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师科研生态优化与实践
——以上海市奉贤区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研究为例
摘 要: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是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科研质效提升和区域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教师科研生态的优化和重塑,以及生态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则是发挥新时期区域教育科研“生产力”作用的重要基础,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育品质整体提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区域教师;科研生态;优化与实践
生态建设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就是借助于该“生态建设”概念,在“教育科研”工作领域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要素激活、科研质效提升的建设过程。以上海市奉贤区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研究为例,通过对区域教师科研生态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区域教育科研工作实际,优化和重塑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创新区域学校教师科研生态管理实践,有效促进区域教育科研治理水平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和实践研究质效提升。
一、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研究概况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验、学习和优化的过程。生态建设目前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规划、企业管理、工业农业、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在“教育科研”工作领域的生态建设行为,尤其“对受非专业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促使教师科研回归本真的重点所在。
当前,无论是区域教育科研或是中小学教师科研所处的生态系统,都存在教育科研动机不纯粹、科研经费落实不到位、“假性研究频繁”、过程管理不真实、成果评选有偏差、科研实效不显著等问题。针对诸如此类的教师科研生态现象问题,我们通过优化和重塑区域学校教育科研生态,并在具体生态建设中重视构建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组织体系,突出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通过导向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创建等研究与实践,既激发教师行动研究的认知力、内驱力和积极性,又能在外部环境上提供条件支持、服务指导、激励保障,使内外因素发挥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区域教师科研生态体系优化和重塑
面对区域教育治理时代演变和教师科研生态自身问题,我们通过区域调查、情报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迈出了重塑区域教师科研生态体系的步伐,并初步建构了区域教育科研内部生态建设框架图,如下:
图3: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框架图
整个框架图是由里面一个小圆(代表教师科研)、中间有虚有实的方形(代表学校)以及最外围的大圆(代表区域科研治理)等三大部分组成区域教师科研生态体系图谱。其中,大圆中的八个小椭圆形表示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的八个关键要素。框架图中还有两条交叉直线,一条表示技术路径,即通过区域、学校及教师上下协同,落实试点学校探索、区域学校推广和区域科研专业管理支撑,推动区域教师科研生态要素良性流动;另一条线表示生态建设目标,即通过区域教师科研生态要素良性循环,实现学校教师科研与区域科研治理的责任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及和谐共生,最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内涵发展和区域教育品质提升。
这里的教师科研生态要素良性循环,是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建成良好生态的标志。“科研定位”和“机制创新”是基础,也是区域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基石。“科研氛围”和“科研指导”是核心,是为了确保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遵循科学规律、怀着进取之心,为教育科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在教师科研过程中提供及时的科研指导。“科学鉴定”和“评价激励”是关键,也是教师科研的动力之源,由此才能有效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教育“生产力”。“教师合作”和“过程监管”是保障,其中“教师合作”是教育科研落实的现实样态,而“过程监管”是保障科研实效的必然要求。
正确的“科研定位”、科学的“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活动和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基于此的“科研氛围”“教师合作”“科研指导”“过程监管”等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在这一研究、指导及监管的过程中,“科学鉴定”“评价激励”等环节得以持续跟进,发挥了导向、改进和激励功能。由此,在区域教育科研生态体系中,各关键性生态因素得以有效运行并良性循环。
三、区域教师科研生态管理创新与实践
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研究,着眼于区域学校教师科研生态环境优化与重构,立足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的关键生态要素互动,并通过区域教师科研生态管理创新与实践,在制度保障、活力激发、协同指导、合作交流、鉴定选优、推广应用等方面,突破科研生态建设重点与难点,推动区域教育科学研究能够系统、有序、科学、高效运行和教师科研品质的持续提升。
1.坚持学校科研水平多元评价,激发区域教师科研整体活力
加强对区域学校教育科研的目标引领、重点监管、过程指导及发展激励,是解决区域教育科研生态问题的关键。我区的学校(幼儿园)科研发展水平多元评价就是改善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发挥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服务的必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区域教师科研活力的机制保障。
