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从学术到生活:甲骨文化视角下儿童语文学习的审美创造

 

【作者】 言 安

【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一脉相承发展为今天的汉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甲骨文不仅是一种文字,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甲骨文化视角下,开展儿童学习、实践等审美创造活动,将学术拉近到生活,培养他们的美育品格,更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甲骨文;语文学习;审美创造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第一个鉴定、购藏甲骨文,自此拉开了甲骨学发展的序幕。虽然学者们对甲骨文的研究仅有120多个年头,但甲骨文确是商朝晚期的珍贵文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商王崇尚神权,在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动时常常要依靠占卜。占卜,就是把所要问的事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并举行隆重的仪式,用火烧灼这些甲骨,最后根据呈现出的兆象来判断吉凶。因此,这些甲骨上留下的大量占卜记事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与古埃及纸草文字、古苏美尔象形文字和古印度哈拉帕文化的印章图像文字相比,同为“世界四大最早文字”的甲骨文却是唯一“活下来”的文字,经历一系列的演变成为今天通用的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基因。
  一、甲骨文就在儿童生活中
  国家一直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甲骨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不应局限在高校、研究院,儿童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可以从甲骨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提到甲骨文,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学术领域,普通人平时根本不会接触到它们,更别提儿童了,真是这样吗?确实,要想做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需要付出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完成。但是,甲骨文具有“表意文字”的特性,恰恰符合儿童发达的形象思维和认知水平。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主办的规模较大的少儿甲骨文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省美术馆举行,有的在市民广场举办,现在还出现了网上展览的形式。当甲骨文遇见儿童,“趣味性”便贯穿了始终,活动中,孩子们能开动脑筋合作完成“甲骨文字拼图”,能拿起彩笔信手绘制一幅五彩的“甲骨文字画”,能进行“甲骨文猜字大比拼”,能介绍自己认识的甲骨文,等等。看到孩子们与甲骨文穿越千年时空,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古今对话,不禁让人感触:原来,甲骨文也可以离儿童很近。
  二、甲骨文让语文学习更美
  (一)甲骨文与语言运用
  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贯穿一年级到六年级,甲骨文对语言运用的促进从识字教学开始。
  翻开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识字4 日月水火》一课中“日、月、水、火、山、石、田、禾”旁不仅有插图,更在图的右下角出示了这几个字对应的甲骨文,课后习题则是让学生看图猜字,连一连,更增添语文识字学习的趣味性。教材抓住了象形文字的特点,由插图到甲骨文,再到现在通用的汉字,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汉字造字特点,提高识字兴趣。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以甲骨文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构字的特点,就更容易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了。比如“山”,甲骨文中写作“    ”,不妨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古人用这样的形状代表“山”,学生一定会讲到山峰的形状。此时再问学生古人为什么不用一座山峰的形状做代表,或者用好多个山峰形做代表呢?由此引出“三”在古代表示多的意思,现实中山也总是连绵起伏的,因此古人在造甲骨文时就连用三个山峰的形状组成“山”字。最后,将现代规范汉字“山”出示出来一对比,学生们不难理解字中三个竖向笔画对应的就是三座山峰,这样一来,他们对于“山”字就又理解字义,又能记住字形了。
  (二)甲骨文与思维能力
  甲骨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很多时候可以从甲骨文入手,了解造字背后的逻辑和思维,去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识记。
  笔者曾经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识字9 日月明》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人从,三人众”中的“从”和“众”两字,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现代规范汉字“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字是一撇一捺组成的。
  有学生会说:“一撇一捺撑起一个人。”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可更多的学生则是面面相觑。于是,笔者邀请一位男生走上讲台,请他侧身对着大家,让大家观察。随后又请了一位身高比他高的女生也上前与他一同侧身对着大家。笔者一边用手沿着他们的头脚笔画,一边问台下的学生有没有新发现。很快,学生们恍然大悟,在他们的讲述中,笔者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甲骨文“人”字(    ),一边强调甲骨文的“人”选取的是人的侧面像,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人的侧面都是由从头到脚的主躯干加一条胳膊组成,演变为今天一撇一捺的“人”字。
  有学生疑惑了:“老师,那人的正面呢?不也能代表人吗?”笔
便在黑板上写下了甲骨文“大”字(    ),从正面看的人是更大的,这就是“正大光明”,学生们恍然大悟,神态中比之前更有学习的兴致。
  接下来学习“从”和“众”的时候,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造字的规律了。笔者请了两位学生上台用身体展示什么是“从”,一开始两个学生是背对背站的,笔者启发:“小甲同学,你要跟从小乙同学去做一件事,你应该面朝哪里呀?”由此甲骨文“北(背)”
(     )和“从”(      )的识字教学顺势展开,两人侧身相背就是“北”,两人侧身面朝同一个方向挨在一起就是“从”。如果再来一个人一起,再来多个人一起,甲骨文“众”(     )就用三个人来表示很多人,他们的头顶还有一轮太阳,无论是人数还是太阳照到了更多的人的角度去理解,“众”的字形和字义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美”,在甲骨文中,构字的意思就是“羊大为美”,古时候羊就是珍贵的美食,羊越大越好,在古人眼中也就最美。学生明白这一点后,不用去记类似“王大妈头戴两朵花”这样的小儿歌,反而轻轻松松就能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在识字教学中,有些生字如果我们去探究一下它的前身甲骨文,就能给学生带来更加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不仅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还能令他们去发现、欣赏汉字之美。
  (三)甲骨文与审美创造
  《周易·贲》彖辞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指通过艺术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将感受与体验为渠道,实现对人生和人心的和谐化育,这就是自古以来儒家所倡导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美育”的涵盖范围很广,不只是艺术上的美,还有人文方面的内涵,甲骨文便兼具这两点,因而启发儿童的审美创造。
  甲骨文有艺术之美。古人在创造甲骨文时,都能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用简洁明了的线条来表示每个字的意思。由此,甲骨文渐渐变成了系统性的文字,当时刻字之人虽各不相同,但所刻文字均在体系中,字形统一。从具象到抽象,甲骨文从诞生起就极具艺术性。特别是当我们放大欣赏已出土的甲骨实物或甲骨拓片时,每一个甲骨文的线条都是那么流畅。它们字形偏瘦长,顺着龟甲的形状纵向排列,规整中透着灵动,整体风格自然古拙,甚至还透着些“童趣”。当儿童遇见甲骨文,他们很自然地也会产生写一写的想法,又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往往更容易写出甲骨文的“味道”。
  甲骨文有人文之美。甲骨文中除了有大量的象形字,还有很多指事、会意字,这些字的背后是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蕴含着古朴的人文性。如甲骨文“友”(    ),该字形由两只“手”组成,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手拉手一同进步。关于朋友、友情有太多可以描述的画面,智慧的古人仅仅用两只手就涵盖了“友”的意义,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商朝社会的人文性很突出,朋友之前相互帮助、提携的内核从那时就已确立。如果把甲骨文和现代规范汉字的“友”并列观察,我们也能从结构上找到相联系之处,只要稍加变形和移位就能从古今字体之间自如变换。如果教师在教学“友”字时能够向学生拓展甲骨文“友”,学生不仅能识记字形,更能理解“友”的含义,对他们的交友观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当儿童发现了甲骨文的美,便会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开始由理解欣赏迈向审美创造。
  (四)甲骨文与文化自信
  甲骨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发现至今,甲骨学逐渐兴起,也让更多的世人领略了它的魅力。当甲骨文走进儿童的时候,它愈加绽放出自身的光彩,体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笔者在对自己班级学生普及甲骨文化时,常常能听到他们不由自主发出赞叹的“哇”声。有一次,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甲骨文“万”字(     )让学生们猜是什么字。学生们非常肯定地说是“虾”,理由是这个字形很像一只龙虾。笔者指了指甲骨文“万”字的两只钳子和尾巴,学生们露出疑惑的表情,谁也猜不出答案。于是,笔者说出了令他们大为惊讶的答案,引得教室里议论纷纷。待他们稍微安静后,笔者才讲出了理由:这个字是“万”没错,字形却是一只蝎子,因为蝎子的繁殖能力超强,一次能产成千上万枚卵,所以用它来表示“万”。话音刚落,教室里几乎沸腾了,“哇!”“祖先太厉害了!”“怎么想到的,神了!”学生们对古人造字的智慧无不佩服,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甲骨文看似遥远,其实离我们很近,认识它,理解它,欣赏它,没有人不为之骄傲,“文化自信”早已融入民族基因。
  三、少儿甲骨文的打开方式
  除了在课堂上宣讲甲骨文化,其实还有很多丰富的形式可以激发儿童对甲骨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甲骨文的热情。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提出了语文学习要“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甲骨文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常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开展少儿甲骨文活动就是要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结,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审美创造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美育品格,提升综合素养。
  (一)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本身是锲刻于龟甲兽骨上的,线条以方、直居多,与日常所见各类篆、隶、楷、行、草等书法风格迥然不同,这样的特点不仅不影响它跻身书法之列,反而更具独特的美感。
  儿童天性纯真烂漫,当他们提笔写甲骨文字时,往往不假思索,用笔舒展,更容易写出甲骨文独特的“拙”味。在写甲骨文书法时,他们也需要进行前期字形的查找,将几个甲骨文进行有机整合,组成一些有内涵的语句,如“中国梦”“如鱼得水”“知足常乐”“自力更生”等。













