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作者】 朱伟清

【机构】 广东省乐昌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是人生中的起步时期,也是优秀习惯和良好品德养成的初始时期。小学时期的行为培养,品德和习惯塑成对每个人的人生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德育教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灵魂,是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教学目标的变化,给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亟待寻求恰当的创新策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保证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生活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的起始时期。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儿童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他父母在他5岁以前把他塑造成一种什么样子。”俗话说:3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很难改变,这是因为这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逐渐替代了应试教育,成为了小学的主流教育模式,给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有机融合到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并且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培养目的,调整与创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改进目前德育教育工作的培养方向,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现实意义
  德是做人之本,是立身之本。自古讲究德才兼备,“德”是要放在“才”前面的,有才无德是教育最失败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在教育的初始阶段就加强对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意义重大。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与人交往,都离不开公序良俗,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习惯,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多的机会,否认,人人将对其“敬而远之”。小学时期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加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正确的培养策略,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观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义务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种先进、新颖的教育理念出现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而一些传统、不合理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被打破、被否定。虽然德育教育在小学五大领域教育目标中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但不可否认,小学德育教育观念依然陈旧落后,小学品德教育仍是义务教育的弱项,小学教育中不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开展,老师普遍认为小学生年龄幼小,可以不具备系统的道德观念,所以觉得对他们开展品德教育为时尚早。
  (二)德育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当前小学不仅对德育教育认识观念陈旧,而且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落后。小学教师开展的品德教育主要以说教为主,且集中于课堂,如同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品德教育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地位,强行将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去遵守、服从,这种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品德教育课堂上所讲的一些公序良俗、规则制度以及要求等等,远远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能力范围,品德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多是老师对自身的要求或者规则,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或抵触心理,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很难实现。
  (三)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
  德育工作是一项投入大,难以在短时间获得明显效果的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就可以轻易的放弃和搁置,学校的教育始终要抱有“德育为先”的理念。如果光靠聆听,自主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将难以获得实质的学习效果,通常是老师上课讲个不停,孩子却懵懵懂懂,下课全忘。尤其是对于德育这种抽象的教育,光靠说教是难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情中去感知和发现。学校不仅要重视德育工作,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践,积极探索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对策,不能让德育教育流于表面。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明确德育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一定要遵循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及学习规律,绝对不能单纯采取课堂讲授、语言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将德育教育巧妙渗透于学生生活活动中,使小学德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多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鼓励学生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相互谦让,并通过具体的活动培养学生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勤学好问等良好品性。总之,德育教育应该存在于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教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二)提高德育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每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水平是不一样的,存在的问题也各有千秋,即便教无定法,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直面实际问题,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材施教,而不是泛泛而谈。当前小学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并不是每一个方法都适用,教师作为主要教育者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选择,让德育教学与课程教学全面结合,实现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德育教育也要满足一定的科学性,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一个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结合一定的规范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对教学的过程实行创新性改革,对教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比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时,不能一味的用语言进行灌输,这些概念对于小学来说太过抽象化,所以要尽量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如让学生谈谈祖国的发展给这里的城市和校园带来的变化等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以此给孩子进行思想渗透。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实践
  学生品德的养成,都是经历“知”“情”“意”“行”的一系列过程,如光靠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要想真正培养好学生的道德和习惯,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做人和体会生活中的道理。教师除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外,也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来开展,让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外,还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五一劳动节可以开展以“赞美劳动、热爱劳动”为主题的活动,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邀请孩子的父母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另外,除了五一劳动节、母亲节这类较为传统的节日,还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目前“冷门”的节日,如“无烟日”“122交通安全日”“世界无烟日”“6.26国际禁毒日”等,这些节日目前受到的关注不如主流节日多,但是却对现代化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也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实施家校同步教育
  家校合作如何真正的落实,就要尽可能的凸显家庭的教育意义。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学生在家中更容易袒露自己的真心,个人表现会更加的真实,家长应当将孩子在家中的各种生活表现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让老师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避免出现极端教育。家校合作应当重视全面化发展,合作的内容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德育教育层面的工作更加应当重视。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学校和家长需要统一战线,共同努力教育学生,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该坐下来与家长谈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克服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结语
  学校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推进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这是必然要采取的教育举措。因为学生可以在德育教育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与核心素养,所以小学应该通过不同的创新策略,落实“核心素养+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格与必备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红.基于德育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
  [2]张惠英.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24):20-21.
  [3]陶小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工作创新[J].新智慧,2019(2):33-34.
  [4]周敏.培养德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5):51.
  • 【发布时间】2022/11/20 3:19:26
  • 【点击频次】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