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统编本初中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分析

 

【作者】 赵 贝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双重背景之下,统编本中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题材的选文在培育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明晰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目的,摸清选文特色,进行教学要点分析,可以给予革命传统篇目的教学新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统编本;初中;革命文化选文
  一、选文目的分析
  1. 落实新课标任务要求
  在7-9学段的“梳理与探究”板块更是直接地阐述了在落实课程目标时,要“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1]。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在课标中阐述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里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对初中生革命文化题材的阅读要求更是从“感受”提升到“感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老一辈模范人物的无私与坚贞。如此看来,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编排在响应十九大精神的前提下,落实了课标新要求,充分发挥这类选文对革命文化教育的突出作用。
  2. 弘扬红色革命优秀文化
  革命传统内容的载体形式可以大致分为原始素材和基于此创作的作品,前者主要指革命遗址、纪念馆,或是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及史实等,后者指的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党人人格光辉的文章和文学艺术创作,”[2]通过文字、插图阐发出来的饱含革命精神的作品。带有红色基因的文学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备了特有的感染力,这股力量在所有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里都有所体现。学生在阅读体悟这类文章时,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说该题材的选文在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二、选文特色分析
  1.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
  细究教材,例如艾青、闻一多、鲁迅等等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有的笔风婉转、有的直接、也有的极富现实主义色彩,不同作者不同风格所作的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文本感受。虽然初中阶段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数量达到了32篇之多,但是由于各年级分布均衡,并且文体丰富,所以对在文化育人角度上可以做到润物无声的革命文化熏陶。
  2. 循序渐进、符合规律
  从两个方面来看革命文化题材选文遵循顺序性的特色:第一,选文编排的顺序性符合由简入繁的规律,单从诗歌体裁的选文入手,从七年级的《黄河颂》到八年级的《回延安》再到九年级的《梅岭三章》,从浅显易懂的篇目到深刻的选文,在篇幅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由简入繁的设置。第二,选文的学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顺序性的规律,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已经从直观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并且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而思维发展得更具多元化。结合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可以窥探到这类选文的确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性展开,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呈现出来的。
  3. 主旨鲜明、立德树人
  在单元导语部分,语文教材都会明晰本单元的主旨内容,这在革命文化题材单元也是一样的。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德育,又红又专的选文是较好的育人载体。本着主旨鲜明,育人价值丰富的特点,这类选文承担起语文课程德育的重要责任,革命文化题材区别于亲情、自然、科幻等题材,能够培育学生通过榜样教育实现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良好塑造,树立起高度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信念。
  三、 选文教学要点分析
  1. 巧用补白:拉近距离感
  “补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报刊上用于填补空白的短文”。“补白”借用、深化了艺术中的“空白”概念,通过适当补充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课外知识来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在精神上更有效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温儒敏先生认为,补白是穿插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空白,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本文主要是从文学知识补白角度入手,通过利用这些“知识补给站”辅助师生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选文之外,还能对作家作品、典故出处、文学常识有所了解。
  在统编本九年级上册《屈原》节选这一作品中,在选文之后补白了《屈原》的剧情梗概,将话剧的五幕都加以陈述,将话剧情节的前应后果展示出来,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课文节选的是话剧的最高潮,故事的冲突矛盾已经十分激烈,学生在学习时缺少了相关背景的介绍,很难深刻地体悟到矛盾冲突的主次情况,对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历程也难以把握住。适当的补白可以拉进与作者的距离,由于革命题材与当今的发展格局之间存在着固有隔阂,仅仅借助选文片段来塑造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教学中巧妙利用补白,可以弥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例如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或是语文知识等)的空白,让学生能够顺利研读这种题材的文本。
  2. 链接生活:提升认同感
  “‘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情思的,教学时不必刻意拔高,或者处处贴标签。”[3]初中语文中的隐性德育以暗线形式串联于统编本教材,若是把革命思想单拎出来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说,想要以“立德”来“树人”也是很难实现。如今国内的主要矛盾相较于革命时期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原本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学生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21世纪,对当初革命先烈用血肉换来的安康大多停留在选文的认识上,但是在周遭的生活中,一些例如纪念馆、文化馆等红色景点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
  这类教育资源隐含在社会资源中,适当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充分发挥本地的革命文化优势,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走进当时的革命历史场景,增强历史认同感,进而自觉地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例如在进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的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去本地的纪念馆参观,即便纪念馆不是选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或是情节,也是值得花费时间去的,因为革命烈士身上都有同一种特质——一心为国,通过强烈的红色文化氛围的熏染,学生在复读选文时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触。
  3. 聚焦自身:强化责任感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广大青少年今后努力的方向。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年人必须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而这种责任感的塑造在少年期就应该有意识地培育的。
  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还处在一个建设发展的起步阶段,诗中的“我”是千千万万个像作者这样的爱国青年,“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5]描写直叙,感情热烈,在阅读这类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时,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爱国热情会被激发,进而强化责任感。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广为传颂,表达了对国土深沉的爱,教学这类的选文时应该激发每一个青少年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 结语
  新课改之后,革命文化选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借助统编本教材的解读,配合拓展课外知识,适当链接学生的日常生活,最终聚焦在个体自身,是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教学策略探索,也是可操作性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发挥育人价值的效力。其实,总观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大多都是情感热烈,描写直接,学生只需些许的点拨就可以掌握学习目标,所以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此类题材教学更为重要的一点,浇筑革命精神,营造文化氛围,是继续优化这类选文教学时要始终贯彻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Z].教育部.2021-02-05.
  [2] 本报记者汪晓东,王洲.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N].人民日报,2021-05-04(001). 
  [3] 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J].语文建设,2019(14):4-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作者简介:赵贝,女,(1996-),汉族,浙江兰溪人,21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23/3/8 16:41:32
  • 【点击频次】180