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实施任务驱动,动态整合教学过程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部编版教材实施以来,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效力也越来越明显,许多教师都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但是实际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以《白杨礼赞》为切入点,阐释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涵,针对例文的教学现状分析,论述这种模式的教学在讲究内容选择、丰富活动形式方面带来的启示,以期在动态整合教学过程上带来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白杨礼赞》;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主题为统整,多个小任务依次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任务作为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载体,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效整合,从而形成趣味性实践性十足的任务。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内容来看,这种教学其实是“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追求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发展效应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多种素养的灵活调动,当知识点分解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生动的任务中时,这些核心素养也会得以提升。
一、教学现状分析
1. 忽视朗读重要性,缺少文本品读
在单元导语中,编者强调“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可见,在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去体悟文章的情感境脉走向。朗读是一种基于书面文本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所呈现出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比书面文本更“表情达意”、更生动鲜活。特别是在抒情性散文中,落实朗读可以拉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在领会文中情感、培养自身的语感方面,朗读也发挥着极大重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教师认为朗读就是浪费时间,有的教师索性把朗读视为早读课的任务,觉得在课堂上不应该花费时间去教导。
2. 教学目标多乱杂,教学计划随意
有研究者通过整理30份教学课例,从统计数据发现,一些教学课例把教学目标设立得五花八门,甚至有的更是设置了8个教学目标,看似教学目标表述得十分系统完整,但实际上却“多而不当”。也正是因为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够合理,常常会导致教师在临近下课时匆忙结课,对每一个教学目标浅浅带过。“每篇文章都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是以不同文章的教学必须具有不同的目标取向。”《白杨礼赞》作为一篇革命题材的写景抒情散文,把激荡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情感态度目标统摄三维目标,能够起到情感带动教学的良好作用。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教学目标被诸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等一系列大而空的目标占据着,这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落实教学计划时不得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满堂灌。
3. 过于重视情感线,割裂语言形式
王尚文教授认为,言语形式能给人最直接的知觉,因其是一种外表可感的线性结构;而承载人们情感和认识的言语内容只能处在一定的言语形式中。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有不少教师在讲解这种手法是考虑到此手法在考试中的应用,单拎出来大讲特讲,俨然将情感与语言形式的联系置之一边,其实在文章中排比句兼套用反问的句子,烘云托月式地将白杨树的象征意味酣畅淋漓地道尽。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其实才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口。
二、《白杨礼赞》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一)重视内容选择,优化教学“设计图”
1.注重广度:多文本比较中求同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在单篇文本教读时引入一些相近或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在多文本的学习中多角度理解阅读材料,在“量”的积累中逐步获得“质”的飞跃。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教授中,教师补充《爱莲说》、《赠从弟》,引导学生在把握白杨树、莲花、松柏三者的象征意义之后体悟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肯定,在同一层面上扩展文本的广度,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切入,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
在多文本比较中求同是深化主题、强化手法运用的新的学习方式,在任务驱动式教学里对于落实任务要求,促使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每一个阅读材料,都是作者投入了浓厚的情感倾注,实然,在扩大阅读材料的广度就意味着教师有意识地将有着饱含着同一种情感的作品整合到了一起,在同一个情感的反复熏陶之下,教材文本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2. 讲究深度:补白文本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了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背景,在任务驱动式教学里,设置补白任务可以在弥补学生背景空白方面发挥作用。在大多数统编本教材的选文里,一些典型的时代背景介绍只是片段式地散落在阅读文本当中,而这些背景往往是打开学生与作品之间那一扇门的钥匙,特别是在例如《白杨礼赞》这类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主要事件,有助于学生自己在研读文本时能够自主地将文中事物的形象与特殊的时代联系在一起,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其次,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补白作者的背景即人生经历可以增强文本感情线的感染力。例如在《白杨礼赞》创作时期,茅盾于1939年受邀到新疆学院任教,后来被盛世才软禁,1945年5月中旬,遇到了朱德和周恩来,在延安参观访问的5个月里,解放区居民朴实正直的品质,还有艰苦抗战的顽强斗争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茅盾的创作。这段人生经历促使茅盾坚定了要用笔来战斗、用文章来团结教育群众的想法。把掌握时代和作者背景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个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纵向深挖文本的内涵。
(二)丰富活动形式,创设学习“游戏场”
1. 预学任务单
这种任务单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对教学计划有着明确的认识,在分析学情、教情的双重基础之上于课前提供给学生,导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学任务单一方面可以有效链接之后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基础,对任务单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白杨礼赞》为例,预学任务单可以出示时代背景、同类型选文、作者经历等方面的材料,由于材料的丰富性,这给予了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从适合自己的理解角度来切入,可以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
2.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笔记方式,他认为这样的导图可以帮助人类表达发散性思维。在目前语文学科的应用当中,其主要的形式是在阅读文本中找寻关键词句,以及围绕着这些核心词总结、延伸出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二三级内容。在梳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都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慢慢调动起来,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的方式画出切实的思维导图,这不仅在助力学生把握文章境脉,而且促使学生在思维的聚合与发散之间获得思维的长足高阶发展。
三、结语
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放在更广阔的视域来看,在每一个课程应用中都可以有所助力。语文学科作为育人价值极为丰富但课程内容容量偏多的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主科,改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过程等等,是当前语文学科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并非适用于统编本教材的每一篇选文,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切性还需要继续挖掘,教师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任务设置的顺序自己最后的任务完成评价体系都应该继续探索,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朗读王佳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4.
[4] 龚成.《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建议[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9.
[5] 荣维东.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J],语文建设,2007(2):12-15.
