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支持幼儿探究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作者】 岑美红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城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本文以小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泡泡”为契机,由幼儿自发或教师引发,在多领域围绕“泡泡”进行了一系列生成性探究活动。教师支持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整合新旧经验,在反思与重构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幼儿生成性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深入性,促进幼儿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积极尝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学习。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成性探究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泡泡;生成性探究活动;课程
  1、课程的缘起
  一天早上,多多带来了一支泡泡棒,小嘴对着一吹,一串美丽的泡泡飘了起来,孩子们立刻兴奋了起来,追着泡泡,用小手接着泡泡,开心极了,连因为和家长分别,正在哭闹的孩子也破涕为笑,张开双臂追着泡泡。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泡泡,在加上孩子们每天围着清洁桌面的洗洁精水不肯离开,老是用手去摆弄盆中的泡泡,洗手時也搓着肥皂玩很久。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由于现在幼儿吹泡泡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各式各样的泡泡棒、卡通泡泡枪等现成品,而且在吹泡泡的时候幼儿更多关注的是泡泡的大小、多少及颜色等,而对于吹泡泡活动本身所蕴含着的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如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一样吗?平时洗手的泡泡水能吹泡泡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则很少关注,更缺少探究,所以我们“关于‘泡泡’的幼儿生成性探究活动实践研究”就应运而生了。
  2、创设情境“吹泡泡”
  泡泡初探:泡泡的形状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通过观察、验证,孩子们发现泡泡是圆形的,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今天天气真好,阳光明媚,教师准备了许多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工具,和孩子们来到操场,一起吹泡泡。孩子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工具:
  瑶瑶:“我的是三角形的。”翔翔:“我的是小猪佩奇。”宇辰:“我的是黄色的桃心。”小朋友们争着抢着玩泡泡,沉浸在泡泡的包围中。
  “瑶瑶,你那个咋吹出来是圆的呢?”阳阳说到。教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形状的呢?”阳阳说:“三角形,那个杆杆(吹泡泡的工具)都是三角形的”教师:“你觉得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就是什么形状吗?”“对啊”他回答道。“不对,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形的。”瑶瑶反驳说。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有意识的让孩子们观察,并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来吹泡泡,看看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孩子们继续吹泡泡。瑶瑶:“我的泡泡好多,好漂亮呀!”翔翔:“我的比你的还多,我的有很多洞洞。”瑶瑶:“我的也可以吹那么多。”几个小朋友叽叽喳喳的争论着。瑶瑶:“我的好大呀!”翔翔:“你那个洞洞都要大些。”教师:“洞洞大吹得泡泡就大吗?”“你看嘛”他拿着泡泡水给我吹了一下,教师和小朋友们看到,果然洞洞大的吹得泡泡要大些。
  泡泡再探:工具的大小和泡泡的大小。在观察比较中,孩子们发现吹泡泡工具的洞洞越大吹出来的泡泡越大。反之洞洞越小吹出的泡泡越小,同时,还进行了多少的比较。
  太阳照着泡泡,映出五彩的颜色,好看极了。“快看,快看,我的泡泡是蓝色的!”希希兴奋的说。“我的是红色!”“我的黄色!”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快乐极了,欣赏着美丽的泡泡,久久不愿离去。
  3、问题的提出
  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兴趣依然不减,借着孩子们的话题,我们展开了讨论:泡泡是什么形状?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泡泡都是圆形的吗?怎样可以把泡泡吹得大,吹得多?由于已有了经验,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争着回答。孩子们提出泡泡的颜色,为什么泡泡有那么多颜色?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们来说还难以理解,教师请孩子们把问题带回家,请爸爸妈妈来帮忙,教师给家长发了小任务:不急于告诉孩子答案,和孩子一起通过互联网、翻阅图书、问询等方式进行了解,并用幼儿的方式记录,引导幼儿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
  4、深入探究
  4.1制造工具
  区角游戏时间,瑶瑶拿着一块积木过来说:“老师,这个可以吹泡泡。”“哦!真的可以吗?”教师表示疑问。瑶瑶:“因为它有洞洞。”
  教师:“有洞洞的东西就可以吹泡泡吗?”