  (二)甲骨文字画
  甲骨文因其象形的特点,很适合以“字”为“画”,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能被画笔绘制成一幅幅优美的文字画。




































  上面例举的几幅甲骨文字画有单字的,也有多字组合的,小作者们都是经过精心选材,设想好一个主题,给甲骨文披上彩色外衣,点缀上精美的装饰,用图画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创意甲骨文
  以甲骨文为素材进行的审美创造不只限于在纸张上,儿童能找到更多材料,从更加丰富的角度来发挥他们的创意。















  随手捡几片树叶,可以“摆”出甲骨文“学”;信手取一些彩泥,便能“捏”成一只“鸡”。









































  思维再发散一些,甲骨文更可以走进生活:扎染、泥塑、雕刻、手绘、剪纸、拼贴……儿童的无限创意让甲骨文不仅“鲜活”起来,还能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将传统与时尚自由融合,涌现出新时代的活力。
  四、结语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从几千年前向我们走来,每个文字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学习、研究它们,我们能寻到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让他们与甲骨文亲密接触,既能理解汉字独特的魅力,又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奇趣丰富的审美创造,美育贯穿始终。在儿童喜闻乐见的少儿甲骨文活动中,古老与现代的碰撞,学术与生活的相融,让人真切感受到甲骨文化的澎湃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宇信,(韩)具隆会.甲骨学发展12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王蕴智.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上册[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
  [3]王蕴智.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下册[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
  [4]陈年福.实用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38:25
  • 【点击频次】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