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词学习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学习古诗词不仅能积累大量的词汇,还能借助古人的视角,去观察、去聆听、去感悟不同的人物、环境和情感。学好古诗词离不开吟诵,相比朗读而言,吟诵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现代语文教学需要继承发扬古诗词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至于其中的细节则需要不断创新改进。以下结合本人教学经验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教学实践
一、古诗词吟诵概述
提到吟诵一词,人们往往想到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从广义角度分析,吟诵指世上语言中的即吟且诵现象;从狭义角度来看,吟诵指汉族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读书方法。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吟诵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地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吟诵不同于普通的朗读,汉语具有一种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包含了众多的平仄、格律、韵字,因此,吟诵的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透过这种声音,是可以和生命结合起来的,所以要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文更像是浓缩的中华文化,从字、词、意上都极具情感色彩。诗歌产生于古代的日常劳作,用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并且和音乐、舞蹈密不可分。当时的场景,就是人们边舞蹈边吟唱诗歌。时间来到周朝,才有了较为完整的礼乐制度,诗歌吟诵才演变为教学形式。春秋时期开始,私学逐步兴起,古诗文吟诵在教学中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孔子传经受教也多采用吟诵这种教学方式。两汉时期开始设立五经博士,人们吟诵诗词,甚至有机会入仕为官。
解放后,我国教育部曾发文禁止课堂唱读,吟诵也逐渐退出教学体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沿用只讲不读情况。虽然后来不再限制吟诵,但受应试教育影响,背诵和朗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无法深刻理解古诗文的诗意,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背诵,对于诗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加之古诗文教学模式固定,给学生们带来乏味枯燥的感觉。古诗文教学本应是传授学生诗意栖居,这也是我们重新将古诗文吟诵作为一个研究方向,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吟诵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效果的方法分析
(一)基于学生年龄与学习特点
小学生年纪尚小,学习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吟诵更是知之甚少。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文吟诵时会感觉非常陌生,此时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掌握基本规则,先学习一些简单的吟诵技巧,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另外,学生应尽早学习标点符号的作用,与幼童时期学习的初识文字不同,吟诵主要是引导学生准确辨认出平仄、古今音的异同。比如“登鹳雀楼”虽然当中没有标点符号,但“登”代表一个动作,“鹳雀楼”(四大名楼之一)则是黄河边上的一座楼。吟诵时要在当中稍稍停顿一下,否则就容易产生歧义。此外,学生们要逐渐掌握破读和韵字吟诵的规律,借助口语形式重新组合文字。学生会在吟诵古诗文时慢慢学会依字行腔。古诗文吟诵教学模式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先采用顺口溜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大家理解平仄高低规律和特点。教学中,要从细节出发,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读诵古诗文。
(二)掌握好节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当学生掌握平仄声调后,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接触一下吟诵的节奏特点。借助节奏,能够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让古诗文变得生动起来。一旦古诗文失去了节奏,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无法称其为诗文。在朗读过程中合理处理吟诵节奏,能够表现出声音的长与短,停歇与张弛,音调的轻重与停顿,当每个音节都得到很好处理后,诗文自带的内心情感也就随之吟诵出来了,听者也能在特定节奏下感受到文字之美和韵律之美。即便同一首诗文,同一句话,每个人吟诵都有较大差异。学生们需要亲身体验,不断摸索,才能很好地把控诗文的节奏。当学生赋予诗文情感之后,也会获得相应的回馈,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家在吟诵中用心去感受每个字词。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地诠释了反复诵读法,在一遍遍诵读过程中,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对字、词、句有更深刻的体会,甚至能和作者“隔空对话”。教学实践证明,开火车反复读效果明显且记忆效果深刻。另外,采用师生交替的灵活“素读”,也能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效果,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都可圈可点。
在吟诵基础上,教师讲解描绘的诗情意境,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从多次的问答环节中可见学生不仅对吟诵感兴趣,更会通过教师的吟诵和讲解领会诗词的内涵,再通过吟诵、表达、练笔,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表达。能够很好的实现吟诵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审美鉴赏、语言建构、思维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可以从吟诵教学入手。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方法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古诗文,挖掘其中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使学生能够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提升审美能力,真正将古诗文文学和情感、语言充分融合到一起。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教学实践