  瑶瑶:“是的。”
  辰辰:“我觉得可以。”他跑到区角寻找了一番又回来,拿来了一个材料说:“我觉得这个也可以吹泡泡”
  教师:“那你们去试一试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吧。”
  瑶瑶激动得拿着积木去试着吹泡泡,结果真的成功了。宇辰也吹出了好多泡泡,看着他们吹出来泡泡其他小朋友兴奋起来,都去找了些材料来吹泡泡,小朋友发现这些有洞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美之还用两个软体玩具拼出一个洞,也成功吹出了泡泡。孩子们争相效仿,用区角中的材料拼出吹泡泡的工具,并进行了实验。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特别兴奋,而孩子们经验的迁移也让老师惊喜,趁机对孩子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区角里的材料,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做吹泡泡的工具?在以后的吹泡泡活动中,孩子们用上了自己自制的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教师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不断尝试,积累新的经验,并把经验进行内化。
  4.2制作泡泡水
  很快,购买的泡泡水就快用完了,孩子们提出再买,也有孩子说要花好多钱,教师:那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做泡泡水呢?“好啊”孩子们积极响应着。制作泡泡水需要用哪些材料呢?诗涵最先去洗手间拿来了洗洁剂,宇辰到洗手台边抹肥皂。结果洗洁剂能吹出少量的泡泡,肥皂没有吹出泡泡。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们认为是泡泡水的问题,究竟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泡泡水?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问卷,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查询,在孩子们的表格上看出,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泡泡水,根据小朋友们的猜测,大家选择出了以下几种材料进行尝试。(见图1)?  
  4.2.1第一次尝试
  开始试验,孩子们分成四组,分别用洗衣粉、洗洁剂、牙膏、洗手液进行试验。孩子们把材料倒在小碗里,搅拌,然后吹了起来,泡泡成功了,虽然是对着碗里吹,还是吹出了许多小泡泡,孩子们很高兴。美之:“这个泡泡飞不起来呢。”我知道她说的“飞不起来”的意思,便请美之又去尝试了其他组的泡泡水,还是飞不起来。美之:“吹出来就破了。”孩子们纷纷试着吹泡泡,他们发现泡泡不会飘起来,而且也吹不大,一吹就破,孩子们有些失落,怎么办呢?
  4.2.2第二次尝试
  帶着疑问,我们求助网络,孩子们发现,网络上有很多办法,需要用到一些特别的材料,除了我们常见的洗衣粉、洗洁剂、洗手液,还用到了胶水和白糖。根据这些收获,我们准备了第二次试验。
  孩子们两人一组,把白糖和胶水加在了洗洁剂里面,搅拌搅拌,试着吹起来,这一次,吹出了又大又多的泡泡,试验成功的孩子和没有成功的孩子一起分享,孩子们兴奋的说:比买的泡泡水吹的泡泡还要漂亮,这下我们再也不用买泡泡水了。教师请成功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孩子们认真的告诉没有成功的孩子,要一勺一勺的舀白糖和胶水,不能胡乱加,并做起了示范。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孩子们学会了制作泡泡水。
  5、多元表征
  孩子们在玩泡泡的时候最喜欢用手去戳、去接泡泡,看着五彩的泡泡,落在手心里就破了,也没有了颜色,要怎么样才能留住泡泡?乐乐说:“我要把泡泡留在纸上。”她拿了一张纸接着泡泡,纸上留下一滩水渍。为此,教师在美工区提供了材料,孩子们用黏土团成泡泡;撕纸粘贴泡泡;用油画棒和彩笔画出了五彩的泡泡;并尝试把泡泡吹在纸上进行添画、浸染。美芝画出了漂亮的金鱼;瑶瑶画出了红花;宇成画出了蝴蝶。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讲述着自己的作品:我的泡泡飞到天上去了,去看星星;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吹泡泡;我的泡泡变成了金鱼游来游去;我的泡泡变成蝴蝶飞在花园……
  “泡泡”引发了幼儿一学期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充满了兴趣,从最初单纯的喜欢泡泡,玩泡泡,到有意识的观察、比较泡泡的形状、多少、大小,发现了泡泡的形状不受工具形状的影响,打破了有些幼儿原有的对不同形状工具吹出不同泡泡的“感性认识”,感知到有孔的工具都可以吹出泡泡,并根据这一规律,主动探索制作吹泡泡的工具,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和创造性的活动,探究了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在尝试制作泡泡水的过程中,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和新经验,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配制泡泡水,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获得了经验和自信,真正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
  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进行深度学习的特殊性,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整合新旧经验,通过反思与重构心理认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发现幼儿对“泡泡”的喜爱出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科学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制作泡泡水”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尝试“泡泡水制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始终明确适合不同年龄和认知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目标,并没有让幼儿一味地自行摸索和探究,而是及时应用网络资源,明确“泡泡水制作”的材料需求,降低幼儿实验操作的难度,持续提升孩子们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并通过对比观察等科学方法去验证解决问题,使幼儿觉得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近感,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实现在游戏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深度学习。

  • 【发布时间】2023/3/8 16:33:06
  • 【点击频次】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