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心动,爱与智慧同行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特需儿童”近几年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新关注焦点,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当这些孩子走进集体时却又难免会面临各种不适应,甚至是受到排斥。在融合教育的推行下,一线的老师们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着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方法,爱生之心从未改变,却更考验老师的智慧。
关键词:特需儿童;同伴交往;因材施教
我的班上有一个很可爱的男生,现在二年级了,我喜欢叫他小羽,高大的个子,黝黑的皮肤,一双懵懂的眼神到处望,笑起来很腼腆。如今他是班级里的昆虫小博士,经常能看到他与小伙伴“分享”他的昆虫知识。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课间,我正巧从办公室拿着书本准备进班上课,远远的,就看见几个小朋友挨在一起,头凑近着在看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其中一人正是小羽,他手心里正爬着一只小蚂蚁,“这是它的头,头上有触角……”小羽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不太会表达,朗读课文时总是结结巴巴的,但在跟身边小朋友介绍昆虫时却思路清晰,语句虽然也简单,但是表达还算流畅。他简单说完就安安静静地和小朋友一起观察起这只小蚂蚁,我在一旁也不打扰,也想做一次他的小粉丝。他看见身边的小朋友好像也很喜欢这只蚂蚁,但是又有点害怕时,他又说:“它不咬人的。”说完就把自己的手掌伸向一个胆子看上去大一点的男生手边,两只小手一靠近,不一会,小蚂蚁就从小羽的手上“散步”到了那个小朋友的手上了。“啊。”小男生发出一声感叹,然后就被这酥酥麻麻的奇妙感觉吸引了,他喃喃地说:“嗯,它真的不咬人。”小羽此刻更加高兴,他又一次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和同学友爱相处的小羽在一年前却是我每每想起就夜不能寐的“大宝贝”。
初见,惊心
小羽背着小书包走进班里时,一脸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我只好给他随便找一个空位先坐下来。全班到齐后,按照身高顺序,小羽便坐到了教室最后一排。本来新生开学事情繁多,我很难记全所有孩子的名字,而小羽成功地让我记住了他。因为他,坐不住。报到的半天时间里,他要么趴在桌上,要么就起身到教室后门口张望,或者下位看看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无奈地接受了我们班有个“坐不住”的孩子这个事实。
然而,这其实只是一个开始,他身上最大的问题竟然还不是“坐不住”,而是“不会和同伴交往”。开学第一天,一个小朋友找我说我们班有个大个子打他头,一询问,是小羽。我找到小羽,问他有没有打别人的头,他愣愣地望着旁边不看我,点点头。我又问他为什么要打呢?他看了我一眼,抿抿嘴,不讲话。我追问他,那个小朋友有没有招惹你呀?他摇摇头,那你为什么打别人呢?他继续不说话,眼睛又愣愣地望向别处。我只好收尾:“小羽,你要记住,跟小朋友玩的时候要好好玩,不能随便动手,这样别的小朋友会疼的,你要是被别人打一下,你疼不疼?”他面无表情地说:“疼!”我以为,这一次的处理和教育能让他知道同伴相处要注意方式,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然而,事实一再地告诉我,我想得太简单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在学校每天都能收到小朋友的汇报:“小羽打了谁谁谁。”“小羽推了谁谁谁。”“小羽把谁谁谁弄哭了。”“谁谁谁受伤了,是小羽撞的。”……在这些时候,我总是焦头烂额地冲向现场,找到当事人和旁观者了解情况,指出问题,提醒道歉。经常是小羽无缘无故地对小朋友动手,也有个别时候是别的小朋友逗弄他,他一着急便大打出手。校园安全事关重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肢体冲突势必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我无奈之下,只好让小羽单人单座。
