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言特点 学习语言表达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构成整个的课本,且每篇文章都是文辞优美。对于每篇文章来说,作者的思想境界、语言风格等不同,语言表达也形式各异。语文课堂教学正是要抓住每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准确、生动地交流。
《爬天都峰》是统篇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爬天都峰前”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写清楚天都峰的高和陡。
教学“听到的”的部分,主要是读“我”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的对话: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教学片段一:
师:指名分角色读第3-5自然段。思考:你发现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1:两个问句差不多,都是先称呼,后问话。
生2:“我”称呼老爷爷为“您”,说明“我”很有礼貌。
生3:两个问句里都有一个“也”字。
师:这段文字中还有一个“也”字。大家读一读。
生:老爷爷也点点头。
师:“也”,我们在低年级已经学过,是表示两个事物同样、并行。这里的“也”,都是这个意思吗?
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现象的不同,能激发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语言现象,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学片段二:
师:老爷爷为什么也点点头?
生:我点点头。
师:我点点头,——
生:老爷爷也点点头。
师:我会写毛笔字,他——
生:也会写毛笔字。
师: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
生:也是枣树。
师:如果问话句子里的“也”,是表示两个事物同样、并行,那应该怎么说?
生1:小朋友,我来爬天都峰,你也来爬天都峰?
生2:老爷爷,我来爬天都峰,您也来爬天都峰?
巧妇难煮无米之炊。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不仅要积累语言内容,也要积累语言形式,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方式,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学中,教师顺着“我点点头,老爷爷也点点头”的教学思路,采用引读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也”表示两个事物并列的句式。通过修改文中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该句式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句子的比较,作好铺垫。
教学片段三:
出示句子: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小朋友,我来爬天都峰,你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我来爬天都峰,您也来爬天都峰?
师:读句子,说说你读了这两组句子,有什么感觉?
生:每组句子的第一句话,让人感到惊讶;第二句话只是表示两人都来爬天都峰。
师:回答得真好!“我”和老爷爷惊讶什么呢?
生:“我”对年纪比我爷爷还大的老爷爷,来爬这高而徒的天都峰,感到惊讶。老爷爷对这么小的“我”,来爬这高而陡的天都峰,感到惊讶。
师:是啊。“也”不仅强调天都峰的高而陡,还强调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年纪(或“我”对老爷爷这么大年纪)还来爬天都峰感到敬佩
师:指名读句子,读出你的惊讶。
师: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段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师范读课文。)
生1:“我”从老爷爷的问话中得到赞许,老爷爷也从“我”的问话中得到赞许。
生2:从“我”和老爷爷的问话中,不仅读出对对方的敬佩,还读出了要勉励自己一定要向对方学习,鼓起勇气爬上天都峰。
师:(引读)老爷爷也点点头,说——
生:对,咱们一起爬吧!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抓住“也”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进行各个意思的单一训练,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强化语言表达的情感功能,去体验“也”表示“两个事物并列”或“强调”时的不同情感和语气。通过句子对比,感悟文本中对话的“也”字,不仅惊讶于这么小(或大)年纪来爬高而陡的天都峰,还从对方的问话中得到赞许,同时问话的自己也获得鼓励。
教学片段四: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今天就是学校秋季运动会报名的日子。
我虽然经常早上跟爸爸跑步,但真正要参加800米长跑比赛,我还是有点胆怯。自从老师宣布了比赛项目,我一直有点犹豫不决。
同学们纷纷来到讲台上报名。我扫了一眼800米长跑的报名表,居然有王林的名字。我看看身边又瘦又矮的他,忙说:
“ ”
他拉着我的手说:“我们一起为班级争光吧!”
800米预赛的时间到了,我们6人一组的运动员上场了。只听见观众席上一片议论声, ”
……
思考: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1.你也参加800米长跑啊?
我想参加800米长跑,你也参加800米长跑啊?
2.这么矮小的同学也参加800米长跑?
那些高大的同学参加800米长跑,这么矮小的同学也参加800米长跑?
学生自由读片段,同桌讨论,填写句子。
师:从“你也参加800米长跑啊?”读懂了什么?
生1:我感到很惊讶,又瘦又矮的王林能跑完800米吗?
生2:我读懂了,王林都报名参加800米比赛,文中的“我”获得了鼓励,自己一定要报名参加800米比赛。
师:从“这么矮小的同学也参加800米长跑?”读懂了什么?
