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学劳动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要以德育为主导,以劳动教学为主要内容,融汇智能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搞好小学劳动教育。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品质
劳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成才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它理应成为我们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少的内容。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青少年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是要使青少年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此时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越易成功。如果说小学教育是奠基教育,那么劳动习惯的培养无疑是一块重要的奠基石。我们如何将这块奠基石砌得稳固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认识劳动价值,培养优良品质
小学阶段安排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小学生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责任感。而我国历来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贵贱等级思想。一谈及体力劳动,便以为是没有文化,志向不远的人所做的事。这种思想至今依然潜隐于不少人的心态之中,乃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以至于我们的小学生也产生了轻视劳动的不良心态。针对这一不良的现象,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活动,让小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对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班级中评比劳动之星,抓住每一个契机鼓励小学生“自己来”,自己动手,自己劳动等。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自己能做”的自信心。同时慢慢地将劳动的内容从自我服务扩展到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如:让小学生做值日生分发本子,收拾铅笔盒,和同伴合作布置教室等。始于单纯的“动作”兴趣,渐渐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劳动习惯。
1.为小学生劳动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小学生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我们是否会把握时机。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太阳”,家长都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小学生初入学时便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现象,如:不会独立生活,不会自己准备学习用具等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小学生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小学生试试,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为小学生提供劳动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平时可以让小学给老师搬张椅子,拿本书,倒一下垃圾等,我们不妨做一个“懒惰老师”。在平时的桌面游戏中我们也给小学生准备了系鞋带、订纽扣、编辫子等游戏。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发展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2.鼓励为主,增强小学的自信心。
刚开始劳动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动作不灵活,时常“闯祸”。我们不能因此就讥笑、讽刺,更不能责骂,而是要小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鼓励小学生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对坚持完成劳动任务但成果并不好的小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呀,你真棒!今天自己完成任务了。来,老师看一看,真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让小学生在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使小学生愿意做事,爱做事。
3.采用多种形式,教会小学生学习劳动的技能。
小学生的劳动因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学时,让小学生自己收拾书包。课前课后,让小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用具。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洗衣服》,教给小学生正确的洗衣服的方法,先浸湿衣服,再放洗衣粉,然后搓洗,最后漂洗,晾晒。与小学生一起唱《劳动最光荣》等,让小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欲望。运用游戏法,激发小学生劳动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的教学中。
4.家校联系,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因为小学生的意志力较差和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有些在小学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的小学生,回到家又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家庭与学校对小学生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思想要统一,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平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以及家访与家长交流该小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向家长介绍劳动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家校共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要求家长在家里教会小学生拣菜、淘米等,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操作过程的讲解、传授方法,具体的实践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
5.劳动教育必须注意三结合。
1.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如能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则较佳。在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发动学采集植物标本,进实验操作。2.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少先队的活动中去,能使学在有趣的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如为使孩子们掌握“把厨”技术,中队组织一次“野炊”,并开展评选“小厨师”活动,能使这些“小厨师”回家后抢着“上灶把厨”,露一手给父母看,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3.劳动教育和社会活动相结合。应鼓励小学生接触社会,面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如在元旦、国庆、春节、教师节、建军节等节日纪念活动中同样可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小学生将要走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父辈们未曾遇到过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我们不要荒废了小学生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和竞争的起点。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3]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9月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品质
劳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成才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它理应成为我们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少的内容。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青少年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是要使青少年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此时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越易成功。如果说小学教育是奠基教育,那么劳动习惯的培养无疑是一块重要的奠基石。我们如何将这块奠基石砌得稳固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认识劳动价值,培养优良品质
小学阶段安排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小学生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责任感。而我国历来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贵贱等级思想。一谈及体力劳动,便以为是没有文化,志向不远的人所做的事。这种思想至今依然潜隐于不少人的心态之中,乃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以至于我们的小学生也产生了轻视劳动的不良心态。针对这一不良的现象,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活动,让小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对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班级中评比劳动之星,抓住每一个契机鼓励小学生“自己来”,自己动手,自己劳动等。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自己能做”的自信心。同时慢慢地将劳动的内容从自我服务扩展到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如:让小学生做值日生分发本子,收拾铅笔盒,和同伴合作布置教室等。始于单纯的“动作”兴趣,渐渐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劳动习惯。
1.为小学生劳动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小学生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我们是否会把握时机。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太阳”,家长都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小学生初入学时便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现象,如:不会独立生活,不会自己准备学习用具等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小学生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小学生试试,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为小学生提供劳动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平时可以让小学给老师搬张椅子,拿本书,倒一下垃圾等,我们不妨做一个“懒惰老师”。在平时的桌面游戏中我们也给小学生准备了系鞋带、订纽扣、编辫子等游戏。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发展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2.鼓励为主,增强小学的自信心。
刚开始劳动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动作不灵活,时常“闯祸”。我们不能因此就讥笑、讽刺,更不能责骂,而是要小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鼓励小学生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对坚持完成劳动任务但成果并不好的小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呀,你真棒!今天自己完成任务了。来,老师看一看,真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让小学生在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使小学生愿意做事,爱做事。
3.采用多种形式,教会小学生学习劳动的技能。
小学生的劳动因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学时,让小学生自己收拾书包。课前课后,让小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用具。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洗衣服》,教给小学生正确的洗衣服的方法,先浸湿衣服,再放洗衣粉,然后搓洗,最后漂洗,晾晒。与小学生一起唱《劳动最光荣》等,让小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欲望。运用游戏法,激发小学生劳动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的教学中。
4.家校联系,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因为小学生的意志力较差和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有些在小学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的小学生,回到家又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家庭与学校对小学生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思想要统一,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平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以及家访与家长交流该小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向家长介绍劳动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家校共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要求家长在家里教会小学生拣菜、淘米等,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操作过程的讲解、传授方法,具体的实践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
5.劳动教育必须注意三结合。
1.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如能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则较佳。在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发动学采集植物标本,进实验操作。2.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少先队的活动中去,能使学在有趣的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如为使孩子们掌握“把厨”技术,中队组织一次“野炊”,并开展评选“小厨师”活动,能使这些“小厨师”回家后抢着“上灶把厨”,露一手给父母看,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3.劳动教育和社会活动相结合。应鼓励小学生接触社会,面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如在元旦、国庆、春节、教师节、建军节等节日纪念活动中同样可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小学生将要走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父辈们未曾遇到过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我们不要荒废了小学生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和竞争的起点。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3]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9月
- 【发布时间】2022/11/20 3:39:17
- 【点击频次】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