一、古诗词吟诵概述
提到吟诵一词,人们往往想到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从广义角度分析,吟诵指世上语言中的即吟且诵现象;从狭义角度来看,吟诵指汉族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读书方法。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吟诵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地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吟诵不同于普通的朗读,汉语具有一种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包含了众多的平仄、格律、韵字,因此,吟诵的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透过这种声音,是可以和生命结合起来的,所以要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文更像是浓缩的中华文化,从字、词、意上都极具情感色彩。诗歌产生于古代的日常劳作,用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并且和音乐、舞蹈密不可分。当时的场景,就是人们边舞蹈边吟唱诗歌。时间来到周朝,才有了较为完整的礼乐制度,诗歌吟诵才演变为教学形式。春秋时期开始,私学逐步兴起,古诗文吟诵在教学中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孔子传经受教也多采用吟诵这种教学方式。两汉时期开始设立五经博士,人们吟诵诗词,甚至有机会入仕为官。
解放后,我国教育部曾发文禁止课堂唱读,吟诵也逐渐退出教学体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沿用只讲不读情况。虽然后来不再限制吟诵,但受应试教育影响,背诵和朗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无法深刻理解古诗文的诗意,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背诵,对于诗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加之古诗文教学模式固定,给学生们带来乏味枯燥的感觉。古诗文教学本应是传授学生诗意栖居,这也是我们重新将古诗文吟诵作为一个研究方向,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吟诵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效果的方法分析
(一)基于学生年龄与学习特点
小学生年纪尚小,学习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吟诵更是知之甚少。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文吟诵时会感觉非常陌生,此时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掌握基本规则,先学习一些简单的吟诵技巧,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另外,学生应尽早学习标点符号的作用,与幼童时期学习的初识文字不同,吟诵主要是引导学生准确辨认出平仄、古今音的异同。比如“登鹳雀楼”虽然当中没有标点符号,但“登”代表一个动作,“鹳雀楼”(四大名楼之一)则是黄河边上的一座楼。吟诵时要在当中稍稍停顿一下,否则就容易产生歧义。此外,学生们要逐渐掌握破读和韵字吟诵的规律,借助口语形式重新组合文字。学生会在吟诵古诗文时慢慢学会依字行腔。古诗文吟诵教学模式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先采用顺口溜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大家理解平仄高低规律和特点。教学中,要从细节出发,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读诵古诗文。
(二)掌握好节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当学生掌握平仄声调后,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接触一下吟诵的节奏特点。借助节奏,能够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让古诗文变得生动起来。一旦古诗文失去了节奏,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无法称其为诗文。在朗读过程中合理处理吟诵节奏,能够表现出声音的长与短,停歇与张弛,音调的轻重与停顿,当每个音节都得到很好处理后,诗文自带的内心情感也就随之吟诵出来了,听者也能在特定节奏下感受到文字之美和韵律之美。即便同一首诗文,同一句话,每个人吟诵都有较大差异。学生们需要亲身体验,不断摸索,才能很好地把控诗文的节奏。当学生赋予诗文情感之后,也会获得相应的回馈,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家在吟诵中用心去感受每个字词。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地诠释了反复诵读法,在一遍遍诵读过程中,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对字、词、句有更深刻的体会,甚至能和作者“隔空对话”。教学实践证明,开火车反复读效果明显且记忆效果深刻。另外,采用师生交替的灵活“素读”,也能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效果,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都可圈可点。
在吟诵基础上,教师讲解描绘的诗情意境,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从多次的问答环节中可见学生不仅对吟诵感兴趣,更会通过教师的吟诵和讲解领会诗词的内涵,再通过吟诵、表达、练笔,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表达。能够很好的实现吟诵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审美鉴赏、语言建构、思维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可以从吟诵教学入手。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方法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古诗文,挖掘其中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使学生能够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提升审美能力,真正将古诗文文学和情感、语言充分融合到一起。
- 【发布时间】2022/11/20 3:41:56
- 【点击频次】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