生:观众担心矮小的王林参加800米长跑,身体吃不消。
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提出:以前我们一直说讲读课文要走“一个来回”,这是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先是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然后从思想内容再回到理解语言文字怎么表达的。这样一个来回走两步,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我认为语文课必须走出第三步,就是“实践”这一步。语文实践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机械训练,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准确、生动地表达。教学中,教师在“发现现象,积累语言,体悟语言”环节中,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感悟语言表达形式,体验语言表达内容,再在教师创设的具体语境中学习运用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把语用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在整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没有从语言结构入手,而是抓住语言的表达功能,由读通句子,到读懂句子,再到读透句子,最后到语文实践,由表及里地体悟语言表达的效果,为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爬天都峰》是统篇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爬天都峰前”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写清楚天都峰的高和陡。
教学“听到的”的部分,主要是读“我”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的对话: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教学片段一:
师:指名分角色读第3-5自然段。思考:你发现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1:两个问句差不多,都是先称呼,后问话。
生2:“我”称呼老爷爷为“您”,说明“我”很有礼貌。
生3:两个问句里都有一个“也”字。
师:这段文字中还有一个“也”字。大家读一读。
生:老爷爷也点点头。
师:“也”,我们在低年级已经学过,是表示两个事物同样、并行。这里的“也”,都是这个意思吗?
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现象的不同,能激发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语言现象,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学片段二:
师:老爷爷为什么也点点头?
生:我点点头。
师:我点点头,——
生:老爷爷也点点头。
师:我会写毛笔字,他——
生:也会写毛笔字。
师: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
生:也是枣树。
师:如果问话句子里的“也”,是表示两个事物同样、并行,那应该怎么说?
生1:小朋友,我来爬天都峰,你也来爬天都峰?
生2:老爷爷,我来爬天都峰,您也来爬天都峰?
巧妇难煮无米之炊。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不仅要积累语言内容,也要积累语言形式,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方式,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学中,教师顺着“我点点头,老爷爷也点点头”的教学思路,采用引读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也”表示两个事物并列的句式。通过修改文中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该句式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句子的比较,作好铺垫。
教学片段三:
出示句子: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小朋友,我来爬天都峰,你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我来爬天都峰,您也来爬天都峰?
师:读句子,说说你读了这两组句子,有什么感觉?
生:每组句子的第一句话,让人感到惊讶;第二句话只是表示两人都来爬天都峰。
师:回答得真好!“我”和老爷爷惊讶什么呢?
生:“我”对年纪比我爷爷还大的老爷爷,来爬这高而徒的天都峰,感到惊讶。老爷爷对这么小的“我”,来爬这高而陡的天都峰,感到惊讶。
师:是啊。“也”不仅强调天都峰的高而陡,还强调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年纪(或“我”对老爷爷这么大年纪)还来爬天都峰感到敬佩
师:指名读句子,读出你的惊讶。
师: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段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师范读课文。)
生1:“我”从老爷爷的问话中得到赞许,老爷爷也从“我”的问话中得到赞许。
生2:从“我”和老爷爷的问话中,不仅读出对对方的敬佩,还读出了要勉励自己一定要向对方学习,鼓起勇气爬上天都峰。
师:(引读)老爷爷也点点头,说——
生:对,咱们一起爬吧!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抓住“也”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进行各个意思的单一训练,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强化语言表达的情感功能,去体验“也”表示“两个事物并列”或“强调”时的不同情感和语气。通过句子对比,感悟文本中对话的“也”字,不仅惊讶于这么小(或大)年纪来爬高而陡的天都峰,还从对方的问话中得到赞许,同时问话的自己也获得鼓励。
教学片段四: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今天就是学校秋季运动会报名的日子。
我虽然经常早上跟爸爸跑步,但真正要参加800米长跑比赛,我还是有点胆怯。自从老师宣布了比赛项目,我一直有点犹豫不决。
同学们纷纷来到讲台上报名。我扫了一眼800米长跑的报名表,居然有王林的名字。我看看身边又瘦又矮的他,忙说:
“ ”
他拉着我的手说:“我们一起为班级争光吧!”
800米预赛的时间到了,我们6人一组的运动员上场了。只听见观众席上一片议论声, ”
……
思考: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1.你也参加800米长跑啊?
我想参加800米长跑,你也参加800米长跑啊?
2.这么矮小的同学也参加800米长跑?
那些高大的同学参加800米长跑,这么矮小的同学也参加800米长跑?
学生自由读片段,同桌讨论,填写句子。
师:从“你也参加800米长跑啊?”读懂了什么?
生1:我感到很惊讶,又瘦又矮的王林能跑完800米吗?
生2:我读懂了,王林都报名参加800米比赛,文中的“我”获得了鼓励,自己一定要报名参加800米比赛。
师:从“这么矮小的同学也参加800米长跑?”读懂了什么?
生:观众担心矮小的王林参加800米长跑,身体吃不消。
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提出:以前我们一直说讲读课文要走“一个来回”,这是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先是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然后从思想内容再回到理解语言文字怎么表达的。这样一个来回走两步,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我认为语文课必须走出第三步,就是“实践”这一步。语文实践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机械训练,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准确、生动地表达。教学中,教师在“发现现象,积累语言,体悟语言”环节中,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感悟语言表达形式,体验语言表达内容,再在教师创设的具体语境中学习运用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把语用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在整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没有从语言结构入手,而是抓住语言的表达功能,由读通句子,到读懂句子,再到读透句子,最后到语文实践,由表及里地体悟语言表达的效果,为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2/12/14 11:01:17
- 【点击频次】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