对于小羽的行为,我也很是着急,经常和小羽妈妈联系,甚至是邀请她方便时来班里看看孩子的状态,就连秋游都请妈妈一同陪伴。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直到我开始接到其他家长的“投诉”电话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有一部分被小羽频频招惹的孩子家长心中十分不满,他们有的找小羽妈妈理论,有的找我求助,甚至有家长说要联合起来“教训”一下小羽。我的手机每天成了“热线”,我变身成了“救火员”,整日为了班级的稳定到处“灭火”,内心十分焦灼,每天心惊胆战、夜不能寐。
调整,操心
1.大手拉小手
当我后来进班时,发现小羽像躲猫猫一样躲闪我时,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调整教育的方法了,光靠批评教育是不能让这个孩子明白自己的交往方式有多么的不合适了。在我眼前他能有所收敛,那在我不在场的时候,他又会回到他习惯的相处模式中,这样“猫捉老鼠”似的状态仍然会让小羽有“机会”去招惹到其他的小朋友。
思前想后,我最终做出了把小羽“带在身边”的决定。也就是说,所有的课间,小羽跟着我走,我午餐就餐时也把他一并带到食堂坐在身边吃饭,在校的所有课余时间我和小羽“形影不离”。这个办法看似简单粗暴,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耳边的“报告”声几乎没有了,家长的电话也不怎么打给我了,我心中的大石头似乎往下落了落。这一调整其实更像是一次“急刹车”,让小羽一下子失去“动手的机会”,体会“被约束”的感觉,在班级内也极大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看似班级氛围又恢复了理想中的稳定和谐,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深知小羽终究是个活生生的人,是有无限可能的孩子。24小时严密的看管只可短期尝试,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仍然还要找到能真正帮助小羽学习同伴交往的方法。
2.大手放小手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调整。一天,我正在课间陪着小羽休息,他对周围开心玩耍的小朋友十分关注,懵懂的眼神中透着一丝丝的羡慕,只是仍然不说话。我便顺势问他:“小羽啊,其实你也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好好玩的对不对?”他点点头,于是我就让他观察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关注小朋友的玩耍方式、动作表情,然后请小羽把看到的告诉我。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交流,我便开始给小羽一节课间的时间自由活动。在这同时,我会离得远远的,站在他不容易发现的位置悄悄观察他。一开始,他还傻傻地站在小朋友旁边,别人也没怎么理会他。但是,当大家一起做动作,一起笑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乐,没有出现我担心的情况,我暗暗呼了一口气。于是,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陆陆续续“还”了小羽课间活动的自由。虽然偶尔还会有小摩擦,但是和之前比,“投诉率”已经明显下降,甚至有时并不是小羽的责任,个别孩子有时会挑逗他,想让他生气失态,都被我及时制止并教育。我在班级里也一直在肯定小羽的进步,让同学们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怎么和大家好好相处,小朋友们大都很善良,纷纷给小羽加油,还有课间主动带他玩的。
3.兴趣为抓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孩子们在家度过了漫长的几个月寒假,再回到校园时已经是5月,原本我还担心孩子们这么长时间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会不会在常规习惯上有所松懈,甚至担心他们的行为表现会不会“一夜回到解放前”。然而,当看到他们带着笑容,笔直端坐在座位上望着我时,我的心都要融化了。视线不自觉地朝小羽转过去,有点意外,小伙子也跟大家一样在座位上安静地坐着,虽然眼睛仍然看着窗外。
没次新学期开学时我总会安排小朋友交流他们的假期生活,他们踊跃举手,一一上台跟大家汇报。而我一边听,一遍翻看着他们交上来的假期生活小报。咦,这不是小羽的小报嘛,上面记录的内容是他在家观察“蚂蚁工坊”和阅读昆虫科普书籍的记录和感受,照片里的他眼中有光,我也眼前一亮。“小羽,你假期里做了哪些事情呢?能不能上来和小朋友们说说,这是你的小报,你可以拿着它边看边说哦!”听到我的点名,小羽一惊,睁大眼睛望着我,我微笑着拿起他的小报向他挥了挥,鼓励他上来说一说。只见小羽犹犹豫豫地起身,略带不好意思地来到了讲台前,其他同学则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小羽,他一只手拿着小报,一只手紧抓着衣角:“我假期里看了蚂蚁,还有一些书。”小羽不太善于表达,于是我引导他:“照片里这个透明盒子是什么呀?”“蚂蚁工坊。”“谁给你买的?”“我妈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用蚂蚁工坊养蚂蚁的吗?”“我先……”小羽终于完成了他的交流,这也是他第一次站在台上向小朋友们讲出了那么多的话。
