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学科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者】 张增坤

【机构】 河北省沧州市上海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及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体系中文化品格这一要素,探究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及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们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们学习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在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国家的各种相关文化,不可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在1904年曾对语言教学给出这样的定义:“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运用英语跨文化去进行交流。
  一、培养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我们要立足于教学,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和培养,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化内涵,理性接受文化异同,构建文化品格,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 拓展词汇学习,了解文化差异
  在语言的学习与交流中,各类词汇由于表达习惯、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看似简单易懂的单词反而蕴藏着值得探究的文化内涵。
  如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2中出现许多颜色的单词。在处理这类单词时,我不单单只是进行单词的讲解,还联系中外文化不同颜色的意义,并拓展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颜色类词组。如“red”“yellow”在中国常被广泛应用于喜庆热闹的日子里,如:春节、国庆等;古老的建筑也拥有大量的红黄元素,如:故宫、天坛等;我国的旗帜徽章,如:国旗、队徽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红色还有“愤怒”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教授“blue”一词时,我拓展了“feel blue”,其在英语文化中表示伤心、难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帮助学生了解颜色类单词的不同含义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
  三、挖掘对话材料,感悟文化内涵
  英美国家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挖掘教材中对话板块的重要信息,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是构建学生文化品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对话:“What do you like? I like hamburger.”国外人们的饮食以及方式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再比如:通过对话:“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bus.” “How often do you go to school? Five times a week.”我们获得信息:英美等国家的学生们在校进行午餐,和我们国家不一样。
  课堂教学中,这些丰富的文化知识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不同国家的生活实际和文化差异,让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理解,与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文化认同和文化鉴别能力。
  四、整合语篇单元,构建文化品格
  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各单元内容,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讨论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并将其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完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意识培养过程。
  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2 In Beijing教学中,我围绕“the Palace Museum,Tiananmen Square,the Great Wall”以及Beijing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等开展教学。通过探究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故宫等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还结合中文汉字的历史发展作为教学导入:通过分析比较文字、语言发展的异同之处,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五、 体味传统文化,加深情感体验
  程晓堂教授把文化品格解释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英语学习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品格的养成过程。
  在冀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4这一单元中出现了中国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我在教授这一课时,拓展了节日时间、食物、活动、起源及习俗,让学生思考在中国是如何欢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在这些节日里,学校或者家里都会进行哪些活动,并联系节日背后的情感,聊一聊节日蕴含的寓意。让学生细细去寻找品味、传统节日的关键文化信息。同时仿照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句式表达。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节日中常见的庆祝活动、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优良品行的健美少年。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中国考试》 201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59:32
  • 【点击频次】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