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导向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其所需人才标准的刻画,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体系中有着怎样独特的育人价值,也就是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即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语文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导向问题,它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制定,承载语文核心素养的教材,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科学评价机制,等等。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现实导向;课程标准;评价机制;课堂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哪些渠道得以实现,它究竟有何现实意义,怎样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这一问题涉及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导向,这要从课程标准、教材编订、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等几个角度来谈。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之中,课程标准的研制有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语文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有了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育就有了方向。
(一)语文核心素养要融入到课程标准
我国现有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属于内容标准的,编排的体例遵循了语文学科体系的逻辑。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前言,指出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二是课程目标与内容,描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实施建议,是为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四是附录,提供了一些背诵篇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字表等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首先,除了要在课程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需要根据每个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规定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的特点,明确该学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客观目标。最为重要的一点,内容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要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去审视、判断目前的内容标准是否与语文核心素养匹配,对不匹配的进行删改调整、重新确定并组织语文学科的内容标准,以确保内容标准能够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建议部分,要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语文学科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只有教学建议清晰明确,才能为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才能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要适合
梳理好内容标准后,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有纵向编排和横向编排两种方式。纵向编排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细化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段都要设置学习要求。横向编排就是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指标,描述出其不同水平的表征,或描述其成就标准。纵向编排方式对学科内容组织的逻辑性要求是较高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例如,不同学段对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1—2年级是写话、3—6年级是习作、7—9年级是写作,可以连续聚焦,这样在选择编排方式时灵活性较强,可以选择纵向编排的方式也可以选择横向编排的方式。可以在现有语文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编排方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为内容标准制定不同级别的表现水平,还可以结合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三)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要科学
本轮课程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有两个突出特色,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另一个就是将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进新的课程标准,而且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所以,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要配有科学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是语文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将语文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品格、能力与语文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既可以指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指导语文教育评价的改革。它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学科,融入语文课程标准,用以指导考试评价的桥梁。
语文学科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去,并据此编订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进而让上层的理论能够落地有声,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材编订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同时,语文新教材也应跟进,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教材编订中去。
(一)教材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语文教育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必然要求语文教材随之而变,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教材要怎样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呢?就教材的功能来说,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是知识观,即教材是以呈现知识作为主体的,教材是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工具;第二是智慧观,即教材是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途径或手段;第三是超越知识观,即学生使用教材,不仅要吸收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形成相应的本领和态度。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显然第三种功能更符合语文核心素养本质。语文教材的编者要深入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和教材编写的关系,选取适当种类和难度的语文知识、厘定必需的语文技能,设定情境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蕴含在其中,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态度,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更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编写模式的要求
在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语文教材时,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要求语文教材具有上下连贯性,这也正是一直存在于语文教材编写上的问题。虽然教材编写由从前的“一纲一本”“一标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得以推进,但语文教材主要还是采取了文选系统的编写模式,这一点一直没有多大改善。文选系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不大符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第一,每一单元课文的知识、技能、态度不够凸显,每一册的内容也难以成体系,更遑论各个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的纵向勾连了。针对“语言运用”这一素养来说,每个单元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每一册也无从制订完整的培养计划,更没有系统的培养内容。第二,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一篇文章所处的位置具有随意性。第三,在这种模式下文体循环出现,使得语文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初中教师讲散文的文体特点,高中教师还要拿出来讲,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如何呈现,成为困扰不少一线教师的问题。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在理念和方法上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变。
(一)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站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观的形成,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认同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可能存在三种误区,都要予以警惕。第一,看到“素养”一词,就将语文核心素养泛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冠上“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帽子,为语文核心素养狂贴标签。第二,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出现错位,认为自己原来持有的某种片面的认识或采取的固定的教学方式就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没有任何改变。第三,框定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线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个理念,就固化成模式。如新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导致学生上课成群结组,给些时间就讨论,提个问题就探究,不去关心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探究,学生们的探究有没有效果,对学习结果有没有成效,应该如何予以指导和改进,而单单追求这一形式。前两种误区是不变,第三种误区是盲目变。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语言运用”中,学生理解语言运用的规律,就需要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练习。“文学审美”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拨。“文化理解”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的积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予以熏陶滋养,组织形式丰富的语文活动等。教无定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随着具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时刻体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观照,来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二)学生要更新语文学习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掌握教师传输的知识,训练教师指导的技能,接受教师传递的情感,而要重视知识、技能、态度的内化,转化为终身发展必备的语文能力和品格,生成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树立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观,那么这种学习观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语文核心素养整合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必备的与语文相关的能力与品格,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具体情境时发挥作用。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观就是要指向这种能力与品格的发展,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等资源,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进而养成恒久的稳定的个体素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应该面向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而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解决语文问题的意识。同时,教师在这种学习观中的角色主要是,构建适宜的问题情境、促成学生合作、指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正确学习观。课堂成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以贯彻落实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配合,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学,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变。