自那天以后,小羽对昆虫的热爱就人尽皆知了,课间经常出现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昆虫的景象。小羽找到了感兴趣点,精力也转移到这个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也打开了同伴交往的新方向。
4.同伴为帮手
在小羽的状态“稳定”了好一段时间后,怀着紧张与期待,我开始尝试将他与班级体重新“融合”——将他的座位和最后一排的同学们合并。为了给他一个适应期,也为了让小朋友们能慢慢接受他,我还让最后一排的小朋友滚动着轮流做小羽的同座位。第一周,小羽的表现还可以。课堂上他基本能坐得住,偶尔趴在桌上或是玩弄他的文具。他的几位同桌经常提醒他交作业、做作业、做课前准备,有时还会指导他订正练习。下课时,他会看看昆虫书,或是看着身边小朋友玩耍,再跃跃欲试地一起玩玩。小朋友们不排斥他,还是开心地带着他玩“木头人”、跳绳、石头剪刀布等游戏的。他对班级也有了爱护的意识,有时他经过走道发现地上的铅笔会捡起来问是谁的,有时他会抢着擦干净老师上节课在黑板上留下的板书,有时他会主动在出门前关教室的灯……没有发生和同桌或者周围同学的不愉快,我悬着的心也暗暗往下放了一点。然而,成功的道路难免曲折,小羽还是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老师的鼓励、教育的约束也似乎被他淡忘了,从第2周起,小羽再次成为“热门投诉对象”,我不得不再次想办法“稳定”住他。
5.“采蜜本”做推手
经历了“刹车”,“观察”,“融合”,这些教育的痕迹在小羽的身上渐渐看见了效果,但是对一个特需儿童来说,帮助他、转变他的方式绝不是公式化的。事实上,在小羽的身上也正在发生着一次次的反复。作为他的班主任,想要教育好他,我除了要有爱心、有耐心,更多的是要看我有多少智慧。前一阶段的努力初具成果,但旺盛的精力和较弱的情绪管理仍然是小羽融入集体的绊脚石。于是,我想出了新点子——“采蜜本”。在和小羽妈妈一通电话达成共识后,小羽在妈妈的陪伴下选购了一本他喜欢的小本子,每天上学时他都会带着这本“采蜜本”。“采蜜本”其实就是一个积累本,上面专门记录、摘抄一些好词佳句。对于小羽而言,既能帮不善言谈的他做好语言的积累,又能分散他旺盛的精力,将课余时间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完成“采蜜本”的小任务上来。我还常常跟小羽谈心,和他分享使用“采蜜本”的秘诀,比如“小羽啊,今天你可以围绕‘朋友’这个主题去选择6个两字词语,4个四字词语,以及一句摘抄的话,注意标明出处哦!”“小羽,你看这个词叫‘亲密无间’,什么意思呀?你能不能在本子的空白处画两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呢?”
之前对小羽的帮助和教育是由外而内的,而“采蜜本”则开始调动小羽内在的学习能力,并且让他在查找、筛选、记录、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由外而内再而外的闭环,不断正向强化他的认知。意识决定行为,这一次小羽的行为又开始了新一轮向好的转变。
转变,开心
虽然和小羽的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我和小羽妈妈的沟通历程却仿佛跨越了世纪,从一开始汇报、交流孩子的各种问题,到后来经常反馈孩子的进步,夸奖他友好团结、热爱班级的表现,我们都发自内心地为小羽的转变而感到喜悦。最令人开心的就是,现在的小羽有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肯定,有家长的鼓励,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回忆起过去的时光,看着小羽身上发生的转变,我思绪万千。有的时候,我暗暗庆幸,庆幸自己当初坚持对小羽的引导,庆幸自己即使在最焦头烂额的情况下仍然为小羽说话,维护他在小朋友和家长面前的形象,庆幸自己选择和小羽家长站在一条线上共同努力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我突然发现,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让我习惯性地牵挂,他的成长转变是那么令我愉悦,原来自己一直一直都很关爱这个孩子。心随心动,爱一直与智慧同行!