[6] 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3-75.
[7] 葛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7(1),33-34.
作者简介:赵贝(1996-),女,汉族,浙江兰溪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1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白杨礼赞》;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主题为统整,多个小任务依次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任务作为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载体,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效整合,从而形成趣味性实践性十足的任务。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内容来看,这种教学其实是“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追求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发展效应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多种素养的灵活调动,当知识点分解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生动的任务中时,这些核心素养也会得以提升。
一、教学现状分析
1. 忽视朗读重要性,缺少文本品读
在单元导语中,编者强调“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可见,在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去体悟文章的情感境脉走向。朗读是一种基于书面文本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所呈现出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比书面文本更“表情达意”、更生动鲜活。特别是在抒情性散文中,落实朗读可以拉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在领会文中情感、培养自身的语感方面,朗读也发挥着极大重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教师认为朗读就是浪费时间,有的教师索性把朗读视为早读课的任务,觉得在课堂上不应该花费时间去教导。
2. 教学目标多乱杂,教学计划随意
有研究者通过整理30份教学课例,从统计数据发现,一些教学课例把教学目标设立得五花八门,甚至有的更是设置了8个教学目标,看似教学目标表述得十分系统完整,但实际上却“多而不当”。也正是因为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够合理,常常会导致教师在临近下课时匆忙结课,对每一个教学目标浅浅带过。“每篇文章都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是以不同文章的教学必须具有不同的目标取向。”《白杨礼赞》作为一篇革命题材的写景抒情散文,把激荡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情感态度目标统摄三维目标,能够起到情感带动教学的良好作用。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教学目标被诸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等一系列大而空的目标占据着,这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落实教学计划时不得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满堂灌。
3. 过于重视情感线,割裂语言形式
王尚文教授认为,言语形式能给人最直接的知觉,因其是一种外表可感的线性结构;而承载人们情感和认识的言语内容只能处在一定的言语形式中。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有不少教师在讲解这种手法是考虑到此手法在考试中的应用,单拎出来大讲特讲,俨然将情感与语言形式的联系置之一边,其实在文章中排比句兼套用反问的句子,烘云托月式地将白杨树的象征意味酣畅淋漓地道尽。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其实才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口。
二、《白杨礼赞》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一)重视内容选择,优化教学“设计图”
1.注重广度:多文本比较中求同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在单篇文本教读时引入一些相近或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在多文本的学习中多角度理解阅读材料,在“量”的积累中逐步获得“质”的飞跃。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教授中,教师补充《爱莲说》、《赠从弟》,引导学生在把握白杨树、莲花、松柏三者的象征意义之后体悟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肯定,在同一层面上扩展文本的广度,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切入,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
在多文本比较中求同是深化主题、强化手法运用的新的学习方式,在任务驱动式教学里对于落实任务要求,促使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每一个阅读材料,都是作者投入了浓厚的情感倾注,实然,在扩大阅读材料的广度就意味着教师有意识地将有着饱含着同一种情感的作品整合到了一起,在同一个情感的反复熏陶之下,教材文本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2. 讲究深度:补白文本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了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背景,在任务驱动式教学里,设置补白任务可以在弥补学生背景空白方面发挥作用。在大多数统编本教材的选文里,一些典型的时代背景介绍只是片段式地散落在阅读文本当中,而这些背景往往是打开学生与作品之间那一扇门的钥匙,特别是在例如《白杨礼赞》这类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主要事件,有助于学生自己在研读文本时能够自主地将文中事物的形象与特殊的时代联系在一起,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其次,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补白作者的背景即人生经历可以增强文本感情线的感染力。例如在《白杨礼赞》创作时期,茅盾于1939年受邀到新疆学院任教,后来被盛世才软禁,1945年5月中旬,遇到了朱德和周恩来,在延安参观访问的5个月里,解放区居民朴实正直的品质,还有艰苦抗战的顽强斗争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茅盾的创作。这段人生经历促使茅盾坚定了要用笔来战斗、用文章来团结教育群众的想法。把掌握时代和作者背景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个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纵向深挖文本的内涵。
(二)丰富活动形式,创设学习“游戏场”
1. 预学任务单
这种任务单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对教学计划有着明确的认识,在分析学情、教情的双重基础之上于课前提供给学生,导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学任务单一方面可以有效链接之后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基础,对任务单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白杨礼赞》为例,预学任务单可以出示时代背景、同类型选文、作者经历等方面的材料,由于材料的丰富性,这给予了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从适合自己的理解角度来切入,可以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
2.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笔记方式,他认为这样的导图可以帮助人类表达发散性思维。在目前语文学科的应用当中,其主要的形式是在阅读文本中找寻关键词句,以及围绕着这些核心词总结、延伸出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二三级内容。在梳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都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慢慢调动起来,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的方式画出切实的思维导图,这不仅在助力学生把握文章境脉,而且促使学生在思维的聚合与发散之间获得思维的长足高阶发展。
三、结语
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放在更广阔的视域来看,在每一个课程应用中都可以有所助力。语文学科作为育人价值极为丰富但课程内容容量偏多的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主科,改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过程等等,是当前语文学科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并非适用于统编本教材的每一篇选文,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切性还需要继续挖掘,教师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任务设置的顺序自己最后的任务完成评价体系都应该继续探索,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朗读王佳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4.
[4] 龚成.《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建议[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9.
[5] 荣维东.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J],语文建设,2007(2):12-15.
[6] 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3-75.
[7] 葛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7(1),33-34.
作者简介:赵贝(1996-),女,汉族,浙江兰溪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1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39:35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