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才能使其落实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教育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核心素养是可测量的
学生在接受一定阶段的语文教育后,其核心素养的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具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定量测量的结果最终可以作为语文教育成果定性的依据。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层级,对“语文运用”“文学审美”“文化理解”进行量化设计,制成学业质量标准,可作为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依据。虽然我国的考试制度备受质疑,但如果最终的评价指向最初的目标,评价的指标科学合理,那么对学习成果的考核和测量是无可厚非的。语文核心素养若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性质描述,仅仅成为一个“高大上”的理念,悬置于语文课程之上,游离于评价机制之外,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无任何意义。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也要以量化测量为主体,科学的量化指标是语文核心素养达成的保障。
(二)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方式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考试制度多次改革,即使这样,高考这一指挥棒效应依然没有消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这根指挥棒为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呢?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的对立面,之所以人们批判应试教育,是因为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且一纸试卷论短长,评价结果不一定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评价的方式能够引导学习的方向,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必然能够引导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就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经此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的改革,最终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从内容到形式实现转变,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切实改进评价机制,通过情境式、活动性等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评价。”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除了量化测量之外,还要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涉及语文活动各个方面的立体式评价方式。对于一些不容易测量的表现性目标,例如“文化理解”这一素养通过几道题很难测出真实情况,那么可以对学生进行某一文化现象的态度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一文化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一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描述,才能将评价与语文课程改革协调起来,共同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是学习的工具,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只有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产生实质影响,才能引起语文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视。
结语:
探讨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领域的落实,从课程标准出发,语文核心素养要融入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写要有适当方式,还要针对语文核心素养来制定语文学业质量标准。至于教材方面,语文教材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核心素养也对语文教材的编订模式提出了要求。落实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包含两点基本要求,教师有新的语文教学观,学生有新的语文学习观。最后是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除了要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量化测量以外,还要采取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方式予以辅助。只有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够“落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
[3]闫战民等.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36.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融合研究》(编号:WYKC2022002)。
作者简介:张文浩(197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和文艺美学研究,业余从事书法和文学创作。陈敏(1996-),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1级硕士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现实导向;课程标准;评价机制;课堂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哪些渠道得以实现,它究竟有何现实意义,怎样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这一问题涉及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导向,这要从课程标准、教材编订、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等几个角度来谈。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之中,课程标准的研制有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语文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有了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育就有了方向。
(一)语文核心素养要融入到课程标准
我国现有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属于内容标准的,编排的体例遵循了语文学科体系的逻辑。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前言,指出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二是课程目标与内容,描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实施建议,是为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四是附录,提供了一些背诵篇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字表等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首先,除了要在课程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需要根据每个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规定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的特点,明确该学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客观目标。最为重要的一点,内容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要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去审视、判断目前的内容标准是否与语文核心素养匹配,对不匹配的进行删改调整、重新确定并组织语文学科的内容标准,以确保内容标准能够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建议部分,要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语文学科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只有教学建议清晰明确,才能为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才能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要适合
梳理好内容标准后,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课程标准的编排方式有纵向编排和横向编排两种方式。纵向编排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细化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段都要设置学习要求。横向编排就是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指标,描述出其不同水平的表征,或描述其成就标准。纵向编排方式对学科内容组织的逻辑性要求是较高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例如,不同学段对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1—2年级是写话、3—6年级是习作、7—9年级是写作,可以连续聚焦,这样在选择编排方式时灵活性较强,可以选择纵向编排的方式也可以选择横向编排的方式。可以在现有语文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编排方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为内容标准制定不同级别的表现水平,还可以结合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三)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要科学
本轮课程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有两个突出特色,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另一个就是将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进新的课程标准,而且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所以,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要配有科学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是语文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将语文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品格、能力与语文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既可以指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指导语文教育评价的改革。它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学科,融入语文课程标准,用以指导考试评价的桥梁。
语文学科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去,并据此编订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进而让上层的理论能够落地有声,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材编订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同时,语文新教材也应跟进,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教材编订中去。