关键词:特需儿童;同伴交往;因材施教
我的班上有一个很可爱的男生,现在二年级了,我喜欢叫他小羽,高大的个子,黝黑的皮肤,一双懵懂的眼神到处望,笑起来很腼腆。如今他是班级里的昆虫小博士,经常能看到他与小伙伴“分享”他的昆虫知识。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课间,我正巧从办公室拿着书本准备进班上课,远远的,就看见几个小朋友挨在一起,头凑近着在看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其中一人正是小羽,他手心里正爬着一只小蚂蚁,“这是它的头,头上有触角……”小羽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不太会表达,朗读课文时总是结结巴巴的,但在跟身边小朋友介绍昆虫时却思路清晰,语句虽然也简单,但是表达还算流畅。他简单说完就安安静静地和小朋友一起观察起这只小蚂蚁,我在一旁也不打扰,也想做一次他的小粉丝。他看见身边的小朋友好像也很喜欢这只蚂蚁,但是又有点害怕时,他又说:“它不咬人的。”说完就把自己的手掌伸向一个胆子看上去大一点的男生手边,两只小手一靠近,不一会,小蚂蚁就从小羽的手上“散步”到了那个小朋友的手上了。“啊。”小男生发出一声感叹,然后就被这酥酥麻麻的奇妙感觉吸引了,他喃喃地说:“嗯,它真的不咬人。”小羽此刻更加高兴,他又一次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和同学友爱相处的小羽在一年前却是我每每想起就夜不能寐的“大宝贝”。
初见,惊心
小羽背着小书包走进班里时,一脸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我只好给他随便找一个空位先坐下来。全班到齐后,按照身高顺序,小羽便坐到了教室最后一排。本来新生开学事情繁多,我很难记全所有孩子的名字,而小羽成功地让我记住了他。因为他,坐不住。报到的半天时间里,他要么趴在桌上,要么就起身到教室后门口张望,或者下位看看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无奈地接受了我们班有个“坐不住”的孩子这个事实。
然而,这其实只是一个开始,他身上最大的问题竟然还不是“坐不住”,而是“不会和同伴交往”。开学第一天,一个小朋友找我说我们班有个大个子打他头,一询问,是小羽。我找到小羽,问他有没有打别人的头,他愣愣地望着旁边不看我,点点头。我又问他为什么要打呢?他看了我一眼,抿抿嘴,不讲话。我追问他,那个小朋友有没有招惹你呀?他摇摇头,那你为什么打别人呢?他继续不说话,眼睛又愣愣地望向别处。我只好收尾:“小羽,你要记住,跟小朋友玩的时候要好好玩,不能随便动手,这样别的小朋友会疼的,你要是被别人打一下,你疼不疼?”他面无表情地说:“疼!”我以为,这一次的处理和教育能让他知道同伴相处要注意方式,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然而,事实一再地告诉我,我想得太简单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在学校每天都能收到小朋友的汇报:“小羽打了谁谁谁。”“小羽推了谁谁谁。”“小羽把谁谁谁弄哭了。”“谁谁谁受伤了,是小羽撞的。”……在这些时候,我总是焦头烂额地冲向现场,找到当事人和旁观者了解情况,指出问题,提醒道歉。经常是小羽无缘无故地对小朋友动手,也有个别时候是别的小朋友逗弄他,他一着急便大打出手。校园安全事关重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肢体冲突势必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我无奈之下,只好让小羽单人单座。
对于小羽的行为,我也很是着急,经常和小羽妈妈联系,甚至是邀请她方便时来班里看看孩子的状态,就连秋游都请妈妈一同陪伴。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直到我开始接到其他家长的“投诉”电话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有一部分被小羽频频招惹的孩子家长心中十分不满,他们有的找小羽妈妈理论,有的找我求助,甚至有家长说要联合起来“教训”一下小羽。我的手机每天成了“热线”,我变身成了“救火员”,整日为了班级的稳定到处“灭火”,内心十分焦灼,每天心惊胆战、夜不能寐。
调整,操心
1.大手拉小手