区域学校(幼儿园)科研发展水平多元评价包括三个评价模块内容:一是“过程性随访评价”。它既是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工作方式,体现了深入基层指导和服务基层的传统优良作风;又是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一种方法手段,反映了教育科研评价的科学人文性和以评促建的过程性。二是“阶段性发展评价”。它凸显了评价的核心内容,给予了学校自主创建的时空,突出了教育科研评价对象的自主发展性和阶段发展目标的达成度。三是“年度性绩效评价”。这是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的继承、完善和发展,是基于学校年度科研工作实绩和学校发展状态基础上的评价激励,是激发教师科研活力的关键因素。
在区域学校科研水平多元评价引领之下,学校不断完善教育科研制度,不但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了教师科研活力,同时在坚持重大(核心)课题驱动学校“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实践中,促进了教师“教学研”有效融合,有效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优质发展。
2.搭建教师科研协同指导平台,健全区域教师科研指导机制
调查发现,学校科研室主任关于提高区域教师科研质效的对策倾向,呈现多元化,其中“加强对学校教师科研的专业协同指导”最为突出(约占52%),“学校创设教师科研的良好氛围和协助平台”的约占22%,两者共计约占74%。
因此,在区域教育科研生态建设中,迫切需要创设区域教师科研专业协同指导机制,需要学校为教师搭建科研协助平台。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创建区市教育科研专家协同指导等专家库,构建区内各类研训员之间协同指导和学科名师的教学研究引领等工作制度,加强对教师科研的区校协同指导,形成对区域教师科研的过程性协同指导机制和专业合力,为教师科研和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区域教师科研协同指导平台的搭建和实施,不仅促进了学校科研、教研和培训的“三位融合”,而且为教师科研质效提升提供了过程性专业支持和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3.加强教师科研合作与成果交流,提升教师科研“战斗力”和“影响力”
教师科研合作不仅包括课题组内的教师合作研究,而且包括课题组间的教师科研合作,也包括了校外优质科研资源的引入和助推。为了加强教师课题研究上的科研合作,我们着力推进课题组内教师合作研究的团队建设和课题组间相关研究经验和成果分享活动。比如,学校科研室及时出台教师科研指南,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科研选题和研究设想交流会,引导聚焦同一研究选题的教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并积极招聘吸纳若干专业互补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学校定期举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让课题组内和组间都能顺利实现相互学习、研究合作和经验借鉴。学校还突破校本局限,引入优质的科研资源和专业指导团队,如促成不同学校教师的研修共同体,组建联盟体科研骨干团队;如邀请区域优秀科研骨干教师创建工作室,引领、指导和助推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等。
区科研员则尝试以学段为单位,组织各类研训活动,将学段内的一些教师科研成果通过线下线上平台,或现场展示和互动交流,助推研究完善和成果提炼;区科研员还把优秀成果推荐给区学科教研员,让他们在相关研训中点评指导或宣传推广,将研究经验和成果辐射到学段内的一线教师。这样不仅拓宽了优秀成果辐射广度和深度,也激励了教师科研合作和成果共享意识,同时提升了教师科研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4.完善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范式,兼顾研究的过程、结果和成效
区域教师科研成果鉴定工作,主要体现在课题结题鉴定和研究成果评选两个方面。无论是结题鉴定,还是成果评选,我们都突破了只看成果表面质量的鉴定和评选,做到了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既看成果又看成效。
比如,课题研究结题鉴定时,遵循“六看六判六度”法则,综合鉴定课题研究质量:
(1)看课题设计方案,判断结题报告的匹配度;
(2)看课题研究内容,判断课题研究的完成度;
(3)看课题预期成果,判断课题研究的达成度;
(4)看课题研究目标,判断课题完成的实现度;
(5)看课题研究报告,判断课题研究的品质度;
(6)看课题成果推广,判断课题研究的影响度。
在具体鉴定科研成果时,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各类针对性的鉴定形式和方法,比如查阅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比如聚焦理性的研究答辩,还比如联系实践的现场观察和访谈等。建立了区域教师科研成效鉴定跟成果转化、推广及应用的必然联系,同时构建了“伪研究”干预和惩处机制,引导教师做真课题和真研究,使科研成果成效鉴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5.发挥科研管理部门桥梁和指导作用,助推优秀成果推广与应用
课题是由问题而起,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因此,课题组在提出课题终结鉴定申请并经受课题鉴定后,不是研究工作的终结,而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新的研究实践的开始。
优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主要包括“推广”和“应用”两方面。对“推广”来说,其形式包括展示推广(现场活动展示与推广)、发表推广(发表期刊或编写专著)、课程推广(把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以及实验推广(校内深入研究,校外扩展研究)等。对于“应用”来讲,相应的有现场借鉴、阅读吸收、课程学习、项目合作、实践采纳等。
我们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部门正为教师积极搭建优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桥梁,努力推广和转化教师科研优秀成果,最终发挥教育科研“生产力”作用。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所示:
遴选优秀成果(专家鉴定和遴选)——搭建推广平台(现场展示与刊物发表)——撮合推广应用项目(牵引成果拥有方和应用实践方深度合作)——宣传、辐射和转化成果(成果推广应用指导和“科研生产力”转化)。
区域教师科研生态建设研究与实践,为教师科研营造了良好生态,驱动了教师科研自觉,提升了教师行动研究质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2]朱小琥.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1.11.
[3]慕容勋,文雪,韩永红.农村教师的科研生态取向[J].教育评论,2012年第5期.
[4]金永生.教育实践*自由与规范的归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4):12——16.
[5]莫国夫.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6]杨建新,王雅琪.教师科研发展的生态机制——基于H大学的个案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沈忠明,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员,高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23/1/9 17:28:24
- 【点击频次】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