(一)教材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语文教育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必然要求语文教材随之而变,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教材要怎样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呢?就教材的功能来说,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是知识观,即教材是以呈现知识作为主体的,教材是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工具;第二是智慧观,即教材是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途径或手段;第三是超越知识观,即学生使用教材,不仅要吸收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形成相应的本领和态度。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显然第三种功能更符合语文核心素养本质。语文教材的编者要深入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和教材编写的关系,选取适当种类和难度的语文知识、厘定必需的语文技能,设定情境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蕴含在其中,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态度,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更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编写模式的要求
在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语文教材时,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要求语文教材具有上下连贯性,这也正是一直存在于语文教材编写上的问题。虽然教材编写由从前的“一纲一本”“一标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得以推进,但语文教材主要还是采取了文选系统的编写模式,这一点一直没有多大改善。文选系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不大符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第一,每一单元课文的知识、技能、态度不够凸显,每一册的内容也难以成体系,更遑论各个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的纵向勾连了。针对“语言运用”这一素养来说,每个单元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每一册也无从制订完整的培养计划,更没有系统的培养内容。第二,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一篇文章所处的位置具有随意性。第三,在这种模式下文体循环出现,使得语文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初中教师讲散文的文体特点,高中教师还要拿出来讲,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如何呈现,成为困扰不少一线教师的问题。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在理念和方法上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变。
(一)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站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观的形成,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认同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可能存在三种误区,都要予以警惕。第一,看到“素养”一词,就将语文核心素养泛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冠上“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帽子,为语文核心素养狂贴标签。第二,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出现错位,认为自己原来持有的某种片面的认识或采取的固定的教学方式就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没有任何改变。第三,框定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线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个理念,就固化成模式。如新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导致学生上课成群结组,给些时间就讨论,提个问题就探究,不去关心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探究,学生们的探究有没有效果,对学习结果有没有成效,应该如何予以指导和改进,而单单追求这一形式。前两种误区是不变,第三种误区是盲目变。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语言运用”中,学生理解语言运用的规律,就需要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练习。“文学审美”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拨。“文化理解”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的积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予以熏陶滋养,组织形式丰富的语文活动等。教无定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随着具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时刻体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观照,来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二)学生要更新语文学习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掌握教师传输的知识,训练教师指导的技能,接受教师传递的情感,而要重视知识、技能、态度的内化,转化为终身发展必备的语文能力和品格,生成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树立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观,那么这种学习观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语文核心素养整合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必备的与语文相关的能力与品格,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具体情境时发挥作用。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观就是要指向这种能力与品格的发展,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等资源,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进而养成恒久的稳定的个体素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应该面向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而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解决语文问题的意识。同时,教师在这种学习观中的角色主要是,构建适宜的问题情境、促成学生合作、指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正确学习观。课堂成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以贯彻落实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配合,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学,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变。
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才能使其落实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教育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核心素养是可测量的
学生在接受一定阶段的语文教育后,其核心素养的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具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定量测量的结果最终可以作为语文教育成果定性的依据。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层级,对“语文运用”“文学审美”“文化理解”进行量化设计,制成学业质量标准,可作为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依据。虽然我国的考试制度备受质疑,但如果最终的评价指向最初的目标,评价的指标科学合理,那么对学习成果的考核和测量是无可厚非的。语文核心素养若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性质描述,仅仅成为一个“高大上”的理念,悬置于语文课程之上,游离于评价机制之外,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无任何意义。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也要以量化测量为主体,科学的量化指标是语文核心素养达成的保障。
(二)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方式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考试制度多次改革,即使这样,高考这一指挥棒效应依然没有消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这根指挥棒为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呢?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的对立面,之所以人们批判应试教育,是因为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且一纸试卷论短长,评价结果不一定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评价的方式能够引导学习的方向,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必然能够引导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就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经此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的改革,最终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从内容到形式实现转变,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切实改进评价机制,通过情境式、活动性等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评价。”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除了量化测量之外,还要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涉及语文活动各个方面的立体式评价方式。对于一些不容易测量的表现性目标,例如“文化理解”这一素养通过几道题很难测出真实情况,那么可以对学生进行某一文化现象的态度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一文化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一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描述,才能将评价与语文课程改革协调起来,共同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是学习的工具,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只有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产生实质影响,才能引起语文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视。
结语:
探讨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领域的落实,从课程标准出发,语文核心素养要融入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写要有适当方式,还要针对语文核心素养来制定语文学业质量标准。至于教材方面,语文教材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核心素养也对语文教材的编订模式提出了要求。落实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包含两点基本要求,教师有新的语文教学观,学生有新的语文学习观。最后是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除了要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量化测量以外,还要采取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方式予以辅助。只有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够“落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
[3]闫战民等.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36.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融合研究》(编号:WYKC2022002)。
作者简介:张文浩(197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和文艺美学研究,业余从事书法和文学创作。陈敏(1996-),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1级硕士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 【发布时间】2023/3/8 16:39:58
- 【点击频次】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