
  2、了解“后进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后进生”绝非一无是处,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他们也渴望能有进步,希望得到注意和尊重,这是“后进生”的“共性”。具体到个人,“后进生”又存在“个性”差异,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等等,不一定都兼而有之。有的学习成绩差,但能遵守纪律;有的虽自由散漫,但道德品质良好;有的行为不端,但头脑灵活等。教师对他们应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才能在转化过程中促其扬长避短。
  (二)关心和尊重“后进生” 
  “后进生”通常是因为其缺点比较明显,而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心理往往显得封闭与孤独。“后进生”对他人的一言一行十分敏感,有时甚至把他人善意的夸奖视为恶意的嘲讽,而产生抵触或排他的心理情绪;常常过低的估计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自己的能力,而产生消极对待或自暴自弃。所以,对他们,教师应多给予理解、尊重、关心、关爱和帮助,以激发他们的自我肯定意识和胆量,使之形成青少年学生应有的轻松愉悦、积极乐观的心情,进而消除他对周围环境的戒心,积极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并自觉接受帮助,逐步走出自我封闭,取得思想和学业双进步。 
  (三)用真情感染“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最主要的手段是以理服人,通过耐心、细致,甚至反复、长期的谈心、交心式的说服教育来促其转化。“后进生”的说服教育,应在客观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后,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把道理讲深、讲透,用教师自己的认识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听得真切,想来明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转化“后进生”,要功之以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的关注期望之情,尊重爱护之情,必然会对他们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对性格内向的“后进生”,要有循循善诱的温和之情;对性情暴躁的“后进生”,要表现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期盼之情;对于自卑、孤独的“后进生”,应该露出关切、恻隐之情。通过实实在在的事,明明白白的理,真真切切的情,去打开“后进生”的心灵枷锁,最终实现导之以行的转化目的。
  (四)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
  “后进生”之后进的表现各不相同,形成的原因更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剖析其后进的原因,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开出良方,打造出开启“后进生”思想的智慧钥匙。 
  1、对学习困难型“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别让那些不幸地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们能力低,智力弱。教育这些孩子,要比教育正常儿童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所以,面对“后进生”,教师应具体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学习基础差,还是缺乏学习动机、兴趣、毅力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是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还是其他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到:因人施教,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锻炼意志,树立自信,增强进取心,培育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及时、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强化家校教育合力。 
  2、对纪律问题型“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尊重是打开“后进生”心扉的前提。对纪律问题型“后进生”,教师应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解除其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实现平等、真诚、真实的交流沟通。针对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指出其违纪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促其产生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增强改过向善的内驱力。经常有目的地与之交谈,不断强化教师的关注意识和学生的改过意识,对他们所取得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而公开地表扬,以激发其自尊心。当然,对违纪学生也要适时、适地、适度地提出批评、警告、处分,但不要感情用事,不要激化矛盾,做好批评或处分后的善后工作,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目的。
  3、对综合问题型“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综合问题型“后进生”的成因复杂,问题较多,转化的难度较大且易反复,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细致的劳动,家长和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首先,教育者应有不抛弃、不放弃、不生气的态度,要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气度和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等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多次反复都是一种正常现象。教育者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持之以恒保持前进的势头。
  其次,教育中应做到:不偏不倚,以理服人。综合问题型“后进生”很看重、很认同、很在乎公平、道理。因此,对于其所犯错误,教育者要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弄清真相,不片面,不主观臆断,从轻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使他们心服口服。让“后进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从而自愿、自觉、主动向健康的方向转化。
  再次,教育中应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有声。有些学生在家就常被父母打骂,在社会受“不良分子”动不动就使用武力解决的方式影响,使他们被迫“逆来顺受”或学会用武力“打击报复”,以暴制暴。从而成为“后进生”。如果教育者对“后进生”的教育简单粗暴,动武施压,惩罚,使他们变成“走读生”、叫家长陪读、回家反省等等方法,只是发泄对他们的不满,治标不治本。若换“和风细雨,润物有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法去沟通,必将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听其师而行其正”的良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伟.浅谈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0):48.
  [2] 罗念.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4,10:167-168。
  [3] 胡国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5,09:124-125。 
  [4] 罗金钧.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上旬),2014,05:97。
  • 【发布时间】2022/11/20 3:17:39
  • 【点击频次】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