当我后来进班时,发现小羽像躲猫猫一样躲闪我时,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调整教育的方法了,光靠批评教育是不能让这个孩子明白自己的交往方式有多么的不合适了。在我眼前他能有所收敛,那在我不在场的时候,他又会回到他习惯的相处模式中,这样“猫捉老鼠”似的状态仍然会让小羽有“机会”去招惹到其他的小朋友。
思前想后,我最终做出了把小羽“带在身边”的决定。也就是说,所有的课间,小羽跟着我走,我午餐就餐时也把他一并带到食堂坐在身边吃饭,在校的所有课余时间我和小羽“形影不离”。这个办法看似简单粗暴,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耳边的“报告”声几乎没有了,家长的电话也不怎么打给我了,我心中的大石头似乎往下落了落。这一调整其实更像是一次“急刹车”,让小羽一下子失去“动手的机会”,体会“被约束”的感觉,在班级内也极大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看似班级氛围又恢复了理想中的稳定和谐,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深知小羽终究是个活生生的人,是有无限可能的孩子。24小时严密的看管只可短期尝试,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仍然还要找到能真正帮助小羽学习同伴交往的方法。
2.大手放小手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调整。一天,我正在课间陪着小羽休息,他对周围开心玩耍的小朋友十分关注,懵懂的眼神中透着一丝丝的羡慕,只是仍然不说话。我便顺势问他:“小羽啊,其实你也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好好玩的对不对?”他点点头,于是我就让他观察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关注小朋友的玩耍方式、动作表情,然后请小羽把看到的告诉我。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交流,我便开始给小羽一节课间的时间自由活动。在这同时,我会离得远远的,站在他不容易发现的位置悄悄观察他。一开始,他还傻傻地站在小朋友旁边,别人也没怎么理会他。但是,当大家一起做动作,一起笑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乐,没有出现我担心的情况,我暗暗呼了一口气。于是,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陆陆续续“还”了小羽课间活动的自由。虽然偶尔还会有小摩擦,但是和之前比,“投诉率”已经明显下降,甚至有时并不是小羽的责任,个别孩子有时会挑逗他,想让他生气失态,都被我及时制止并教育。我在班级里也一直在肯定小羽的进步,让同学们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怎么和大家好好相处,小朋友们大都很善良,纷纷给小羽加油,还有课间主动带他玩的。
3.兴趣为抓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孩子们在家度过了漫长的几个月寒假,再回到校园时已经是5月,原本我还担心孩子们这么长时间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会不会在常规习惯上有所松懈,甚至担心他们的行为表现会不会“一夜回到解放前”。然而,当看到他们带着笑容,笔直端坐在座位上望着我时,我的心都要融化了。视线不自觉地朝小羽转过去,有点意外,小伙子也跟大家一样在座位上安静地坐着,虽然眼睛仍然看着窗外。
没次新学期开学时我总会安排小朋友交流他们的假期生活,他们踊跃举手,一一上台跟大家汇报。而我一边听,一遍翻看着他们交上来的假期生活小报。咦,这不是小羽的小报嘛,上面记录的内容是他在家观察“蚂蚁工坊”和阅读昆虫科普书籍的记录和感受,照片里的他眼中有光,我也眼前一亮。“小羽,你假期里做了哪些事情呢?能不能上来和小朋友们说说,这是你的小报,你可以拿着它边看边说哦!”听到我的点名,小羽一惊,睁大眼睛望着我,我微笑着拿起他的小报向他挥了挥,鼓励他上来说一说。只见小羽犹犹豫豫地起身,略带不好意思地来到了讲台前,其他同学则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小羽,他一只手拿着小报,一只手紧抓着衣角:“我假期里看了蚂蚁,还有一些书。”小羽不太善于表达,于是我引导他:“照片里这个透明盒子是什么呀?”“蚂蚁工坊。”“谁给你买的?”“我妈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用蚂蚁工坊养蚂蚁的吗?”“我先……”小羽终于完成了他的交流,这也是他第一次站在台上向小朋友们讲出了那么多的话。
