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教育中,数学的定位与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数学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学生的事物分析能力,空间几何关系理解能力,在学生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最大化数学教育价值,教师就需要做好对教学问题的合理化设计,确保数学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思路
所谓的问题解决实际上就是高级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倾尽所有,运用所有已知知识点处理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思路。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即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数学能力、数学技能。教师需要提前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利用情景教育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技能解决生活难题。
一、教学模式
1.认知模式
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该结构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心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培养。该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体。
2.技能培养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相关技能,这些技能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模仿解答习题。随后教师指点与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
3.模型建构
该模式中教师需要先行创设情境,随后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与分析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数学问题分析能力,学生需要用数学工具打造数学模型。
4.开放问题
这种模式中教师需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开放材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陈述与巩固知识,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意识。学生需要自行猜想与判断,完成对数学技巧的反思。
二、问题解决
1.情境导入
情境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下,能够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参照自己的经验完成对问题的解读与思考。
2.调动知识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整理与归纳已有知识,随后深入问题当中,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明确方向,顺利解答知识问题。
3.资料搜集
资源搜集的意义在问题解决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解决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情景。可是很多学生实际上并不了解教师给出的情景。因此学生需要自行主动探究情景要素,该过程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4.问题引导
问题解决的设计需要体现以生为本,这里所说的以生为本不单单是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围绕学生需求设计。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行发现或是“犯错”找出问题。比如学习《概率初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引出生活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参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设计问题解决思路。由于很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会犯错。此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指出问题的对错。
5.问题表征
教师需要参照学生問题能力、认知能力出发开展教学。因初中生大多不具备抽象思维、概括思维,无法合理应用数学语言解读数学问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完成问题表征。需说明的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环境与条件。
6.问题思考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不会只遇到一个问题或是一种难度问题。学生也有可能会指出结构不良类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归类问题内容,用更适合本课教学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需要站在问题条件出发,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调整为具象化数学问题。
7.策略选择
教无定法对数学教育来说非常贴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这种不同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素质与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合理调整,确保教育工作能够发挥应有价值、应有作用,完成对知识结构的合理设计与合理使用。
8.策略使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彻底处理问题,第二种情况没有解决问题。面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不用考虑其他需求,面对第二种情况,教师则需要采取其他教学策略,解决学生的困扰,实现学习思路的突破。
结语
以问题解决角度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同时兼顾实际与理论目标,教师需要做好合作才能够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设计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素质、意识与能力才能够达标。
参考文献:
[1]刘畅.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重构研究[J].中学数学,2019(06):82-84.
[2]董金发.“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17):19-20.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思路
所谓的问题解决实际上就是高级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倾尽所有,运用所有已知知识点处理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思路。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即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数学能力、数学技能。教师需要提前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利用情景教育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技能解决生活难题。
一、教学模式
1.认知模式
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该结构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心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培养。该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体。
2.技能培养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相关技能,这些技能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模仿解答习题。随后教师指点与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
3.模型建构
该模式中教师需要先行创设情境,随后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与分析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数学问题分析能力,学生需要用数学工具打造数学模型。
4.开放问题
这种模式中教师需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开放材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陈述与巩固知识,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意识。学生需要自行猜想与判断,完成对数学技巧的反思。
二、问题解决
1.情境导入
情境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下,能够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参照自己的经验完成对问题的解读与思考。
2.调动知识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整理与归纳已有知识,随后深入问题当中,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明确方向,顺利解答知识问题。
3.资料搜集
资源搜集的意义在问题解决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解决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情景。可是很多学生实际上并不了解教师给出的情景。因此学生需要自行主动探究情景要素,该过程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4.问题引导
问题解决的设计需要体现以生为本,这里所说的以生为本不单单是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围绕学生需求设计。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行发现或是“犯错”找出问题。比如学习《概率初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引出生活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参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设计问题解决思路。由于很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会犯错。此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指出问题的对错。
5.问题表征
教师需要参照学生問题能力、认知能力出发开展教学。因初中生大多不具备抽象思维、概括思维,无法合理应用数学语言解读数学问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完成问题表征。需说明的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环境与条件。
6.问题思考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不会只遇到一个问题或是一种难度问题。学生也有可能会指出结构不良类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归类问题内容,用更适合本课教学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需要站在问题条件出发,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调整为具象化数学问题。
7.策略选择
教无定法对数学教育来说非常贴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这种不同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素质与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合理调整,确保教育工作能够发挥应有价值、应有作用,完成对知识结构的合理设计与合理使用。
8.策略使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彻底处理问题,第二种情况没有解决问题。面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不用考虑其他需求,面对第二种情况,教师则需要采取其他教学策略,解决学生的困扰,实现学习思路的突破。
结语
以问题解决角度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同时兼顾实际与理论目标,教师需要做好合作才能够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设计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素质、意识与能力才能够达标。
参考文献:
[1]刘畅.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重构研究[J].中学数学,2019(06):82-84.
[2]董金发.“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17):19-20.
- 【发布时间】2022/12/14 11:01:04
- 【点击频次】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