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文化环境视角下促进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 林碧敏

【机构】 广东深圳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青年正处于人格、心智、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发展中阶段,文化环境又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约定成俗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因此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到复杂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道德法治建设,营造文明守法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文化自信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构成青年亚文化生存的土壤,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文化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②人和外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的。青年正处于人格、心智、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发展中阶段,文化环境又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约定成俗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因此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到复杂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对社会现实生活中敏感部分的文化反映,青年亚文化群体又以学生群体为主,青年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主要阵地。因此,社会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共同构成青年亚文化生存的土壤,为了引导青年确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势在必行。
  一、加强道德法治建设,营造文明守法的社会文化环境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和法治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制约。道德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使得社会朝着文明法治、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年正面临着社会制度改革、多元社会思潮和商业资本带来的思想冲击,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缺失、道德底线意识模糊和道德责任意识弱化的问题,在法治观念上则是出现对法律正义和权威的思疑以及网络参与法治化观念淡薄的问题。为此,引导青年亚文化和青年价值观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道德与法治建设,营造文明守法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文明道德风尚,激发青年形成向善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帮助青年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的道德践行能力,引导青年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践道德,共同营造一种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魂聚力,坚决反对道德麻木、道德冷漠和缺德败德行为,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青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二是要以先进典型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推进各行各业道德模范尤其是青年道德模范的评选和宣传,推动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成为风尚,不断提高青年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三是要以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事件的关注,坚持以正确客观的舆论引导人,尊重事实、以事说理、以案明德。还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造谣传谣、辱骂中伤等违反社会道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现象,予以及时的批评和驳斥。四是要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文艺作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作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鼓励创作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宣传中国精神的作品,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引领风尚。五是要以道德准则规范道德行为。善恶没有标准,行为没有底线,价值观念就容易迷失。道德准则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约束行为的规范,是防止青年道德价值观迷失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营造全民守法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培育知法、遵法、守法、用法的青年。一是要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营造学法普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不仅要发挥现代网络传媒的宣传作用,积极拓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载体,还要明确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目的,要让青年了解并理解法律法规,还要把法律知识寓于文化思想传播之中,让法律知识融入青年头脑而内化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及外化为自身的守法行为。二是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升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立法、执法、司法是否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更要看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现实作为是否具有公信力。只有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才能彰显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最终才能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三是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理论研究是科学立法的保障,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石,要遵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体现民意等原则。法治文艺创作则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形成法治意识、确立法治理念、践行法治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引导作用。
  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态,它为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和低门槛,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无畏”、“狂欢”、“感性”的姿态,对青年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的部分青年,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导向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加之,青年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容易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为此,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这是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必由之路。
  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网络这一平台,互联网“被准确地描述为一个亚文化的松散集合体或‘生态系统’。③在隐匿性好、自由度高、开放性强、互动性广的网络空间中,青年将现实生活的发展困境、利益诉求和价值冲突以文化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使得网络空间中出现了抵抗型、虚无型、解困型、逃避型、娱乐型、创造型等多种样态的青年亚文化,不同样态的青年亚文化又表征着青年多样的价值观。网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为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即是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首先,主流媒体要加强内容建设,坚持导向为魂和内容为王,以传播正能量为总要求,让内容创新唱响时代强音。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生产者,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得网络社会呈现信息大爆炸的状态。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信息判断和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多元信息的纷扰。为此,主流媒体在信息生产和内容建设时,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还要时刻关注社会舆论动向,及时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更要做到敢于引导正能量,善于疏导负能量。此外,主流媒体在内容建设上既要“音准上调”,也要“触点下沉”。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上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降格、降调,而是要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坚守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不能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信息生产者,而是要亲近受众、了解受众的话语风格和信息需求,要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把“有意义”做得“有意思”,致力于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优质内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从而形成思想舆论的强大引领力,营造意识形态的清朗空间。
  其次,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牢牢占据舆论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把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当下正处于全媒体时代,在信息变革的大潮中,社会呈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状态,一张图、一段文字、一个视频在全媒体的运作下,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社会舆论场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也就有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说法。如今,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移动网络成为青年生活和发展的新空间,青年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难免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多元文化观念的侵蚀。当准确、权威的官方信息不及时传播时,虚假、歪曲的民间信息就会扰乱人心;当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时,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因此,主流媒体要做到守土有责和守土尽责,要坚持移动优先,借助先进技术使得优质内容传得更远更广,如应用5G技术实现实时态的内容传播,为其他合规的媒体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以此牢牢占领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的传播制高点,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网络空间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文化自信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自信有力地回应了“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推动青年亚文化生成的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学校是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聚集地,是青年思想教育和价值养成的主阵地,应当加强文化自信宣传,发挥文化自信的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凝聚功能,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助力青年亚文化和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明确宣传的目标。文化自信宣传目标的设定,应当立足于学生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并易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特点,围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知情意信行”的全过程,致力于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全过程的影响。一是要促进学生理解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二是要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三是要促进学生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和真诚信赖。四是要促进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价值养成过程中的“指路灯”作用。
  其次,要丰富文化自信的宣传内容。宣传内容是文化宣传的核心,文化自信的宣传内容,既要体现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文化精神,又要展现学校层面的精神特质。一是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内容和先进事迹,促进学生切实筑牢文化自信的根,自觉传承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和凝聚文化自信的魂。二是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自信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人民在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三是要强化对校训、校史的宣传教育,加强校风建设,积极挖掘并涵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学校精神,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环境涵养和精神熏陶。
  再次,要开拓文化自信的宣传阵地。宣传阵地是传播思想、凝聚共识、影响观念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要占领宣传阵地,还要积极开拓宣传阵地,以扩大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是开拓宿舍、食堂、校道等生活用地为宣传阵地,让社会主义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作用。二是开拓班级、图书馆、自修室等学习用地为宣传阵地,把社会主义文化渗透到班风、学风建设中。三是开拓学生社团、校园广播等活动用地为宣传阵地,把社会主义文化辐射到校园活动中。四是开拓网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牢牢把握当代学生身为网络一代的特性,把社会主义文化宣传贯穿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最后,要创新文化自信的宣传手段。宣传手段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影响着文化自信宣传的成效,为此学校要重视宣传手段的创新,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是灵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热点事件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落脚点,定期开展主题讲座或主题研讨会。二是积极开展校园榜样评比,组织开展能体现中国精神的形式各样的活动赛事和文艺活动。三是积极布设校园文化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文化设施,提升校园环境隐形育人的实效。四是积极运营网络平台,定期更新国家和社会、学校和学生的正面资讯,以短视频、微故事、美篇、快闪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展示自信的文化风采。
  作者简介:林碧敏(1987-),深圳市荔园教育集团笔架山学校教师,主要研究青年亚文化和中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2][英]安迪·班尼特,基斯·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93.

  • 【发布时间】2023/3/8 16:33:44
  • 【点击频次】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