自那天以后,小羽对昆虫的热爱就人尽皆知了,课间经常出现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昆虫的景象。小羽找到了感兴趣点,精力也转移到这个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也打开了同伴交往的新方向。
4.同伴为帮手
在小羽的状态“稳定”了好一段时间后,怀着紧张与期待,我开始尝试将他与班级体重新“融合”——将他的座位和最后一排的同学们合并。为了给他一个适应期,也为了让小朋友们能慢慢接受他,我还让最后一排的小朋友滚动着轮流做小羽的同座位。第一周,小羽的表现还可以。课堂上他基本能坐得住,偶尔趴在桌上或是玩弄他的文具。他的几位同桌经常提醒他交作业、做作业、做课前准备,有时还会指导他订正练习。下课时,他会看看昆虫书,或是看着身边小朋友玩耍,再跃跃欲试地一起玩玩。小朋友们不排斥他,还是开心地带着他玩“木头人”、跳绳、石头剪刀布等游戏的。他对班级也有了爱护的意识,有时他经过走道发现地上的铅笔会捡起来问是谁的,有时他会抢着擦干净老师上节课在黑板上留下的板书,有时他会主动在出门前关教室的灯……没有发生和同桌或者周围同学的不愉快,我悬着的心也暗暗往下放了一点。然而,成功的道路难免曲折,小羽还是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老师的鼓励、教育的约束也似乎被他淡忘了,从第2周起,小羽再次成为“热门投诉对象”,我不得不再次想办法“稳定”住他。
5.“采蜜本”做推手
经历了“刹车”,“观察”,“融合”,这些教育的痕迹在小羽的身上渐渐看见了效果,但是对一个特需儿童来说,帮助他、转变他的方式绝不是公式化的。事实上,在小羽的身上也正在发生着一次次的反复。作为他的班主任,想要教育好他,我除了要有爱心、有耐心,更多的是要看我有多少智慧。前一阶段的努力初具成果,但旺盛的精力和较弱的情绪管理仍然是小羽融入集体的绊脚石。于是,我想出了新点子——“采蜜本”。在和小羽妈妈一通电话达成共识后,小羽在妈妈的陪伴下选购了一本他喜欢的小本子,每天上学时他都会带着这本“采蜜本”。“采蜜本”其实就是一个积累本,上面专门记录、摘抄一些好词佳句。对于小羽而言,既能帮不善言谈的他做好语言的积累,又能分散他旺盛的精力,将课余时间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完成“采蜜本”的小任务上来。我还常常跟小羽谈心,和他分享使用“采蜜本”的秘诀,比如“小羽啊,今天你可以围绕‘朋友’这个主题去选择6个两字词语,4个四字词语,以及一句摘抄的话,注意标明出处哦!”“小羽,你看这个词叫‘亲密无间’,什么意思呀?你能不能在本子的空白处画两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呢?”
之前对小羽的帮助和教育是由外而内的,而“采蜜本”则开始调动小羽内在的学习能力,并且让他在查找、筛选、记录、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由外而内再而外的闭环,不断正向强化他的认知。意识决定行为,这一次小羽的行为又开始了新一轮向好的转变。
转变,开心
虽然和小羽的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我和小羽妈妈的沟通历程却仿佛跨越了世纪,从一开始汇报、交流孩子的各种问题,到后来经常反馈孩子的进步,夸奖他友好团结、热爱班级的表现,我们都发自内心地为小羽的转变而感到喜悦。最令人开心的就是,现在的小羽有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肯定,有家长的鼓励,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回忆起过去的时光,看着小羽身上发生的转变,我思绪万千。有的时候,我暗暗庆幸,庆幸自己当初坚持对小羽的引导,庆幸自己即使在最焦头烂额的情况下仍然为小羽说话,维护他在小朋友和家长面前的形象,庆幸自己选择和小羽家长站在一条线上共同努力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我突然发现,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让我习惯性地牵挂,他的成长转变是那么令我愉悦,原来自己一直一直都很关爱这个孩子。心随心动,爱一直与智慧同行!
- 【发布时间】2023/1/9 17:25:17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